宋孝宗赵昚,生于公元1127年,崩于1194年,当皇帝起止年为1162-1187,从其生卒年与在位期间来看,他在禅位给儿子时,尚未走到生命尽头。按照惯例,皇帝们在工作岗位上会一直干到生命最后一刻,为何这位,却提前退休了呢?我们来捋一捋。
少年持重,得留宫中
赵昚,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
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即位后,膝下无子,特在太祖系中选育继承人。七岁的赵昚(此时唤作伯琮)进入皇宫。与他一同进来的还有一个叫做伯玖的同宗兄弟。
赵构起初并不看好瘦弱的伯琮,他喜欢胖胖的伯玖,估计觉得胖胖的有富贵像吧。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
某日赵构正与伯琮、伯玖聊天。不知从哪里跑来一只狸猫,伯琮不以为意,专心致志地听赵构说话,而伯玖被狸猫扰神,特赶上狸猫,飞上去一脚。赵构当时没说什么,但对粗鲁的伯玖有了些看法,对稳重的伯琮却印象好起来了。慎重的赵构并没有当场作出决定,他吩咐张婕妤抚养伯琮,让吴皇后抚养伯玖。
等了很久,赵构自己还是没有生出儿子来,确立谁为继承人,必须提上日程了。吴皇后对伯玖多有偏爱,向皇帝吹了不少枕头风,使得究竟要养育谁成了难题。
最后,赵构出了一个馊主意,给两个孩子各送去二十名处子,过得几日再验看她们,发现送给伯琮的,毫发无损,送给伯玖的,多有破壁。于是,伯琮胜出。
话说,这个主意真是奇葩啊,难道是赵构自己不好女色,即以此试人?
不过,赵构所选育的赵伯琮(此时已改名赵瑗),的确是一个持重的少年。
青年热血,欲上战场
赵瑗虽入宫中,但一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赵构在确立继承人的事上,是徐徐渐进的。直到1142年,他才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1160年,赵瑗才被立为皇子(不是太子),改为赵玮,进封建王。
1161年,金兵再次南侵。朝中多数人主张逃跑。时年三十五岁的建王赵玮满腔热血,上书皇帝,请求自己作前锋抗敌。
赵瑗一腔热血,全然忘了皇子不可将兵的禁忌。虽经老师史浩提醒,后改为请示伴驾出征,得免赵构猜忌,去此一祸。但从中也可以窥出,赵瑗虽处敏感地位,为人也一向持重,但其力主抗金的思想已经难藏。
壮年即位。力主北伐
1162年,高宗赵构自建康(南京)回临安(杭州,南宋之都),立建王赵瑗为太子,改为赵昚。
几个月后,赵构以“倦勤”为名,禅位于赵昚。
赵昚上位,立即施行主战夙愿。起用大批被贬谪的主战派官员,并为岳飞平反,造好了北伐的声势。
1163年,踌躇满志的赵昚任命张浚为主帅,拉开了“隆兴北伐”的序幕。
然而,北伐的结果给了这位上任不久的皇帝一盆冷水。这位有雄心壮志的宋国皇帝,遭遇了有“小尧舜”之称的对手完颜雍,加上宋军主帅张浚志大才疏,主将不和,军心涣散,北伐之初的战果在金兵的反扑下,全线溃退,损失惨重。
北伐失利,南宋再次与金国议和。宋朝皇帝变成了金国的侄皇帝。
赵昚的一腔壮志被现实击得千疮百孔。不甘失败的帝王欲待再次北伐,却遭遇了更多阻力:缺钱财,缺人才。
无奈中的赵昚把目光投向了内政建设上,他屡次下诏减轻百姓负担,后人评论他“民力《因而)少宽。”他“勉农桑,尽地利”,促进经济的发展。
赵昚一边发展经济,一边不忘以战议和。1161年,虞允文在“采石大战”中打败金军。赵昚升任虞允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勉其在财力、物力、兵力上积极为北伐作准备。
然而,赵昚欲挟“采石大战”的胜利向金国争取权利的谈判也失败了。尽管使臣范成大不失气节,据理力争。对于南宋要求收回河南祖宗陵寝之地,以及要求改变站着接受金朝国书的条款,金国一律不同意。
这样两个并非伤筋动骨的要求,金国也不同意。这充分说明弱国无外交。在金人眼里,宋朝的要求太过分,丁点的修改都是狮子大开口。
在此情势下,赵昚的心头,可谓是别有滋味:江山北望,如此遥远!
似难北上,不如退让
赵昚收复旧河山的壮志,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
太上皇赵构退位后的25年间,虽不在位,但对赵昚的施政多有阻挠,朝中主知派声音未消,主战派却无得力干将。赵昚虽有雄心,却被现实打得七零八落 。
1187年,太上皇赵构逝世。赵昚悲痛万分,不思饮食。他以养子得继大位,心中对赵构是感激的,所以他退位时所说为太上皇守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更多的,是赵昚回顾自己的努力时,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力:原本以为上皇懦弱,只知求和,谁知到了自己手里,再怎么折腾,居然也难进一步,这是不是命该如此?
1189年,赵昚的老对于完颜雍去世,其孙完颜璟继位。按照从前的和议,赵昚得叫这位比他小21岁的金国皇帝为“叔”。
此时的赵昚,已是62岁的老人了。昔日理想难以实现,今朝满头白发,尚要受此之辱!
不如撒手,不如撒手……
1189年二月初二,赵昚禅位于赵惇,居慈福宫,继续为赵构守丧,也为自己破灭的理想守丧。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钱多多读文史https://www.toutiao.com/i669404639407374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