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信息洪流中的指南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个社会新闻、广告、不计其数的干货、大神分享、心灵鸡汤,没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认知,就如同手无寸铁走上战场,然后被敌方带入各种“套路”还满心欢喜。

传播学——信息洪流中的指南针_第1张图片
过滤泡——SEO“个性化推送”所带来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传播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提供了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

新闻学学生平凡的一天

  • 早上,需要给辅导员发条信息,信息的内容是:自己要参加学校推荐的就业辅导培训,想了解过往学姐学长在那的培训情况如何。想到辅导员每天要接收大量学生的短信(管理整个学院),如何将事情解释清楚,达到自己的发短信的目的,这是个问题。于是,5W传播信息要素就很好地派上了用场:
    1.who:我是来自XXX班的XXX。
    2.why:因为之前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就业培训宣讲,想参加这个培训,但心有顾虑。
    3.what:希望了解更多过往学员参加的信息。(自己发短信的目的)
    4.how:老师如果有过往学姐学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短信发给我。(期望对方如何做)
    当然,还有where和when没有说,但和事情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可以省略。

  • 中午,在百无聊赖的课堂上刷新闻,刷到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于欢案”,出于新闻学专业角度,对这个新闻本身也有自己的看待方式:
    1.“媒体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真正恰当的舆论,是应当在法院结案后,再在社会进行讨论,分析案件是否公正合理。当然会有人说,这种马后炮的行为没有用,比不上在案件审理中在社会之间讨论得好。但众所周知,社会舆论对法官审理案件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考虑到社会影响,往往最后的审判结果会偏离法律的公正性。
    如同天平的两端,法律的不讲情理,正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情理”,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看不破。
    2.舆论引导术:舆论是很容易被有意引导的。这种引导,不是通过坑蒙拐骗,而是通过提供事实。但这种事实,不是全部的事实,而是一部分的事实。夸大某一部分,同时又掩盖或忽略另一部分,转移焦点,让大众依靠了解的所谓“事实”,得出他们想要的舆论结果。这种套路,从为新闻取吸引眼球的标题,到对整个事件的描述,都已经很明显了。恩,现阶段也只能当个吃瓜群众笑而不语。

  • 晚上,在bilibili上各种闲逛,发现首页推送内容都是自己曾经关注和喜欢的,虽然减少了我对感兴趣东西搜索的时间,但也让人心有不安: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都经过了机器过滤,就像处在一个个过滤泡之中。这种情况愈久,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不会愈深?
    每个人都处在与自己相同的观念和氛围中游荡,缺少与其他观念的沟通交流,时日弥久,心理的墙变成了现实中的信息过滤墙,成为固执的“睁眼瞎”也变得情有可原了。

SEO发展到现在,个性化信息推送已经很普遍了。但我仍希望,我所处的信息世界,是一个百花齐放,各个观点相互碰撞的世界,而不是孤寂得只能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回响的是与自己相同的观点。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学——信息洪流中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