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04阳货第十七3》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04阳货第十七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癸巳日,四月初五,2016年5月11日星期三。

一,上一章[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根据程子"气质之性"的说法,跟随王夫之先生透析了质-气-理三者关系:"质以函气,气以含理"。从而得出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个性来自于每个人的气、质的相函相吹,但不能反过来说这就是本然之性。

本然之性超越得很,函括一切,也函括每个个人的个性。人不能离开气而有,气离开人照样有。

个性差别的分野在质,不在气。质,是一成形之物;气,是日生之物。一成,则难以变;日生,则乍息而乍消。

我们常读到"气质之偏"的说法,意思是说,世界始于一动,这一变化,变化出我们眼中、耳中、嗅中、味中、触中、感中的万千现象。当我们作为人的生命生成的那一刻,即《黄帝内经》所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详细讲解了生命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气在其中的功能、作用至始至终都很显著。"气质之偏"是说,生命形成过程中,气之在天,或有失其和者,当生命形成之时,与之共同建立,于是可以说,因气之失,而导致质之不正,不和之气只是一时之气,不正之质却已凝滞成形了,这就是"气质之偏"。虽说源于气之不和者,却不必再追咎于气了,因为不正者为质。比如说,我们闻到臭味,是因为牛粪,不是因为空气;我们闻到香味,是因为花开了。空气本身没有香臭,它因物而起香臭。所以,别纠结于那一瞬了,倒是这已成的身则是要修的。身正犹如花香,身之不正好似牛粪。

人的气质之偏,清浊刚柔不一,毛病在质不在气,但是,使我们由愚转明,由懦弱而转坚强者,其功则专在气。所以我们听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面前人人平等:又听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修身之法重在养气。

气具有修身之作用,它的功能与习相摄。习是人的作为,所以我们常听说"习气"这个说法,其中习是人的作为,这一点尤其要紧,为什么要立志,为什么要知行合一,习是我的主动性,我的主动性发动起来之后,气的功能方能为我身修作用。所以,我们说"志以帅气"。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

二,[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承上章,质是定的,成形的,凝滞的,可由气的作用转化,这是水滴穿石的道理。这其中,有两个极端,须用排除法排除在外。一个是气极其清,质极其粹者,叫做上知者;一个是气极其浊,质极其驳者,叫做下愚者。

下愚有两种:一种是自暴;一种是自弃的;自暴,是拒善以不信,自弃,是绝之以不为。

张居正先生讲解道,这两种人都是少数,大部分属于半清半浊,可善可恶者。所以,变化气质是做人第一要紧功夫,道理在这里。然而,尧舜作为顶顶上知的圣人之质,依然抱持谨小慎微的态度,防止小恶害大义;汤武作为了不起的圣王,始终抱持戒慎恐惧的态度,不废反身之学;虽圣人,不敢自恃上智而稍有懈怠。夏桀和商纣呢,因其才智卓越,恃才傲智,拒谏饰非,有人提意见,说不过他也拧不过他,其荒淫暴虐,落得跟下愚一样,这样的悖论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所以说"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04阳货第十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