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 (八)转变

6.8转变

古勒山之战,建州大破九部联军,这是载入女真历史的大事件,也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进程中标志性的大事件,它影响很大,改变很多。

但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对于努尔哈赤内心,他的一些想法,一些年头,一些目标随之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对于很多历史人物,我们常常为了歌颂他们的伟大,说他们胸怀大志,目光长远,但事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刘邦只是“大丈夫生当如此”,只是单纯的羡慕;朱元璋也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不饿死而已,所以说刘邦一看到秦始皇车架就说内心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就是为了日后建立明朝统一天下,这是不对的,这些想法这些念头这些目标是伴随着这些历史人物一步一步的发展而不断萌生的,是伴随着他们势力一步步壮大,这些有了可能,他们才会出现的,要说一开始他们就怎样胸怀大志,那是意淫,挣着三千块想着三千万,通常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脚踏实地。

说努尔哈赤,他最初的目标可能就是继承父位,当个苏克萨浒部的部长建州左卫指挥使,报仇杀掉尼堪外兰,在这个过程中他壮大了力量,渐渐产生了其他想法,比如统一建州左卫,统一之后看到建州右卫混乱不堪,于是统一建州右卫,后来再兼并建州卫,兼并长白山部等等,统一了整个建州女真。

至于征服海西女真这样的目标,努尔哈赤没去想,也不敢想,海西的四部,每个部族少说都是上万铁骑,一个部族差不多等于建州女真的全部力量,女真历史上海西一直压着建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海西女真都是庞然大物,都是跨越不过的山峰,或许过个五六年,努尔哈赤稳固了建州女真,一步步渗透蚕食海西,然后直到老死,这也有可能。

但古勒山之战,海西女真这座在很多建州女真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人看来不可跨越的山峰就这样倒塌了,大家一直觉得不可战胜的海西女真居然被自己打败了,就好像一个你一直觉得很厉害很崇拜仿佛神灵的偶像,你突然发现其实他也不过那样,比自己强不了多少,这样你的自信心会突然膨胀起来,说得通俗点就是“耗子腰里别了把枪——起了打猫的心思”,少了畏惧,多了勇气。

努尔哈赤就是这个道理,古勒山之战告诉他海西女真也不过如此,就那样,喝多也吐吃多也撑,一个不该有或是十年以后才可能有的念头突然出现在努尔哈赤的脑海里:

征服海西女真。

“我要统一女真!成为女真历史上最强大的存在!”

努尔哈赤在心底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呐喊。

这呐喊对努尔哈赤是激励,但对明朝来讲,却是忧虑。

王台的死打破了女真内部势力的平衡,叶赫取而代之,尽管明朝数次插手其中,但在历史的趋势面前任何人都是无法阻挡的,明朝只能看着叶赫一家独大,而被李成梁打怕了的叶赫,也学会了恭顺和低头,学会了匍匐在明朝脚下,明朝对待它的看法也有了改变,而努尔哈赤的强势崛起大败九部联军,标志着建州女真的强势崛起,一家独大变成了二虎相争,这个局面是明朝希望看到的,女真内部纷争不止,这样不会出现一个统一的女真,分而治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的情况给辽东在军事上带来动乱的但在政治上是稳定的,是好事。

可从一个角度来讲,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强势崛起,是对海西女真叶赫的制衡,是钳制,是一山二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海西想要势力渗入建州,古勒山大败九部联军建州也消除了建州对海西以往的忌惮,也有了“打猫的心思”,二者已针尖对麦芒,不死不休之势,结局已不是传统的“必有一伤”,而是以一方被彻底的消灭兼并退出历史舞台才会宣告落幕。

所以,还有一种可能:出现一个强势的女真部落,这个部落统一了分散三百多年之久的女真各部,给明朝的辽东带来无比的威胁。

这是对明朝分而治之的严重违背,更是对明朝一贯羁索政策的严重践踏。

这是明朝政府的担心,也是努尔哈赤的担心,明朝要的是王台而不是王杲,努尔哈赤此时想当的也只是王台而不是王杲,他想要获得明朝的支持,首先就要消除明朝的疑虑。

首先,努尔哈赤朝贡如常,不仅如常,还拿了更多的朝贡品,这对于以朝贡与否和朝贡多少为评判忠顺标准忠顺程度的儒家政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朝贡意味着朝见与进贡,意味着政治和经济角度的双重服从。

努尔哈赤朝贡,令很多明朝官员打消了心底的疑虑。

其次,努尔哈赤使了一招杀手锏。

前文说过,努尔哈赤与海西女真的纷争是在明朝万历三大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具体说是在辽东半岛抗倭援朝下发生的,明朝在朝鲜半岛打的热火朝天,努尔哈赤在辽东半岛也打的热火朝天,二者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

战争,是百姓的噩梦,是国家社稷的倾覆,但也是英雄豪杰的机遇,蕴育于生死中的机遇。

杨应龙抓住了这个机遇,要求“以死报国”,不仅保住了性命,并挑起了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征,那场媲美奥斯卡影帝的表演,相信大家也还没忘记。

无独有偶,和杨应龙一样,在明朝的东北,也有一个人,主动上书万历皇帝,请求带兵援朝,为国报效,言语极其诚恳,极其真挚。

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

有人事后评论努尔哈赤此举,说努尔哈赤老奸巨猾,以退为进,骗取明朝的好感,他就是东北杨应龙,二者的区别是不过努尔哈赤侥幸成功了而已。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小细节。

其实,努尔哈赤这封奏折到了北京,明朝上下一时哗然,这是“顺夷”啊!好人啊!忠臣啊!结果就是大家一致同意努尔哈赤带兵赴朝。

可是朝鲜方面表示,打死不让努尔哈赤带兵赴朝,宁可自己拼命也不要。

态度之坚决,言辞之激烈,使明朝不得不慎重考虑,最后权衡再三,放弃了努尔哈赤出兵。

由此看来,努尔哈赤出兵朝鲜不同于杨应龙的做秀,它是差一点就实现了,如果是投机做秀,那也是极具风险的投机做秀,试想没有朝鲜的阻止,努尔哈赤带兵援朝,建州女真怎样?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海西女真又怎样?不甘寂寞卷土重来;女真内部的局势又会怎样?这些都未可知。

富贵险中求。

虽然努尔哈赤的出兵计划因朝鲜的强烈干涉而夭折,但明朝看到了努尔哈赤的诚意,不同杨应龙做秀的诚意,大多数人都认为努尔哈赤是爱国的忠臣,无可置疑。

但是,还有一些人凭借着自己的第六感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心底依然对努尔哈赤有着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神经质的怀疑,比如辽东巡抚李化龙。

李化龙在离开辽东巡抚的时候,冒出了一句让所有人乃至他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话:

大家都觉得这句话很好笑,包括李化龙,但李化龙觉得这句话还是有必要去说。

“来日为中国大患者必为努尔哈赤!”

可能是当作一个玩笑,有人记录下了这则故事,原意是搏后人一乐,但后来的历史却凑巧的应正了这句话:

努尔哈赤及其一手建立的后金政权,成为了明朝这口深井迎来的第一块巨石,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恐怕是当时人们万万没想到的。

但鉴于一个群体的所作所为,李化龙的预言似乎并不是没有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 (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