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21天打卡——第二天(4.10)行为和标签的区别运用

今天要做的是行为和标签区别践行,我发现很容易不知不觉中会用标签去说他人。

似乎形成了惯有的模式,无意识地出现。

P.E.T.里行为的具体描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带主观评价,其实更多是不带情绪地去提出自己的主观评判。

这也是对“刀子口豆腐心”的又一解释,标签有时候就会出现在这样的人嘴里,心里明明是非常爱的,但是非要用评判,指责来去攻击对方。

用心理学的想法解释就是:越爱一个人,越是要让他难受,潜意识里用这种方法防御对方,让他远离自己。

以下是今天的打卡:

【P.E.T.工作坊后续支持——21天线上践行陪伴】——2019.4.10

#要点回顾#行为和标签

1.行为是指客观的、中立存在的事实描述。比如,可以用照相机拍下来行为举止,录音机录下来的声音等。不含主观色彩。

引申:行为是具体事实,描述的具体细节处,而且是不带情绪的描述。

我个人认为标签更多是一种评判,而且带有情绪的状态来主观评价。

2.标签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某个行为的解读。更多的含有主观色彩在其中。

标签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孩子。因为孩子是通过父母对他的认知来认识自己的,所以,当父母总是习惯用负面的标签去评价孩子或是他的行为时,孩子反而会越来越接受这样的标签。比如,你越说孩子磨蹭,孩子动作越慢;你越说孩子不专注,孩子越容易分心,等等。

正向标签虽是正向,但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当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与父母给他贴的正向标签不一致时,孩子会容易产生压力感;又比如,当孩子每做一件事的动力都变成获得正向标签时,反而会破坏了孩子做这件事本身的内在驱动力。

#打卡任务#

今天一起睡前故事的时候,吉吉会想要我给他讲绘本以外的故事,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讲了《大鱼海棠》的故事,因为讲的时间比较长,我喉咙有些不舒服,就表达了我喉咙不舒服的情况。

吉吉有点着急,不开心我休息,想继续让我讲故事。

我心里其实莫名出现愤怒的情绪,很想表达出:你这个娃怎么这么不体谅人。

很明显我在用标签,我也及时觉察到内在的这份感受,做到了先知先觉的状态。

我深呼吸了几次,让情绪逐渐平缓下来,发出面质性我信息。

我:宝贝,妈妈刚才讲故事时间大概用了十五分钟(他已经有时间观念),喉咙确实不太舒服,如果继续讲会影响待会讲故事的状态,妈妈会觉得很难受没有给你用最好的状态来分享。妈妈觉得可不可以让我休息下?

宝贝:哦,你很难受。可是我还想听呢?

我:嗯,你希望我继续讲下去,特别期待妈妈给你讲故事。

宝贝:但是妈妈好累(沉默了许久),好吧,妈妈,那你再讲一本就好,不要三本了。

突然觉得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彼此都能看到爱的流动,而不是带着情绪互相对抗。

你可能感兴趣的:(P.E.T.21天打卡——第二天(4.10)行为和标签的区别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