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殇”的朋友圈

受“殇”的朋友圈_第1张图片


一起2013年悬而未决的旧闻,披上了最新的新闻热点,指向了人们最需要关心的群体之一——儿童,采用了煽情化的图文表达方式,利用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微信中熟人传播的威力,最后成功激化了人们对民间和政府两个舆论场存在已久的矛盾与冲突。

这就是最近几天刷爆朋友圈的疫苗之争。

这种场景似曾相识。通过互联网抛出的一个猛料,媒体的议程推动着事件朝白热化方向发展,接着,又会出现大量的网络谣言和网络辟谣,公众的热情沸点随着热点的平息也渐渐熄灭。

而下一个朋友圈热点很快到来,那么谁还会关心疫苗安不安全?违规经营失效疫苗的人有没有绳之以法?公共卫生安全真的就到了细思恐极的地步了吗?

谁煽动了我们的神经?

在黑疫苗出现之前,毒奶粉、地沟油、毒雾霾就屡屡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这些首先由媒体曝光出来的公共问题,本应倒逼执法部门严惩,引起更高层面的重视才对,可身处一个相对免于恐惧和限制的互联网空间,情绪的亢奋和批评的激烈便犹如洪水出闸,网络谣言倒是趁机先孳生了起来。

从最初的误将澎湃新闻报道的失效疫苗和记者郭现中在2013年撰写的毒疫苗问题混为一谈,恐惧和不安瞬间在朋友圈蔓延了开来,然后在“你的沉默就是帮凶”的刺激下,各种《疫苗之殇》纷纷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此外,在微博这种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以明星为首的新意见领袖也纷纷发微博谴责黑疫苗事件。

有人转发是因为愤怒,有人转发是因为盲目跟风,有人转发是因为不明觉厉,但多少人转发是因为真的想知道更多关于疫苗的专业分析?

网上一篇名为《一位父亲的观察:山东非法疫苗案件里的三个舆论偏差》文章中,既是父亲也同时是一名媒体人写道:

转发之前,我有一丝犹豫,但还是点了“发送”。因为作为一位年轻的家长,我深知,关于疫苗的不良反应率,平时是很难看到权威科学分析的。如果通过转发,推动形成网络舆情,反而看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分析。

诚如这位父亲所言,在之后的朋友圈里,便出现了春雨医生在一篇名为《不打疫苗,才真的有殇》的文章中解释说:

至于近期发生的疫苗违规经营事件,更不是什么“疫苗之殇”,而是“监管之殇”,我们希望能够严惩相关责任人,让疫苗的生产、流通、注射等环节更加安全。

孩子是没有决定权的,他们的健康掌握在你们手里。不要因为一篇消费悲情的文章、几条没有逻辑的流言,就罔顾疫苗的重要作用,不让孩子接种疫苗。最终为你们的不理性买单的,可能是孩子的生命。

可舆论并不是朝着大家都去理性探讨疫苗能不能打,安不安全的这个走向。知名博主“和菜头”接连发布了三篇文章,《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我是你爸爸---回王五四的话》、《被几千人围攻是什么感觉》,最初,只是针对《疫苗之殇》报道发起抨击,善意地提醒人们面对问题疫苗时,不能轻易被媒体煽动,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接下来两篇文章却让疫苗事件产生了失焦,网友分别站成了两队,一边认为和菜头过于自以为是的清高和傲慢,另一对则成为了和菜头的坚决拥护者。议论的中心变成了和菜头,本该成为讨论重点的疫苗安全却被忽略了。

但这种基于精英主义的优越感的表达方式让人不禁怀疑,他真的是他自己口中所称:“我关心我的读者,我希望他们能够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主张。”吗?

在《你的愤怒不需要和菜头批准》一文中,方可成是这样说的:

我赞赏和支持他的这种说法。可惜的是,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吸引粉丝的修辞,并不是事实。

恶搞——一种无奈的表达

互联网时代,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少不了被“恶搞”的命运。“恶搞”看似低俗,但这也是一种表达,而且是无奈的表达。

朋友圈里一篇名为《那一年,孙悟空也遭遇了假疫苗事件》的文章,利用名著《西游记》中的情节,脑洞大开了一段孙悟空因为注射了假疫苗而不能长生不死,后来跟随唐僧取经,一路遇到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注水猪肉、地沟油,孙悟空因此对师傅吐槽,唐僧一语道破天机:

他们都烧香拜佛去了!徒弟啊,你把这些都看成打怪升级就行了,等积满八十一难,你就到西天了,我也归西了!大家皆大欢喜嘛!

非法疫苗的口水战正酣,但终将成为过去。有读者说,疫苗事件对于中国妈妈而言,不过是取经路上的一次打怪升级,早就麻木了!

“恶搞”固然是一种无奈之举,难免成为情绪的发泄,但它也是“弱者的武器”,是草根的表达方式。

不要小看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是“顽强勇敢”的“草根族”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沉默的大多数,而且关涉到每个网民、公民社会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

喧嚣之后,何去何从?

“在一个“纷乱”的世界里行为得体”是美国新闻界奉行的媒介圭臬,网络传播环境中,对真相的识别不仅仅是局限于新闻从业者,应该包括网络中的每一员。

此刻的朋友圈,更多的声音都在呼吁回归理性、呼吁更有良知的媒体来为民发声。但是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在下一场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获得真相?

如果真的关心疫苗安全,更多的应该是去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对网上的信息求证真伪,理性地参与探讨,而不是一味地卷入了智商之争的漩涡中或者一直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中。真相总是越辩越明。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成为英国普通民众讨论公共事务的主要场所。通过讨论和争辩,普通民众有兴趣来评价自己是如何被管理的,这样就出现了有关政府事务的非官方观点。咖啡这种来自东方的新鲜事务帮助了英国舆论的发展,带动了民主共和思想在英国的传播。

如今的朋友圈似乎也在充当着一个供普通网民探讨公共事务的角色,但失望的是,这种探讨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网络戾气。

结语

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真相正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但总归可以抵达,无论你站在哪一队,都要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前提是,好好说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受“殇”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