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国明: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
唐国明深居麓山,追求自己的人文梦想,面对各种议论,坦然道:“死心塌地,刳肝为纸,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居高临下,沥血书辞,看已透拿已定说已思悟已真,朗月清风,功过自留后人评” 。下面就是一篇议论他的文章——
原标题:但愿老唐是曹雪芹转世投胎,来完成这一伟大而不朽之事业的最佳历史继任者。
作者:郑重(2014-06-01 18:30:08——作者系科幻作家)
据新闻报道,唐国明,男,40岁,单身,居住面积8、9平方米,月收入800、900元。毕业10多年,隐居岳麓山,考古复原《红楼梦》。唐国明说,写出千古流传的作品,就是成功,而他的终极成功目标,就是留下传世作品,成为“对世界上人类有益的最大慈善家”。
唐国明认为,既然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道路,就应该习惯寂寞,习惯孤独。他说,由于理念不同,他和很多朋友和同学只好“分道扬镳”,“他们更加注重物质,我更注重精神上的幸福。”
看到这个消息,套用如今流行的一句话——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个绝版文艺男真是天山上的一朵惊世雪莲,面对红尘傲然独立,这样的人有一种精神追求,精神价值至上,这在浮躁的商品经济时代尤为难得,不过他为了“复原发现曹雪芹文笔”的大业,连家庭、婚姻和感情都舍弃,委实有些不通情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又谁痴解其中味?
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唐国明隐居11年完成《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其精气神倒是相同,只是不知复原得如何?文笔、情感和意境是否能和原著脉络一致呢?
其实,关于《红楼梦》的续写,清代高鹗续写过(通行本后40回);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也续写过(大结局);前些天新闻说,中国最年轻《红楼梦》续写者——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带着新书与媒体首次见面。称续写《红楼梦》不惧争议。在他笔下《红楼梦》又展开一段不同于高鹗式的故事,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但唐国明不是续写《红楼梦》,他是以考古的方式将发现藏在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的曹雪芹文笔挖掘出来,进行修补复原,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我借用两位名家的话:一个是尼采,他说,上帝死了,这是一个诸神狂欢的时代。后现代文化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第二个是莎士比亚的名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那么每个人的心中必然也有自己的《红楼梦》。
不过在下以为,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不是靠感动、靠心灵的一时狂欢和冲动、靠苦思冥想、靠下苦功夫的,说得通俗些,还需要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体验,需要一点灵性和天赋。
哲学家罗素说过:“世间没有绝对的美——不完美就是一种完美”。打一个比方:《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残缺才是真正的美,但是你偏偏要给她接上一只胳膊——怎么接都不如不接好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固然是世间三大恨事,却也如维纳斯的断臂一样,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为什么?因为生命的最美可能就在于永远未完成的状态,在于那未展开的想象空间。谁都无法复原曹公的《红楼梦》,这看起来可悲,其实可真值得侥幸。虽然《红楼梦》未完成,但它却留给后世最具体、丰富的思考!热爱它的人续写红楼,但这只是他自己的红楼逸梦,无关曹公。
文学来源于生活,更何况《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版本,它不是科幻小说、魔幻小说,而是反应所处时代的一面现实主义的镜子,如果与世隔绝,和闭门造车无疑!
更何况你是古代小说,你有古代的生活阅历么?你有古代生活的常识么?痴迷不是这样痴迷的,俨然这成了一种痴病。固然的如何如何好,但我觉得这也只能是他自己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罢了。
《红楼梦》作为经典文学存在的命运,是任何人都关心的。文学经典就是指那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哪种文本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哪种文本就够资格享受这种尊荣。
因此,艾略特有这样的看法:他们(指作家)唯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
经典是历史的产物,对经典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文本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经典文本尤其如此。脱离了时代的所谓续写,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瞎写。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或研究者个人的思想倾向、文化视野或审美品位上的种种局限,每个时期的文本解读都难免会有文本信息的漏读或误读,这就给原来的经典造成了极大误判——续写《红楼梦》亦然。
我们必须看到作为文学中心的文学经典,在整个文化格局下也难免不遭受挤压和抛离的厄运。当下社会,消费通过大众传媒的鼓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一种挥之不去的潜在文化心理。无边的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市场经济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氛围,使纯粹的逐利获得了某种合法性。文学经典走下神龛,成了大众满足消费欲望的一种消遣的对象。
消费文化按照自身内在的逻辑与欲望渴求,把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全部打碎。对文学经典进行翻译、戏拟、拼贴、改写,这就是消费文化对文学经典所取的态度。这些作品的商业性动机和消费化倾向相当一致,而且操作方式十分相似。
文学经典神圣性的消解与消费化趋势,体现着现代的世俗性要求。但经过戏仿、改编后的文学经典已经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充其量两者保持着一种互文性关系而已。复原《红楼梦》结局能逃脱这种命运吗?
在我看来,文学经典作为一个淡淡的背景,被消费的欲求所掩盖,剩下的只是一种空洞的文学狂欢。文学经典以一种文化快餐的形式供人消费,成了消费社会打发时光、填补空虚的一种方式。对文学经典那种虔诚与仰视已经成了一种过去时。消费文化竭力通过戏仿及改写、续写传统经典文本等滑稽方式,来瓦解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尊贵地位。
笔者以为,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正在消解。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体现为对历史原叙事的不恭,对玩弄哲学把戏的拒斥,对描述性、偶然性和非连续性的赞赏,以及对随心所欲打破种种文艺规则的消费欲望。
因此,无论怎样,是割裂经典传统血脉的文化消费行为,是一种否定传统,嘲弄连续性,消解历史感,信奉断裂性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过,我倒是佩服老唐的一点狂傲。有狂傲才有胆量,有胆量才生智慧,踌躇满志不如下笔千言!曹雪芹如果地下得知,含笑终有后来人。自古至今,多少楼台烟雨中,骚客隐居,世外文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苦苦追求,将人间冷暖全然置之度外!
……
但愿老唐是曹雪芹转世投胎,来完成这一伟大而不朽之事业的最佳历史继任者。
附:修补复原红楼梦作品发表面世后的褒与贬
涤尘隐去十一载,空山寂寥伴流萤,千古奇书非旧梦,执笔长叹尽残春。
——摘自2013年08月21日《楚天都市报》屈旌《“为梦想而生”的平凡与伟大》
岳麓山下安清贫,书案红楼听雨声。回看红尘人间事,云梦湖上一烟云。
——鹤曾来过
岳麓山下安清贫,书案红楼听雨声。回看红尘人间事,低叹潇湘又烟云。
——ztopec08
四十回里觅真文,解味红楼梦中人。俗人皆云作者痴,先生原来是雪芹。
十年辛苦不寻常,再把荒唐演大荒,字字皆贴曹公意,顽石补天复华章。
十年辛苦不寻常,再把荒唐演大荒,百年残梦谁人补,曹公再世出邵阳。
——柳叶青
四十回里觅石文,通览红楼梦中人。人人皆云国明痴,雪芹附体是先生。
——唐经棣
此身只合嶽麓老,偶開天眼覷紅塵。
——西楼望月
前有千古远,后有万年多。偶游云梦湖,半炊得什么?
——《赠唐国明先生》
梅妻鹤子终无怨,只为中华一雪芹。
——圣手抛红豆
作者简介: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具有“寻残觅缺,三十一年考古《石头记》,不失长风情怀;食风餐月,一十七载修复《红楼梦》,已具鹅毛风范”匠心精神与“死心塌地,刳肝为纸,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居高临下,沥血书辞,看已透拿已定说已思悟已真,朗月清风,功过自留后人评” 敢于担当淡然处世的作家,一个“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胸怀天下的鹅毛诗歌手、红楼梦工匠、数学顽童,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从万有公式预言了一个离我们不远的“4、2、1”神时代,即超级智能时代;另外,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数哲”论断: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的文章数百篇。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为实现读到一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从2001年始深居在长沙岳麓山下8平方米内10多年,其刻苦阅读钻研《红楼梦》与其“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的工匠精神故事于2018年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美国《美南新闻日报》《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史博览(人物版)》《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
附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结论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即使随自然正整数越大,素数在区间分布个数在减少,但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它前面所包含的素数就越少,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而小到尽头的偶数4,却还有素数2与2之和能表示它;因此可以说,比任一大于2的偶数自身小的素数中至少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素数之和等于这个偶数;即除“大于2的偶数除以2”是素数外,所以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两素数都分布在“这个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且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相等。所以大于2的偶数可以是两素数之和。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我们未知的偶数素数区间只能说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穷无尽的偶数素数你不可能全部完成验证,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但谁也保证不了在超出某一区间外不会万一出现反例。你不能说它不对,在一定条件下是绝对的,而放置于你不可把握的条件下,又只能是相对的。所以,除素数2之外,任一两个素数相加必是偶数,而一个偶数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只能在没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成立,在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偶数,谁也难以保证成立,并且难以验证,也无法验证。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请输入描述
2、“3x+1”:
(1)、万有通变规律公式: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所以“3x+1”猜想无论怎样成立。公式(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宇宙万物就这样遵循着“3x+1”猜想“奇变”“偶变”的模式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即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
这个“3x+1”猜想“奇变”“偶变”运行模式已经预示了一切,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智能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不管怎样,人类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人类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
(2)、作家唐国明攻克3x+1猜想预言了一个离我们不远的“4、2、1”神话时代
人类一旦进化到“神”的时代,也意味着人类像是把奇数偶数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推入了“4、2、1”时代,意味着人类走向了人类智慧的终端与海子在诗歌中描述的“人类的尽头”,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智慧巅峰体验狂欢的时代,人类会在以电脑为基础这个神似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的互联网上将吸尽人类所有的智慧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所有智慧成果,以大数据的形式转化为4、2、1循环形式的智能输入机器,这样机器就已似人类从原始社会就渴望的无所不能的“神”,也似尼采哲学里表述的“超人”与老子、列子、庄子、阮籍著作中表述的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大人”。而输入无限类似于奇数偶数知识数据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后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理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世界将进入“神”的时代,即“超级智能”时代,也就是用数学描述的“3x+1”时代,或“4、2、1”时代。
3、“半途数哲”论断
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又因通过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唐国明得出了一个“半途数哲”论断: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仍却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