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家好,我是堂小楠的挚友桃子妈~,
是一个热爱心理学的自由撰稿人、中年少女。
如果你有关于家庭关系、儿童心理、教育困惑之类的问题,欢迎来信提问,方法如下:
进入科学家庭育儿(ID:kexueyuer2012)公众号,发送消息,开头带上#信箱#字样。
或添加微信:tangmageren,私信交流。
(来信默认可做信箱素材,首发于【堂妈家庭育儿】。)
倾诉:
桃子妈你好,我是一个奶爸,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幼儿园大班了,小儿子2岁8个月。
今年国庆节之前,小儿子不知为什么,突然作息有些混乱。
白天午觉睡的长,夜里又兴奋的不睡,而我和老婆都要上班,他混乱的作息持续了半个多月,把我们折腾的够呛。
我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又特别大,一个比较大的项目眼看要出成果,合同在最后的打磨阶段。
每天休息时间本来就金贵,被孩子一闹,我白天上班脑子都是懵的。
我老婆虽然主要照顾家里,但是也有一份她自己的兼职要忙。
所以我俩实在受不了,十一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让我妈妈帮忙带。
可是我心里非常纠结,因为我深知,孩子幼年,还是待在父母身边的好。
我看了很多育儿书,也认同亲密育儿的理念,所以我担心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而且我有一个同事,他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奶奶带大的。
我现在常常听见他给他父母打电话,动不动就吼,甚至骂脏话。
节假日都很少回家,他自己也承认,跟父母不亲。
我就特别害怕,我儿子将来也会这样。
这段时间,每次跟小儿子视频,看上去他好像还挺快乐。
我妈也总是让我们放心,说孙子在她这好的很,没有哭闹着要爸爸妈妈,适应的很快。
但我又担心我妈是跟我们报喜不报忧。
再者,其实我也很心疼我妈,他一个人带大我们兄弟姐妹4个,我是老三。
我爸走的早,在我刚刚3岁的时候,车祸走的,非常突然,那时我家老四都还不满1岁。
我妈这辈子太苦了。
现在我们都成人了,而且有孩子都自己带,我感觉我妈终于能轻松了。
可是最近因为小儿子闹觉,又要辛苦我妈。
但是把孩子接回来吧,我也心疼老婆,之前基本都是她在照顾孩子。
虽然我也分担,但是我承认她作为妈妈,付出比我多得多,送走一个娃,她能轻松很多。
而且她的兼职做的有声有色,我也希望她能够好好发展自己的小事业,找到成就感。
我也考虑过,把我妈从老家接过来,跟我们一起住,帮忙带娃。
但是我们刚在北京买了个小房子,实在住不开。
而且我们贷款压力也大,再给我妈单独租个房也不太现实。
想请问你,我如果等过完年,开春暖和点,再把孩子接回来,孩子心理阴影会严重吗?
到时候如果孩子真的对我有陌生感,我该怎样修复亲子关系?
3岁又是一个可怕的叛逆期,孩子不配合我怎么办?
回信:
儿子并不是新生儿,此前2年多时间里,你们夫妻自己带娃,都应付过来了,为什么在你事业发展的“节骨眼儿”上,孩子会突然睡眠混乱?
如果你能排除其他各种生理原因,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是:
你对事业的焦虑情绪“感染了”儿子。
年龄越小的孩子,往往与父母之间的情绪链接越紧密,会下意识的与父母“同悲同喜同烦躁”。
晚上你回到家里,氛围就紧张焦虑了起来,孩子无法安睡。
白天你去上班了,孩子单独跟母亲在一起,才能安睡。
又因为夜里没睡好,精疲力竭,所以在白天反而睡的特别沉……
由此恶性循环。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要尽可能平复自己的心情。
再者,可以试着加大孩子白天的活动量。
但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除了“把孩子送回老家”,再无办法?即使你也在一边恐惧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从你的来信中,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你在3岁左右,突然失去父亲,现在,你的儿子,接近3岁的时候,也突然 “失去”了你。
这种微妙的“巧合”,有可能是你的潜意识想要让儿子“复制”你的童年经历。
以两代人“相似的命运”来找寻你与父亲之间的关联,寄托你对父亲的怀念。
当年的你只是被动、错愕、又无助的接受了“巨大变故”。
心理上,你一直没能和父亲好好告别。
这份遗憾,也许深深留存在你的潜意识里。
而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男人更少被鼓励表达思念、脆弱和伤心。
成年以后,除了清明,平时也几乎没什么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怀念故去的亲人。
被压抑的、来不及释放的情绪很容易躲进潜意识,很容易成为“扭曲的心愿”。
然后以各种非理性的、甚至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实现。
虽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爸爸去世,和爸爸远在外地,两者的“严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后者根本“不算事儿”。
但是,一个3岁孩子对这两件事的心理感受,其实很接近。
3岁以前的幼儿,不理解“死亡”和“离开”的区别。
他们也尚未建立清晰的时间概念,不知道有的“离开”是诀别,有的“离开”是暂时的。
在3岁孩子的认知里,父母的突然消失,都是无边无际的“永远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被抛弃创伤”的原因。
“被抛弃”不是事实,是心理感受。
所以,最好还是尽快把儿子接回身边,如果等儿子对奶奶形成了强烈的依恋,再接回来,等于让儿子经历“再次抛弃”,结果只会更糟。
在接回孩子之前,尽可能跟孩子保持规律的联系。
比如跟你母亲约好,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内打通视频,让儿子感受到,父母虽然消失,但也会“稳定的重现”。
稳定和规律,能带给孩子多一点安全感。
儿子接回来以后,如果一段时间内,爱发脾气、哭闹、打人,请一定要理解:
“释放攻击性”是孩子自我保护、试探环境是否足够安全的方式;
也是孩子向父母表达信任、索求更多关爱的方式。
这个时候,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最温和的安抚。
放宽心,孩子还小,离开你的时间也没有太长,只要你是个有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的父亲,后果不会像你想的那么严重。
最后,叛逆期其实是孩子的快速成长期,也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的黄金期。
请抱着祝福的心态,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这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我们修炼情商的机会啊。
孩子不配合你,就多想想办法去配合他。
父母没有那么多必然的“正义和正确”,面对孩子,心态谦卑一点。
我们来人间一场,是为了共同成长,不是为了“互相征服”。
END
特别提醒:
如果你的来信跟孩子相关,
请注意写明孩子的性别和年龄。
育儿是成长,不是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