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张呼叫转移

高晓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这样一段话: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说这些话时,这期访谈的主题叫“四十不惑”。一个好友截屏发了朋友圈,配文是:难怪我每天都那么慌。言外之意是,因为我还年轻。

如果我理解的青春是18-28的局限性定义的话,那此刻的我,已经站在了青春的尾巴、尾巴、尾巴之处。想来,我是不是该不慌张了呢,该奔着三十而立大踏步的去了呢?但青春啊,它似乎不允许我这么生硬狭隘的去划分它呀;慌张啊,它也不是说过了青春就会消失殆尽的呀!毕竟青春的心态才是第一位的,而慌张本来就是生命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绪产物。

那么,慌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慌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的情绪里,生活里,流水账的记录里?

慌张啊,百科说指“恐惧、不沉着而急切忙乱。”瞬间被击中有木有,我恐惧着,焦躁着,忙乱着。至于为什么这么慌,似乎不值得被讨论。因为生活的种种,家庭,事业,前景,钱景……都可能成为慌张的源头。比如读书的时候,慌张的是成绩不好,工作的时候,慌张的是能力不够,事情总是处理得不够好,而结婚生娃后,似乎更多的事情都容易让人慌张了。我以为慌张的源头,就是我们 无法自信而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

慌张如何转移呢?

用转移这个词,想来内心深处还是存在着一份不确定,因为不相信慌张可以被消除,它就像个暗夜的精灵,不知何时何地,会突然蹿出来,绑架你,困住你。我以为若可以转移慌张,并且是在它来临之际,来临之后,能够迅速有效的转移,便是一件幸事。

记得年少读书时,我似乎习惯了倾听很多人的烦恼与心事,久而久之,便忘了怎么去向人去说。于是习惯了用纸笔记录,在某个午后,某个黑夜,写下那些慌张,那些恐惧,那些理不清的思绪,然后看一遍,便撕成了碎片,都付冷风中。坏情绪真的是需要被发泄的,憋在心中,早晚会内伤的。每次写完,胸口似乎就通透了,负能量也被清空。嗯,腾出了位置又可以酝酿下一波慌张了……

那时的慌张,大抵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来得快,去得也快,想来也构不成什么威胁。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职场,似乎就开始了漫长而经常性的慌张之旅。人事物的嬗变,还有很多权、钱、利的欲望冲击,总是让人迷茫。而工作的事务又都是繁忙的,真真是应了“急切忙乱”这四个字。换成流行语来说,就是忙,瞎忙,忙得毫无价值。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那段时间,我一直从事着文案工作。在创意、卖点、市场需求客户要求的轮番轰炸下,几乎觉得自己已经丧失了写字的能力。下了班之后,能不开电脑就不开电脑。有时候喘口气想写点什么,写下来的几乎也都是对现状的抱怨和无力感——这根本不能解决慌张,反而更像是“雪上加霜”。那时,我在慌张的包围圈张无处逃遁。我以为的逃,也只是陷入又一个漩涡而已。可怖的是,这样的状态似乎整整持续了三年。对,下一句是“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啊”……

记得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你决定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同样,当你决定结束一段糟糕的境遇,一种心累的关系,一份不良的情绪,最好的时机,除了“在这之前”,其次便是现在。

所幸,我在三年后结束了那种状态,哪怕是悲凉收场,但至少ending的那个夏天在我看来前所未有的明媚。

但,就像前文所说,慌张它只会转移,难以消逝。它总是在你力不从心的时刻涌来,让你恐慌,让你忙乱,让你不知所以。严重的,让你消极,让你抑郁,让你陷在深深的枷锁中无法挣脱。幸而大多数的你我,都只是凡人,经历的也只是凡人的慌张——大多只是小慌和小张。而当生活的角色开始转变,我似乎又开始了一种新的慌张,比之前更甚。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排斥与逃避之后,我决定正面迎接这些慌张。因为,因为,似乎我真的不再很年轻了,开始要承担的责任、要面对的未来,也比当初那个十几岁的少女要多很多。生活依然给予我慌张,却不允许我有太多的时间去慌张。于是,慌张转移,也便成了一件亟需发生的事。

不过,有什么好方法呢?

想来也没有什么,总结起来呢,我以为:

1、正面PK。直面慌张,直面所遇见的困难,你会发现,与它正面对决比东藏西躲来得爽多了!

2、说出来、写下来、动起来。这三个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比如我现在,就是在写下来。总之就是转移它,忽视它,弱化它。

3、武装自己。身体、知识、能力、经验……等等的武装,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一点吧,当你变得强大了,便有更大的能力去打倒更多生活的小怪兽了吧!


行兮:生活在脚下,也在笔下。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换种方式去抵达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慌张呼叫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