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签训练营】R22-没有好导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本片段完成用时:3个番茄钟。

【便签训练营】R22-没有好导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_第1张图片

【 R 】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Kindle位置2689-2692).机械工业出版社.

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为了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将是有帮助的。这三个F,其实是以字母F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马戏团演出指挥、非母语英语课程的学生、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全都验证了这种方法。富兰克林的方法,也是在人们没办法得到导师的指导下创建心理表征的优秀模板。他在分析《观察家》中的文章并思考是什么使那些文章出彩时,也在创建一种心理表征(尽管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去想),他可以用这种表征来指导自己的写作。他练得越多,心理表征也越成熟,直到他达到了《观察家》投稿人的水平。此时,他的身边并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供借鉴。他已将优秀的写作水平内化于心,即他已经创建了心理表征,那些表征抓住了写作的突出特征。令人讽刺的是,这也恰好是富兰克林作为一名国际象棋棋手失败的原因。对于写作,他研究了出色作家的作品,并试着复写;当他没能很好地复写出来时,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并思考遗漏了什么,以便下一次改进。这种方法恰好也是棋手们更有效精进棋艺的方法。棋手们通过研究特级大师的棋局,试着一步一步地复制下来,然后在他们选择了与特级大师不同的招法时,会再度研究棋局的形势,以观察他们到底漏算了什么。不过,富兰克林没能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国际象棋之中,因为他很难接触到大师级的棋手。那时,几乎所有的国际象棋大师都在欧洲,同时,没有哪些棋谱书籍收集了他们的棋局,因此,富兰克林没有东西可以研究。倘若有办法研究大师的棋局,他很可能会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国际象棋大师。

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在许多行业和领域中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在音乐界,莫扎特的父亲教他作曲,采用的方法是让他研究当时某些最杰出的作曲家,并复制他们的作品;在艺术界,长期以来,有抱负的艺术家通过复制大师们的绘画和雕像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这样的方式,和富兰克林用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方式十分类似,也就是说,通过研究大师的作品,努力从记忆中复制它,然后将复制品与原始作品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差别,并予以纠正。有些艺术家甚至十分擅长仿制,以至于他们可以靠伪造为生,但是,这通常并不是练习的主要目的。艺术家并不想制作出与别人作品很像的作品;他们只是想提高技能,改进指导专业特长的心理表征,并运用那些专业特长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艺术愿景。

尽管“心理表征”中的第一个词是“心理”,但纯粹的心理学分析几乎是不够的。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然后再去复制,一旦失败了,再次停下来思考原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成功的心理表征与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思想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拓展的实践,着眼于复制原始的作品,这种复制行为可以创建我们寻求的心理表征。

【 I 】

WHAT:

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3F练习法”(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it))可以帮助学习者模仿专家的思考及行为模式,高效习得技能。

WHY:

为完成片段20当中的A2环节,我采用赵周老师的信息处理方法来进行分析这个片段:

1、“前”——前车之鉴: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

作者在本章起始处提出,好导师是刻意练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详见我的上一个片段《如何找到好导师?》http://www.jianshu.com/p/6e6f7ad2680b)。 但找到好导师需要一定条件,不是人人都能在任何一个想进步的领域找到好的导师。所以在没有导师的时候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就成为了作者下一个论述的重要议题。
对我来说,目前正苦于拆书法、写作两个领域学习不得法,因此一方面是求教于有经验的好导师,另一方面,在导师们没空指导我的时候,自己也要按照刻意练习的方法进行操作,所以“3F"这个方法对我有很大价值。

2、“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作者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反复执行专注-反馈-纠正,学习者能够向高手的思维、行动模式不断趋近。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作者通过正面例子(富兰克林学习写作、马戏团指挥练习语言表达、语言学习者反复练习某个句子、字幕)、反面例子(富兰克林学习国际象棋)来分析说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考虑到认知能力的建立确实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强化,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其他的可能性。

3、“后”——以观后效:若依从去做之后会怎么样?对我的好处、效果是什么?

富兰克林在写作上突飞猛进的例子可以算是依从3F方法执行的典型结果。如果我按照这个方法执行,至少能够在现有水平上向高手趋近,同时加快进步的速度。

4、“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话问题有多严重?

富兰克林投入大量精力在国际象棋领域,但水平一般,就是没有有效执行3F方法的后果。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我不改变目前的练习方法,很可能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成本之后,仍然没有收获,同时加重知识焦虑感。

5、“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目前我没有找到反例。身边看似相反的观点,比如“天赋决定论”,实际上都是没有有效执行3F方法:比如有人看似勤奋但成绩一般,有人报了很多课程但没看出行动上的改变。

6、“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满足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适用的?

执行3F方法需要:能够找到可模仿的专业人士的作品,能够放弃乐趣跳出舒适区进行高效练习,不怕挫败多次尝试(比如正确反馈、找到纠正方法都会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不适用: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建立职业选手的行为模式,因此如果我带着业余玩家的玩票心理、浅尝辄止的戏谑态度参与是不行的。

7、“边”——旁敲边鼓:之前有没有类似的或者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作者提到了音乐、绘画领域当中“3F方法”的应用。在外科医生练习手术技能时,也要进行长期的模拟训练,期间也做到了3F(比如使用有反馈的模拟人或者计算机模拟器)。《这样读书就够了》当中提到的“安全的练习环境”,也是3F的变体。

8、“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天赋决定论”是用“固定型人格”代替了刻意练习当中的“发展型人格”。“重在参与”则是带着与刻意练习不同的目的:修身养性,而非成为专家。

HOW:

1、分解技能成为能够逐个练习、逐个分析的小步骤;
2、专注:专注且有目的地完成练习;
3、反馈:对比专家作品,找到自己与专家的具体差距;
4、纠正: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法。
5、反复校正并执行上述步骤。

执行3F方法需要以下条件:
  • 能够找到可模仿的专业人士的作品(最好难度适度);
  • 能够放弃乐趣跳出舒适区进行高效练习;
  • 不怕挫败多次尝试(比如正确反馈、找到纠正方法都会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需要注意:

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建立职业选手的行为模式,因此如果带着业余玩家的玩票心理、浅尝辄止的戏谑态度参与是不行的。

WHERE:

1、有成长为某领域专家志向的学习者;
2、能够找到可模仿的专业人士作品;
3、能够跳出舒适区、不断试错。

【 A1 】

我在大学一年级时,曾有一段很典型的刻意练习经历。当时我决心改善自己的英语发音,又舍不得花钱去报一对一的培训,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配备磁带的口语书《李阳疯狂英语900句》。

1、分解技能成为能够逐个练习、逐个分析的小步骤;

这本书按照常见音标、词组、句子进行分级,每个小练习都配备一系列练习句子,相当于帮助我进行了步骤拆分。

2、专注:专注且有目的地完成练习;
3、反馈:对比专家作品,找到自己与专家的具体差距;

我当时利用了一个假期,找自己空闲时间把磁带放在随身听里,听完了之后自己复述录音,和磁带的原声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到底在哪个单词、哪个发音上存在差距。

4、纠正: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法。

针对有差距的读音,我会返回书中查找问题:口型?力量?速度?发音位置?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校正。

5、反复校正并执行上述步骤。

练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自己挫败感的过程,因为很多音至少要练习几百遍,比如th。通过反复打磨,一个月之后我的英语语音就有了很大提高,在后来的几年我又进行了间断早读,巩固了自己的语音和表达能力。

反思与思考:

我的这段经历实际上就是在不自主的情况下执行了五个步骤。当时除了自己努力,我的进步也得益于语音资料的丰富——我能够轻易找到适合初学者的有声资料和复读机。同时,我当时有强烈的改善自己英语发音的意愿,所以这些都促使我可以战胜挫败感,达成刻意练习。

【 A2 】

2017年的下半年,我希望能在拆书法使用上取得进步——独立拆解片段,把知识学为己用。

我需要做得有:

1、分解技能成为能够逐个练习、逐个分析的小步骤;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自己主要问题是:a.利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法对信息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整理,b.写出具体能够落地的HOW步骤,c.执行A2。

2、专注:专注且有目的地完成练习;
3、反馈:对比专家作品,找到自己与专家的具体差距;

每周保证2个小时的练习时间,用番茄工作法app保证自己专注执行。记录自己每个片段的完成用时。

利用赵周老师《拆出你的沟通力》、“一年拆100本书”的片段,自己写出I,分析“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之后与拆书家的讲解内容进行对比,记录自己的差距。

4、纠正: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法。

找到差距的可能原因:思维角度?认知背景?执行技巧?思考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并观察下一次写片段过程中这个差距是否仍然存在,有无变化。必要时求助于有经验的拆书家。

5、反复校正并执行上述步骤。

在半年内找到15个片段执行上述操作,相当于每月完成3次这样的刻意练习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便签训练营】R22-没有好导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