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接着第三章。

本来按照原著中的进程,要写武松打虎、王婆拉皮条、武大捉奸等,但由于大伙儿对这些和《水浒传》中相同的剧情已然烂熟于心,我就不再赘述这一段了。

今天来写写发生在这期间的,也是后来作者用草蛇灰线的手法,用来贯穿女主角最终悲剧结局的一段情。

潘金莲其实是很可怜的(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被卖来卖去,让一个60岁老头子糟蹋后又转手给了一个千古有名的矮矬穷(当然,武大郎并没穷到这个份上,把穷列上只是为了押韵)。

潘金莲毫无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但别忘记,她不仅是个美女,首先是个人,更是个正值妙龄的女人。

哪个少女不多情,谁家小妹不怀春。又不是七老八十,所以,当她第一眼看见武松的时候,突然感到像被闪电击中,浑身酥麻,目瞪口呆,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也可以说是凝固了,那真是“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

潘金莲第一次感到生命有意义了,她觉得人生好像一下子从黑白片要转成彩色大荧幕了。于是,她一步步设局,使出浑身解数,想让那武松自己步入瓮中就范。但是真的很可惜,设想一下她面对的如果不是武松,比如花荣或者燕青,即便是同样不能得手,但可能过程会婉转一些,潘金莲情窦初开的心灵不会受到这么大的伤害。

没有如果这枚果子。

施耐庵是非常喜欢武松的,所以在《水浒》中武松的形象、智谋都要比《金瓶梅》中好许多,但无论在哪部书里,武松都是绝不好女色的。他特别强硬地处理了这则伤风败俗的勾搭未遂,然后就出长差去了。


留下气急败坏、无处泄愤、欲火中烧的潘金莲。

其实潘金莲并不知道,武松是个很难接近的人,更难以走进其内心。在《水浒》中,宋江与其结识的较早,武松从柴进庄上走的时候,宋江死缠着武松上演了18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有大把银两,但是武松至始至终对宋江都是淡淡的,即便后者坐了第一把交椅后,武松还是刻意地和其保持着距离。

他是个内心骄傲的家伙,绝然不会去和嫂嫂做那苟且之事,这是一个有底线的男人。

虽然潘金莲异常恼怒,但“一见钟情”(当然只是单方面的)这件事儿的性质是无法改变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和与西门庆在一起的欲不同,潘金莲之于武松,是爱情。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就在于:鸟或兽只能选择为食而亡,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为了钱财而死,生命中还有其他活着的意义:音乐、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而爱情无疑是其中最珍贵的,因为它,可遇不可求。


人可以控制欲望,但没有人,能够操纵爱情。

那你可能会说:“这样潘金莲岂不是太可怜了,一生就这么一次爱情,还是单相思。”


当然不是。单相思也是爱情的一种,比没相思要好,有些人标榜自己无情,不会为情所伤,但那不是酷,是可怜。这和“施比受有福”的道理是一样的。


许多人一生并无爱情,只有利益交换和体液交换,生命苍白到不值一提。


只要心中有所爱之人,就是很幸福的,因为爱并不是得到。


《美国往事》这部电影中有一段经典台词很完美的诠释了爱的意义:“当我对世事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小潘只是犯下了不可饶恕之罪才最后落得与意中人如此相见,如果她心存善念,没有杀人,未必此生没有其他的选项。比如说武大可能真的哪天因病暴毙把她托给武松,那时人的寿命那么短而武松身体如此之好又确实活得很长(他活到了80岁,是为数不多得到善终之人),按照武松一贯对哥哥言听计从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可能性。


所以说,无论命运如何对你,你都要恪守善良并保持乐观,这才是应对命运不济的最好方式,这不是傻而是自救,这样才有等待机会出现的可能。


不过注意一下,我说的善良不是软弱,二者绝不相同。


言归正传。


西门庆死后,武松假意让王婆来说媒,我们看看原文:“那一妇一人在帘内听见武松言语,要娶她看管迎儿,又见武松在外出落得长大身材,胖了,比昔时又会说话儿,旧心不改,心下暗道:“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

注意划线的四个字:旧心不改。


潘金莲是不是失心疯啊,你杀了人家哥哥你自己不知道吗?武松的脾气性格你不了解吗?


她怎么会不知道,只是这一切危险,她根本就无暇顾及了,眼睛里泛着桃花;耳朵里,只听到了王菲在唱《匆匆那年》: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


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

...我们要互相亏欠,


...我们要藕断丝连。

且看下回。

-----------------------

微信公众号:viviane-lin (林蔚安)头像与头像相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