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圈子,其实就是你的圈套;你所谓的共赢其实就是互惠互利”,任何一个行业,有能力的人不会去主动混圈子,他本身就像一个磁石一样,自带吸引力,会吸引磁场相同的人!与其浪得虚名混圈子,不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周和比的区别,在用心不同。真正的圈子,以生命的本色相交,以彼此的气场融合。即使未来因为际遇不同,渐渐疏远,也依然有一份情与义。而拼命往圈子里钻的人往往是机会主义者,这种人对于“圈子”本身这个团队来讲也是缺乏忠诚度的。
也常有人说:你的圈子对了,你的人生就对了。确实,和谁在一起很重要,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们应该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硬生生地往所谓“更高”的圈子凑而试图浪得虚名、博得浮华!
我们每个人都自带一个圈子,当我的才华还撑不住自己的野心的时候,我选择默默学习,而不是拉拢人气,聚拢圈子。如果你我圈子本来不同,又何必要强融呢?
我们每个人一路走来,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自然亦会阅人无数!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圈子,大到诸如业界尊师同仁、合伙人客户、同行同事、文友笔友等事业兴趣的圈子,小到亲友家人、爱人恋人这样的小圈子,但是我们回想一下,那些圈子本是一种利益关系,往往是一群不学无术的人自我形成的一个互相吹捧的圈子,经不起推敲和考验。而最长久的、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的往往是这些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没有花费任何气力去拉拢逢迎、谄媚讨好的小圈子,因为这里面满满的都是爱!
要说圈子我们都有,所谓的高人都有接触。记得在西北大学上文学院那会儿,就听过贾平凹先生的大课,他是个木讷之人,讲起课来也不会抑扬顿挫,甚至有点害羞的样子,只顾埋头讲课,但是贾老师讲得都是些真材实料的“山货”,非常实用!那时先生的老母亲和女儿浅浅就住在西大教授楼,当时有同学与贾老师要好,说要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看贾母以示讨好,而我,那时太懵懂,根本不懂得讨好有何好?不如节省时间在孔子像前多背书。
现在想来,看望老人可以,讨好真是没必要,一是贾老师不会记得我这个讨好之人,二是假若记得也只会徒增他对年轻人的厌烦和堪忧!过了几年考研究生,恰巧院长引荐了一下,让贾平凹先生做我们俩人的论文导师,可惜的是自己水平不够,枉费了贾老师的一片心意,亦辜负了自己的青春!
后来在报社实习时,我的学长说与陈忠实老师相当熟悉,带我去省作协拜访陈老师,而那时的我无知的像个孩子,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上午,我们两手空空,冒昧前往作协,去时只见陈老师身着驼色毛衣,正在潜心泼墨,见我们两个年轻莽撞的“不速之客”,便招呼我们坐下温和待之,之后为我们题写了“蓝色月光”的报头。
现在想想陈老师的涵养给予我们年轻人的莽撞和冒昧多少包容与鼓励!后来时隔两年,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又遇见了陈忠实老师,他在我们的采访本上亲笔为我和思题写了勉励的话语:天道酬勤!我一直视为珍宝珍藏至今,并作为我人生和事业道路上的座右铭,鼓励我脚踏实地、正心清身!
再后来我在省报做记者,打着“无冕之王”的浮名,再加之“省报”和“省政府新城大院”的噱头,我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头青年,常常穿着不合时宜的服装,在政府大院里出入自如,也借着各种省政府大型会议出入于人民大厦、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与当时的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贾治邦以及中央相关领导和调研员,还有文化名人陈忠实、王西京等同坐一堂,混迹于名人堂无知而无畏!
更有甚者是滴酒不沾的我,竟然在经贸洽谈会上与我家乡的父母官———时任常务副市长的x兴和县委书记毛文平“品酒论道”,被迫领导谬赞我:“家乡的金凤凰”,现在想来荒唐可笑,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吧!
现在工作上难免与各种人打交道,但却不再热衷于那些“高人”圈子了。经常去省建设厅递资料办资职,有人鼓励我“接触”一下领导,一是递上去的资料速度快办证快可以拉拢客户增加人脉,二是可以见见厅局处的各个长,对我“飞黄腾达”有好处,而这样的捷径我似乎走不通;因为行业,也总和各个税务局、工商局局长打交道,但却始终照章办事,没有求过他们,倒是和我们这些父母官———所长、专管员打成了一片!用世俗的话说,这应该就叫没出息吧!
时过境迁,现在省长省委书记早已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了,抑或……;厅长、局长早已升迁;而忠实先生也已“托体同山阿”;只有他的题字和作品还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平凹老师的母亲早已不在,而他的一篇朴实无华的《母亲》却在斯琴高娃的演绎下如火如荼,这也许是贾老师所不愿意的!
总之,敬仰的名人或擦肩的“高人”终究会离去,而我依然是那个平凡如我的平凡人。写着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文字;干着一份微不足道的事业;做着一些琐碎细致的事情;爱着一两个必须爱的人!为了讨好生活,违背初衷,做着不喜欢的事,陪着不相干的人,样样都会皆不精通,事事都做却有不为!其实,就算讨好生活讨好自己的初心,也绝不讨好任何人去聚拢人心和圈子,我抬头做人低头做事、问心无愧,亦不靠谁吃喝,何必讨好谁!与其揩油尴尬、阿谀奉承、浪得虚名,不如潜心钻研、脚踏实地走好脚下路!
前几年为了青春、为了奋斗却也风里来雨里去,也曾在在名利场上虚度年华,现在暮然回首已是不惑之年,事业略好、孩儿懂事,我应该回到初衷潜心读书,而后也许才能运筹帷幄!现在因为在写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于是又把书柜里余秋雨、路遥、孟德斯鸠、尼采的作品拿出来重读,感受自然与初读时完全不同,再读《论语》、《史记》、《随园诗话》、纳兰性德和唐诗宋词亦能真正读懂其中的一大部分,收获颇丰!
他毋需逢迎谄媚、浪得虚名,他本身就是一个圈子。
前段时间,我看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资深经济学家李稻葵在《开讲啦》的演讲,受益颇深!而这位曾徘徊于纽约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高材生是骑着摩托车去央视给年轻人做演讲的,当时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包括我经常读著名作家余秋雨、王蒙、王安忆、贾平凹先生和已故的路遥、陈忠实先生的作品,也通过喜马拉雅电台听百家大讲堂里的每一位博学多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学者的演讲,尤其喜欢老梁——梁宏达的论著,他们皆自成一体,均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但是他们没有所谓的圈子,他们有的只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独自盛开、彼此精彩,闻着对方的气息清风自来!
在古代,送别诗也是文人圈子惺惺相惜、聚少离多的写照。诸如《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每一首皆凄婉动人,但是他们所谓的圈子,其实就是诗人为了一个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为了切磋一句诗词,不远万里相聚于一地。或争得面红耳赤;或相互赠诗远送。这其中每一位诗人都是送别者亦是被送者,他们个个才华横溢、独自盛开却和而不同,常常隔着千山万水也会因彼此的才华而相附相吸,但他们绝不会有一个人因逢迎谄媚、拉拢圈子而浪得虚名!
当然,他们没有名利和家业的束缚,一生乐山乐水洒脱自如,于是才会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佳话,虽说这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可见一斑,说明当时许多文人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王侯,又怎会阿谀奉承、拉拢圈子呢?比如孟浩然为了与久别重逢的王昌龄相聚,犯忌口吃海鲜而致死,后来王昌龄左迁被贬之时,李白送诗给予同情和安慰,而真正的王昌龄就是咱西安人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廉洁自律,这在他送辛渐的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皆是真情实感,何来拉拢圈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做事是必须有平台、有志同道合的人,但绝对不是堂而皇之地混圈。当然商人不同于文人,自有他的圈子,比如马云的浙商会、金银圈,但我们读名人传记的朋友都知道,马云当初三四个人合伙白手起家,老婆做饭给他们吃,从来不混圈;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也只是兢兢业业、分工明确,直到后来功成名就只留俞敏洪一个人,也绝不混圈子;李嘉诚更是家法条条,一辈子不与明星合影,更是把明星儿媳驱出家门,而且每个周一,家庭成员都要从世界各地赶回团聚只为一顿饭,席间还要听李嘉诚唠嗑式的家训,这才是他们亲人之间真正的圈子!所以说事业是有志者创出来的,混圈至少要待功成名就之后,气息相投的人心心相印、汇聚一堂、共谋大业,而于我们这些在路上奋斗的普通人太远太远,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在前进的路上潜心修炼!
一个女人当自贞自爱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喜欢的事,爱该爱的人,总在圈子里混,难免会被当作交际花;一个男人不学无术,浪费时间、浪得虚名,总在混圈子,最终树倒猕猴散。
如今你仍然还在混圈子跑场子,上酒桌下茶楼,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找靠山傍大款吗?如果你想成为行业老大或领军人物,还不踏踏实实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潜心钻研、运筹帷幄?靠混圈子恐怕无济于事甚至南辕北辙;如果你只想做个上进的创业者,我们不怕有老板就怕太有才,不怕没公司就怕没平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我们有能力,随便一个平台就有可能唱成歌星,导出好电影、写成畅销书作家、自创出自己的品牌靠网络大卖。
“贺涵”只应天上有,人间处处是“白光”,况且帮你的人多有所图,自己没能力,认识谁也没用。“富一代”的圈子好,那是成功以后的事,他们不是因为混圈而厉害,而是厉害了才可圈可点有了圈!“富二代”的圈子是家族自带,没有天赋很难强融。还是三毛那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