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了?

许多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的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刘墉

                                                                                        1

前几天木木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说这个月的教学活动主题是父亲教育。还说,爸爸每天最好能陪伴孩子半个小以上,而且陪孩子的时候要高质量的培伴,尽可能不要玩手机。当场就有一个爸爸很惭愧地说,他觉得真是愧对儿子了。为了更好地推进主题教育,学校会将设计一些亲子互动的环节,希望幼儿的爸爸主动报名参加。最后老师还开玩笑地说:“爸爸们无论多忙,在孩子要毕业的时候,抽空到幼儿园来认个门,省得以后人家问你家孩子在哪儿上的幼儿园你都回答不上来!”。

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也隐现了一个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成了稀缺品。甚至在有的家庭,孩子的教育似乎只是妈妈的事情,父亲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无法陪孩子,导致严重缺位。

上次秋游活动,老师一再强调要爸妈陪着去,结果上车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有70%的孩子都是妈妈陪的。

有的爸爸可能会说:“我们要养家糊口,我们的压力太了,哪有时间陪孩子?”也有的爸爸可能会说:“男人是做大事情的,带孩子这种事就应该女人做!”

上周末跟一个闺蜜莉聊起如何跟老人相处,说到她家的爷爷时,莉说他刚来那会,对带孩子做家务这些事丝毫不上心,后来莉跟他聊起,老头才说:“哪有男人在家带孩子的?”这也许是孩子教育中爸爸缺位的根本原因—认知不到位。

还有的爸爸陪孩子看书、下棋时,心不在焉,时常看手机,好好的亲子时光被不间断的看手机隔成碎片,弄得孩子都会不耐烦地说:“爸爸,你不要再看手机了!”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自觉地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缺席者。“许多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的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画家刘墉说。

                                                                                   2

在这个生活节奏和车轮转得一样快的时代,父亲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有为了事业,跨越重洋,远走他乡;有为了养家糊口,加班到深夜,整日不见孩子醒着的模样;也有认为带孩子太繁琐,下班猫在房间玩游戏……

日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亲子教育调查现状》。调查显示,“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和“不超过一小时”的爸爸占据了被调查者30%多的比例,“1小时至2小时”的爸爸占比32.5%,“2小时及以上”的爸爸占比仅为34.9%。

很多时候,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父辈传递给他们的有关父亲的印象。

观念一: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是妻子的职责

这种模式在现实中不难找到,有些爸爸终日忙于工作,从不接送孩子,也从不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集体活动,觉得赚钱养家才是父亲的职责,教育孩子的自然落到妻子身上。

观念二:男人心粗不会带孩子

有些爸爸也觉得在孩子的教育中自己的参与很重要,但是认为自身缺少妈妈的耐心,感觉自己粗枝大叶的根本照顾不了小孩,不花心思、不用心,简单的人在心不在的陪伴,就错误地以为就算自己怎么努力,孩子都更喜欢粘着妈妈,于是就干脆又忙起了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观念三:爸爸唱黑脸,妈妈唱白脸

在京剧脸谱中,黑脸表示严厉。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此角色通常由父亲去扮演;白脸表示调和,在家庭中多由妈妈来扮演此,“严父慈母”便是很多家庭的惯常的角色分工。但事实上扮演黑脸的一方往往无法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长期以往孩子对母亲更亲近,对父亲更疏远,导致父亲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3

跟一个久居欧洲的朋友聊天,他说,欧洲人很难想象中国的家庭模式,父亲为了工作远离家庭到千里之外,留下妻儿老小,一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团聚一次。朋友说欧洲人的家庭观念很强,晚上下班后宁可推掉应酬也要赶回去和家人团聚。在中国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同样是无可替代的,他的陪伴和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甚至会左右会孩子的未来。

宝妈们时常在一起讨论父母带孩子的异同,都一致认为,爸爸带孩子一般会放养,妈妈带孩子多数体贴入微。如很多爸爸带孩子到游乐场,大多会让孩子自由的玩耍,他只是背起手静静的守候。而妈妈大都紧跟宝宝的行踪,千叮咛万嘱咐“小心点!”“不要摔了!”。爸爸的这种放养式的带孩子方式,让孩子更具有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也更容易让孩子形成独立成长的意识。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5省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也表明,那些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有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顶梁柱,母亲是呵护伞。当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父亲的影响力渐渐在他的身上展现—责任、担当、进取、冒险、宽容。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

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