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不懂张爱玲,懂时却已低入尘埃里

提起张爱玲,心里莫名泛起一丝悲凉,感怀于这位民国女子家庭的疏离和情感的坎坷,感怀于她文字的苦涩与警醒、沧桑与灰暗,一丝温情中也有冷漠与现实的凄苦。不知不觉的喜欢上她的文字,对她又多生恻隐之心。

少时不懂张爱玲,懂时却已低入尘埃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也许她的文字就像她的人生一样,充满苦涩与艰辛,尝过夹缝里的生存,初尝爱情的美好,转眼便是镜花水月,日夜煎熬。再次落入红尘,又是昙花一现。一个人漂洋过海,流落异国他乡,与比自己年长20岁的男人结婚,最后独自一人整理好一切,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

没落贵族后,遗风未改意难平。出名要趁早,二十多岁问鼎文坛。父亲在贵族的遗风里歌舞升平吞云吐雾,母亲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远渡重洋,独留张爱玲与其弟弟战战兢兢的面对姨太太的颐指气使。终于在一次饭桌上姨太太对弟弟大打出手,张爱玲也终于受不了跑回房间再不看姨太太颜色。父亲又对她大打出手软禁家中。从小她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讨好谄媚又背离本心。心灰意冷的她终于与家庭决裂,跑去与母亲生活。

孤注一掷的她,逃离原本的家庭,虽然学费有母亲负担,但是母亲也是捉襟见肘随时断炊,母亲在现实的压迫下对她越来越苛刻,甚至恶言相向。敏感的张爱玲,又一次与母亲疏离,终于独自生活。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早已设定好的,人间悲喜她早已在年少时尝遍,唯有文字足以抚慰她的心。她写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鲜明,内心都藏着她的影子。她的文字是冰冷的,我想这是她家庭给予的烙印,她文字少有温情,全是活生生的现实,仿佛阅尽人间冷暖。关于爱情,她写得尤多,独立的她,用耗费支撑着自己的生活,在夹缝中寻求生活的希望,所以连同爱情都刻下谋生手段的影子。因为生存,因为生活,因为必须,爱情也成了生活里美丽的面纱,掀起来就是现实的无奈与斤斤计较。

写到这里,我对张爱玲又多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怀,很复杂的一种感情。爱情是一段痴迷,一度的沦陷。遇到情场老手胡兰成,她愿意为他低入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然而她的花期是短暂的,胡兰成百花丛中过,张爱玲不过是其中的一朵。然而胡兰成却是她的初恋,她渴望岁月静好,他却没有给她现世安稳。

曾经我很不懂得,为什么那么高傲的张爱玲会爱上已有家室的胡兰成,为什么那么冷漠的张爱玲会为了胡兰成变得很低很低。后来终于明白,感情一直空白的张爱玲,终于在冷漠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温暖,他就像她的救命稻草,特别是对于二十二岁的张爱玲,他足以慰藉她脆弱的内心。如果那个人不是胡兰成,她也会低到尘埃里吧。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她最后决然的离开了胡兰成,但是面对这个她曾经爱过的人,她怎会放得下。离开他后依然为他的生活挣足经费,她要还给他给过的温存。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不爱是遗憾,爱了便成了磨难,一生的磨难。

新中国成立后,她也被邀请著书立说,最后还是拒绝了。不是不关心国家命运,而是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只有努力的生存,她写不出穷苦大地的昂扬斗志,也写不出虚假的情谊与眷恋。明知自己格格不入,只有离开。生活是她一个人的,与别人无关,与风月有关,远度重洋。

她的文字犹如一只冷箭,叫人清醒,又美丽,又心酸。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时不懂张爱玲,懂时却已低入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