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伯克希尔1983年年报》
虽然不用了解商誉及其摊销,一样可以过的很好。但是,投资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必须了解这个主题的各种细微的差别。我早起接受的教育使我青睐于有形资产,而回避那些大部分价值是经济商誉的企业,这种偏见使其在早期投资上有所疏忽。
凯尔斯说过:困难的不是新思想的产生,而是如何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我摆脱的太迟了,部分原因在于从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东西过去(而且目前仍然)极具价值。但是随着直接和代理的业务经验,我逐渐越来越倾向于那些利用有行资产最少却拥有巨额持久经济商誉的企业。查理和我一致认为伯克希尔拥有比账面价值更高的的经济商誉。
商誉与分摊:规则与现实
下面的讨论将仅仅涉及经济商誉与会计商誉,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友好(注:商誉( goodwill)英语中的另一个意思是友好)。例如:一家企业可能深受其客户的喜爱,甚至是钟情,但却毫无经济“商誉”。遗憾的是,一家企业可能令其客户讨厌,但却拥有巨额的而且不断增加的经济商誉。
如果一家企业被收购了,那么会计准则要求收购价先按照可确认的个别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入。这些资产(在扣减了负债后)的公允价值之和通常小于企业的收购总价。在这种情况下,差额部分就转入“收购成本超出所得资产净值的部分”的资产中,即“商誉”。
在1970年11月以前收购企业产生的会计商誉有一种特殊的续存期。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只要被收购的企业尚存,它就可以作为一项资产留在资产负债表上。这意味着不需要产生会降低收益的“商誉”摊销费用。但是1970年11月起进行的收购就有了变化。如果这些收购产生了商誉,那么商誉就必须在40年内通过收益账户的借项进行摊销——摊销费用科目等。既然允许40年的最长摊销时间,因此管理人员(包括我们)通常挑选40年。这种摊销费用不允许作为应税收益减免,因此它对税后收益的影响相当于其他费用的两倍。(不过目前税法已改)
注意:国内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期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包括直线法、产量法)对应摊销金额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计入当期损益。使用寿命不确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内不摊销,但每个会计年度进行减值测试,如经减值测试发生减值,则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的处置,按其账面余额,产生利得将计入营业外收入,产生损失的则计入营业外支出。
会计商誉就是这样起作用的。要想看看它与经济现实有和差别,让我们看看一个例子。
1972年初,蓝筹食品代用券公司用2500万美元买下喜诗糖果,当时喜诗糖果大约有800万美元的有形资产价值。这个水平的有形资产足以在不举债的情况下(除了短期季节性的借贷)管理企业。喜诗糖果当时的税后利润大约是200万美元,而以1972年不变美元计算(也就是不发生通货膨胀),这种盈利看起来保守地代表了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我们的第一堂课是:如果我们能够希望公司在有形资产净值基础上以大大超过市场的回报率产生利润,那么在逻辑上这些公司比其有形资产净值值钱的多。这种超额回报的资本化价值就是经济商誉。
在1972年或是现在,相对来说只有少数企业可以指望持续产生喜诗糖果获得的25%(200/800)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且是在保守的会计和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做到的。并不是存货、应收账款或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产生了超额回报率,相反,这是与无形资产的结合产生了这种超额回报率,尤其是消费者在与产品和雇员的无数次愉快经历的基础上普遍认同的良好声誉。
这种声誉创造了一种消费者特许权,对于购买者来说,它使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售价的首要决定因素。消费者特许权是经济商誉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不受利润管制影响的政府特许权,例如电视台,以及在一个行业中作为低成本生产者的持久地位。
让我回到喜诗糖果例子中的会计核算。蓝筹公司以超出有形资产价值1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喜诗糖果,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同等金额的商誉账户,作为蓝筹公司账户中的一项资产,而且随后一连40年每年都在收益中扣减425000美元,以摊销该项资产。到了1983年,也就是经过11年的摊销之后,1700万美元已经减值大约1250万美元。同时,伯克希尔持有蓝筹公司60%的股份,因此也持有喜诗糖果60%的股份。这个所有权意味着,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喜诗商誉的60%(750万美元)。
1983年,伯克希尔在一次兼并中获得了蓝筹公司剩余的股份,这次兼并要求使用在某些兼并中允许使用的“股权联营法”相对照的盘购法。在盘购法下,我们给与蓝筹公司股东的“公允价值”必须超过从蓝筹公司得到的资产净值。这个公允价值要用放弃的伯克希尔的公允价值来衡量,公众持股公司在用它们的股票进行收购时几乎总是采用这种方法。
收购到的资产是蓝筹公司全部剩余的40%的股权,伯克希尔支付的是我们可以确认的资产价值另加5170万美元,而这个金额被转入两个商誉:2840万美元转入喜诗的商誉,2330万美元转入《布法罗晚报》的商誉。
因此,兼并留给了伯克希尔一项有两个组成部分的喜诗商誉资产:1971年收购时剩余的750万美元,以及1983年收购到的40%股份的2840万美元。眼下,我们在下一个28年中每年的摊销费用大约是100万美元,在随后的额2002年至2013年的12年中是70万美元。
换言之,不同的收购日期和收购价格已经使我们对相同资产的两个部分有大相径庭的资产价值和摊销费用。
但什么是经济现实?一种现实是每年的利润表中因为对喜诗的收购而产生的商誉已经作为成本而扣减的摊销费用,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成本。我们知道那是因为喜诗去年大约2000万美元的有形资产净值赚取了13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这种业绩表明,现存的经济商誉远大于我们会计商誉的原始总成本。换言之,在会计商誉从收购只是就规则的减少的同时,经济商誉则以不规则但却非常稳定的增加。
另一个现实,未来每年的摊销费用与经济成本不符。当然,喜诗的经济商誉有可能消失殆尽,但它不会在平稳的消耗或这些消耗不太相似的活动中缩水。最可能出现的是,由于通货膨胀,这种商誉不断增加,即使不按不变美元,而按现时美元来衡量。
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因为真正经济商誉的名义价值会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的机理,让我们拿一家喜诗式的企业与一家更平凡的企业相对照。我们在1972年收购喜诗时,它用800万美元有形资产价值赚取了大约200万美元。我们假设一家平凡的企业也有200万美元的收益,但为了正常运转它需要1800万美元的有形资产价值。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1%,这家平凡企业拥有的经济商誉极小,甚至没有。
因此,这样一家企业很可能只能按照其有形资产价值1800万美元出售。相比之下,我们为喜诗支付了2500万美元的,尽管他们的收益相同,而喜诗式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还不到平凡企业有形资产价值的一半。像我们收购价暗指的那样,有形资产净值较少的企业真的更值钱吗?回答是:是的。即使指望两家公司有相同的单位产量,只要你像我们在1972年时那样身处在一个通胀不断的世界中。要弄明白原因,想象一下物价水平上涨一倍对两家公司的产生的影响。两家公司都需要将他们的名义收益翻番至400美元,以使它们与通货膨胀扯平。这看上去只是小事一桩,仅需按以前价格的两倍出售相同单位数量的产品,假定利润率维持不变,利润必定翻番。
但极其困难的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两家公司很可能不得不使他们在有形资产价值中的名义投资翻番。因为这是通胀通常强加于企业的(无论好坏)一种经济要求。销售额翻番意味着应收账款和存货也会增加,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对通胀的反应较慢,但很可能与通胀同步。而所有这些因通胀产生的投资不会提高回报率,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生存,而非所有者的收益的提升。
但要记住,喜诗的有形资产价值仅为800万美元,因此只要另外投入800万美元满足通胀造成的资金需求。同时,那家平凡企业却需要投入1800万美元,超过喜诗两倍以上的负担。
尘埃落定以后,现在的收益达400万美元的平凡企业可能仍值其有形资产的价值3600万美元。这意味着它的所有者仅从新投入的1美元中获得了1美元的名义价值。如果他们把钱存到一个储蓄账户中,也能得到相同的1美元对1美元的结果。但是收益也是400美元的喜诗,如果按我们收购时的基础估价,可能值5000万美元。这样它就增加了2500万美元的名义价值,而所有者仅投入了800万美元的额外资金,它的所有者从投入的每1美元上获得是超过3美元的名义价值。
即使如此也要记住,喜诗式公司的所有者因通货膨胀被迫预付的800万美元额外资金,仅仅是为了保住真实的收益不变。任何需要有一些有形资产净值运作的无财务杠杆的企业都会受到通胀的伤害,对有形资产需要不大的公司只不过受的伤害最小。
当然,对许多人来说,这种事实很难把握。多年来,持有上述通胀防护观点的传统观点认为(该看法虽然符合传统,但短于智慧),对通胀的最好保护是购买那些持有自然资源、厂房设备或是其他有形资产的企业。但通常,这些资产庞大的企业回报率低,这种回报率常常仅能提供资产满足现有企业的通胀需求,而剩不了什么用于实际增长,或用来给所有者派发股利,或用来收购新的公司。
相比之下,建立在通胀年月的异常多的巨大企业财富,来自于把价值持久的无形资产与对有形资产相对较少的需求相结合的公司的所有权。在这种情况,收益按名义美元计算向上跳跃,而且这些美元基本上能用来收购其他企业。这种现象在通信企业中尤为明显,这些公司对有形资产的投资很少,但他们的特许权仍能持续。在通胀时期,商誉是不断给予的礼物。
但是,这种说法自然只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假会计商誉是另一回事。如果过于兴奋的管理人以荒谬的价格收购了一家企业,我们就能注意到前面描绘的的相同的会计细节。因为这种荒谬的价格去不了别处,所以最终只能反映在商誉账户中。考虑到创造这个账户的管理纪律之匮乏,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这个账户最好标成“无目的(NO Will)”。无论用什么名词,40年的惯例有目共睹,而且大大资本化的肾上腺素仍然作为一项资产留在账簿中,就好像收购很明智一样。
我们相信经理们和投资者同样应当从两个方面看待无形资产:
1、在分析营运成果时,即在评估一家企业的基本经济状况时,摊销费用应当忽略不计。
能期望一家公司在没有财务杠杆的有形资产净值上赚多少,不包括任何减少收益的商誉摊销费用,是这家公司的经济吸引力的最佳指南,也是这你家公司经济商誉的当前价值的最佳指南。
2、在评价收购行动是否明智时,摊销费用也应当忽略不计。
它们不仅应当从收益中扣减,还应当从企业成本中扣减。这意味着,在任何摊销前,永远以全部成本看待收购到的商誉。而且在所有给定的因素中,成本应当定义为包括全部企业内在价值(并非仅仅记录下来的会计价值),而于相关证券在兼并时的市场价格无关,而且也与是否允许使用联营处理法无关。例如,我们对喜诗和《布法罗晚报》商誉的40%所支付的价钱是超过我们账簿有形资产价值的5170万美元。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是因为,在兼并中放弃的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场价值小于所收购企业的内在价值,对我们来说内在价值是决定真正成本的价值。
从1—营运成果看显然是赢家的公司,从2—收购行动看可能苍白无力。一家好企业并非总是好的额收购对象,尽管它是寻找收购对象的好地方。
在结束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重要警告:投资者常常被CEO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引入歧途,他们把折旧费用与我们刚才讨论的摊销费用相提并论。这两者无法等同:除了极少数例外,折旧费用是一种经济成本,从哪一点看都与工资、原材料或者税金一样实在,在伯克希尔以及在几乎所有其他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公司中,这无疑是事实。此外,我们并不认为所谓的EBI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Taxes,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支付利息、税款、折旧费和摊销费用前的收益)是一种有意义的业绩评价方法,不理会折旧费用的重要性(而强调现金流或EBITDA)的管理人员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且你们在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时,也必须将其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