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爱的人结婚,婚礼 “ 那一天 ” 如何渡过

和不爱的人结婚,婚礼 “ 那一天 ” 如何渡过_第1张图片

健:朱老师,如果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因为某种原因,为结婚而结婚(双方都是),举办婚礼的那天要怎么渡过?司仪问一些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要怎么来回答?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缓解自己那种难受纠结的心情,就一天而已,怎么样让“那一天”好过一点?

问题来自读者群

群书记周厚朴整理语音答疑


1

读者健提出的问题颇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先审题:“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因为某种原因,为结婚而结婚”——抽象地看,有时我们不情愿做一件事,又不得不去做,过程中,势必挣扎纠结;具体来说,婚礼还有围观群众和无聊司仪,不仅不得不做,还不得不面对热闹喜庆的场景,面对深深反差的内心。

朱老师老生常谈,改变认知是第一步。

看起来,不喜欢一个人还要和TA结婚,很别扭,特拧巴,不是因为爱而结婚,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客观现实和主观意愿完全南辕北辙——当真南辕北辙吗?

我们有好多事都不那么乐意去做,都会抱怨“如果不是有什么什么原因,我就不会这样选择”,但实际上,我们真是被逼无奈吗?

当事人可以推说自己是被客观现实所迫,不得已作了决定——我却把它看作是自愿行为——我深信,没人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这么做,所以,最终的决策是你这个完全行为能力人自愿做出的。

挤压我们的客观困境确实存在,而且人皆有之,无人幸免。“和不喜欢的人结婚”背后的原因,不难推测,比如年龄大了,比如让父母放心,比如逃避舆论压力——于是“结婚”成了必需品,成了脱困之道。但因此就说“我不情愿”,其实不客观。

你明确说自己“为结婚而结婚”,说明你的需求就是“结婚”,结婚就是目的,你就是想找个人去完成“结婚”。她是不是你喜欢的人并不太重要、她喜不喜欢你也不太重要,因为你的目标很明确。虽然你也明白这个目标不怎么美好,是消极的,让人沮丧。

无论它看起来,或实质上多么不利,它是你的目标,是你想要完成的任务,是有利于你的选择,你是有利可图的。

这就是你真实的个人主观意愿。

BTW:唯一的“好消息”,是你们两个婚姻动机一致,都是为结婚而结婚。如果有一方付出感情,期待对方有反应有回馈,另一方很别扭很冷漠,给不了感情只想有个婚姻,这样相处起来更难。



和不爱的人结婚,婚礼 “ 那一天 ” 如何渡过_第2张图片

2

压力当头,你有所图,没人强迫你选择。

你可以说自己压力高,但哪个人人生不面临重重压力,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万事顺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普通人都一样。找理由不是本事,也不是难事,借口总比办法多。

如果强调压力、遭遇、不情愿、不得已,我们会觉得生活失控了,自己是弱者、受害人,是被这些压力死死压住的可怜虫。一旦抱定这种认识,就会大大削弱自己原有的能力,无力,也无心承担人生。

自己为了某种目的,做了决策,事后,妄图由别人承担,哪怕口头上的推卸,心理上的归因,都是很不成熟的。比如对父母:“你看我为了让你们满意而结婚,都是你们给我太大压力”——父母会怎么说:“我们又不是非要你跟TA结婚,我们不是好意吗,不是你自己选的吗?”婚姻不好,别人就算想替你承担也不能。

所谓其他人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其实是我们给自己带来的,这也是做了这种决策之后势必要面对的。反过来,假如你发现,这是你自己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自愿出的选择,则会坚强很多。

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很功利实际(为结婚而结婚),但看法却浪漫唯心(她不是我爱的人,这不是我想要的婚姻),两者互相矛盾,产生心理冲突。我希望我们作出实际的决策时,有理性客观的认识——“我”就是为完成这个目标,我在其中有利可图,这是我自愿作出的选择,代价就是眼下不能选择喜欢的人结婚——这样去解读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决策,避免冲动后悔,能够预见和承担未来,你是坚强的。

也许这个决定有点短视,不能顾及长远,但这确确实实是我这个成年人自愿作出的选择,是目前有利于我的选择。正因为这是我自愿的,所以结果当然要我自己承担,包括婚礼当天的众目睽睽、以及今后漫长的、不为外人道也的婚姻过程。

抱着不同的认知,面对同样的事实,你会坚强很多,会有勇气挑起自己决策带来的负担,虽然并不轻松,但这比之前说的弱者、被害者、可怜虫要好得多。

你的客观现实已经给你减了分,婚姻评估是个不及格,50分,但当你感觉很糟很惨很不情愿,就会从不及格减到30分;如果你调整了认知,客观看待自我和现实,接受自己的选择,你的分数会变化,也许从50分变成55,也可能变成59,能不能及格不好说,但至少不会减分,会涨一点上来。

假如调整认知后,更清晰地看待事实,面对自我需求,你认为得不偿失,决心遵从自己的内心,重新决策,恭喜,这样的你,更强大。


3

至于婚礼“那一天”,如何渡过,如何面对热闹的场面、他人的围观、司仪的发问,恐怕也得先改变认知,换个思路。

“那一天”不是别人给你形成的压力,是你给自己带来的。

其他人不了解你的真实感受,即便了解又能如何,在婚礼现场说丧气话“祝你早日分手”吗?我们假设有人了解内情,同情你,感到遗憾,那人家也爱莫能助,就算了解也不能表现出来。真表现出来,你得骂他了,来拆台是吧!好在来的人都是吃瓜群众,要么善意围观,要么寻常祝福,要么来往应酬。知道内情的,也得客套寒暄,说祝福话走过场,如果说真话就是往伤口上撒盐。

无人懂得是辛酸孤独的,有人看穿,则是悲哀无力的。无济于事。

你得了解,这是自己给别人设置的场景,所以别人势必会作出与环境相应的行为反应。是我们自己表里不一,导致场景与自我真实感受相冲突。

比如,是你要求司仪以专业态度出场,司仪要完成工作,拿到报酬,他设的环节提的问题,常规上需要你给出绝对的回答。绝对的,总不太合理,但此情此景,合情是第一位。举办婚礼,即便是相爱的两个人,形式也往往大于内容,说白了就是个自己做戏,别人观(看)礼(戏)的过程。想明白,少困扰。

当婚礼结束,你晚上回到家,关起门的人生才是自己的。过3年吵了闹了打了,过7年无性婚姻了,过15年可能“隐离”(离婚不离家)了——谁管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管。

我们管自己,顶好管在前,前因管好了,后果好承担。

至于回答司仪问题,不想回答那么假,但又得把戏演好,也有具体技巧——就是不要把话说满。司仪问你爱不爱,可以回答“这是我愿意娶的女人,你说我爱不爱呢”;问今后必须如何如何,可以回答“人生是一场长跑,原来一个人跑,现在有了同伴,要相互照顾,一起向前”。话说得不满,不绝对,不明确,就没什么漏洞,也不会过分违背本心。面对这种场景,建议说一些心愿式的话,“我会努力”之类,不要保证立誓,你心里好过,不虚伪,符合客观事实,别人听着也像样。

我建议大家在其他场合说话都不要太满,太绝对的往往不合理。你说“再也不迟到了”,谁给你作保;孩子说“再也不说谎了”,你相信吗?成年人一天平均说二十几个谎,少于这个数我都怀疑你的智商。

说满了不真实,“满”,代表着绝对,意味着对这个世界的认出问题了,无法接纳客观——真实的,不太好,也没那么糟的现实。

我还相信,当现实不理想,事与愿违,如果用以上认知来看待,会使我们好过一些,不光“那一天”,以后的日子也会轻松些、自主些。


和不爱的人结婚,婚礼 “ 那一天 ” 如何渡过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不爱的人结婚,婚礼 “ 那一天 ” 如何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