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空相寺之静

我感悟最深的是空相寺之静。

这种静,是静穆。

车行至熊耳山脚,沿途就不断出现苍松身影,静静地站立着,给人远离世俗的神闲气静之感。

寺院周围是一团团、一簇簇的苍绿,衬托的这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无比平心静气。

感悟空相寺之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踏上寺院前的青砖台阶,耳闻钟磬浑厚的声音,受寺院氛围的影响,我们一家人不再说笑,连咳嗽一声都静悄悄的,走在我前边的母女二人把手中的塑料袋小心的丢在了远处的垃圾桶里。

我们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理来的,一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了寺院的恭默守静。

在林木掩映之间的空相寺,有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

细细看碑文和景区介绍,我了解到: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厢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看完碑文,静立古刹,我以旁观者的心态感受寺院文化。

这种静,包含着虔诚。

善男信女虔诚的膜拜,双手合十,神情凝重,把心愿向神灵诉说,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我是无神论者,我不是奔着烧香拜佛来的,看到信徒们如此安静,以一种隆重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我置身其中,却没有往常对这种迷信行为的鄙视。

人心中需要信仰。我经常以一颗教徒一样虔诚的心,来对待自己的理想?教徒心中有善恶、有期盼,这何尝不是他们的信仰?

你可以说他们好笑、盲目,甚至迷信,但有些人连神明都不敬仰?哪里会有是非标准!

这种静,是静心做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达摩是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姓刹帝利,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师命,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渡海东来,在广州登陆。梁武帝信佛甚笃,遂将达摩迎至都城金陵(今南京市)。二人对佛理方面的理解不尽相同,话不默契,不欢而散。达摩毅然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长江北上,来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内,任该寺依法住持,在此讲经说法,教化万民。前来听他讲经说法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络绎不绝,他被誉为“西方圣人,东方活佛”,定林寺因此名扬四海。后来达摩大师渐感悟道不深,需要以修身来悟性才能达到“法我皆空”的境界,便前去佛教圣地少林寺修行了九年。

感悟空相寺之静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达摩祖师为了修行,长期坚持,最终大悟,我们普通人需要修行的地方会很多很多,如心灵的自私、狭隘、嫉妒、仇恨、报复和不满足,甚至追求身外的功名利禄,一生只为自我的享受,陷在贪、嗔、痴中深受其苦而无法摆脱。

放下过去的失败、放下成功的执念、放下人世间的是非恩怨,我们会快乐很多,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放下俗世的功名利禄……

我放不下……所以有时候我不快乐。

在“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寺院,看着虔诚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我突然想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佛,这个佛就是自己。

感悟空相寺之静,我浮想联翩。

是该静下心来做些什么了,不为什么,只因为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悟空相寺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