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

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_第1张图片

一说起道歉这个话题,很多人脑海中就浮现起《流星花园》里面道明寺的经典台词: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

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_第2张图片

实际上,道歉与接受道歉,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人类互动行为。道歉学在西方自20世纪末兴起,如今已渐成显学。美国道歉学权威专家艾伦·拉扎尔十年磨一剑,出版这本《道歉的力量》,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旁征博引历史上和当代各种真实的道歉案例,全面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把握等内容。堪称一本道歉百科全书。

做错了事情要说“对不起”。

这是我们从幼儿园就学到的事情,如果说这就是道歉的全部,我们为何还需要专门研究它?事实上,当今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在社交场合上说“对不起”(I‘m sorry)很常见,不过并非说“对不起”就意味着真正意义的道歉,甚至,并不意味着道歉。

学会分辨道歉、遗憾和敷衍

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_第3张图片

初中英语教材上就会告诉我们,在听说某人遭遇不幸,比如生病、发生意外或者亲人离去的时候,我们要说:

I’m sorry to hear it.

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道歉吧?只是一种表达遗憾和共情的方式而已。可是,我们有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当有人提醒你说:

对不起啊,这里不让抽烟。

或者机场广播的时候传来:

我们很抱歉通知您,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延误起飞……

有人因此而大吵大闹,认为怎么能轻飘飘一句道歉就完了!其实,人家真的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表达遗憾,或者给你通知一声的时候维护一个礼貌的形式而已。
在艾伦·拉扎尔这本《道歉的力量》中,清晰定义出什么是真正的道歉:

“道歉”是指双方相对时,做错事的一方应该向受害一方承认自己的过失,为对方不满负责,并且表达悔恨或自责之情。

很多时候,人们说“对不起”的时候,并非认为自己有过失,这种时候抱歉并非是我们讨论的范畴。在《道歉的力量》中,把真正的道歉过程,明确为四个部分:

  • 认错;
  • 提出解释;
  • 表现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等行为与态度;
  • 进行补偿。

这四部分道歉,可以是国与国之间对某一战争罪行的反省,也可以是地铁上踩到别人脚而进行的回应。不慎踩别人一脚一般并不需要进行金钱的赔偿,但同样需要认错说对不起表达自己的真诚态度,同时用肢体语言或者笑容补偿对方心理上带来的不快。
虽然大家说对不起的时候显得很随意,但一次真正的道歉需要四个步骤才能构建完整套路,难怪一个真正的道歉是如此难以出口了。

得罪了女朋友只能跪键盘吗?

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_第4张图片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关于得罪女朋友后,怎样跪键盘的文案,因为是机械键盘的广告,所以文案中大力宣扬跪在青轴、红轴或者茶轴键盘上是怎样的体验。我兴致勃勃的把文章转发在群里。女王气质的千尘菇凉冷笑了一声,回复道:

得罪我以后还想买机械键盘糊弄?我让他跪榴莲!

我为她的男朋友默哀三分钟!
突然发现,得罪女朋友以后,关键并不在跪键盘还是榴莲,更不在于跪机械键盘还是普通键盘,而在于你当初咋得罪她了,怎样才能让她更好的原谅你。这个时候,道歉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令人遗憾的是,在《道歉的力量》一书中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道歉的机会少。原因在于女性在谈话时更加关注的是:

这次谈话会拉近还是疏远我们的关系?

而男性则更加关心:

这次谈话会让我处于领导还是服从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上看,男性对于道歉,尤其是公开道歉会更加抗拒,也因此更加不愿意去学习如何道歉的方法,以至于他们宁可去跪榴莲也不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很多人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也不想要道歉(或仅仅说一声对不起敷衍了事),原因就在于此。

为什么有些道歉让人感觉适得其反

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_第5张图片

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些公众人物 因为某些事情道歉,有的让人感觉真诚而接受,有些却让人变得更加反感。
艾伦·拉扎尔在这本书中,从道歉者和被侵害者两个角度上进行了分析,他们究竟想要从道歉中得到什么。
从被侵害者角度上来看,不管从地铁中被人踩了一脚,还是自己(或家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遭遇不法侵害。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要求的道歉是得到一些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有的是心理的,有的则是其他外在部分:

  • 恢复自尊和尊严
  • 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
  • 确认错误不在自己
  • 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 看到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
  • 因为伤害得到补偿
  • 与冒犯的一方坦诚对话

一个好的道歉,可以使受侵害人满足一项或多项需求,从而使得他们得以放下过去,继续前行。

我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很多人道歉以后往往感觉自己已经“完成任务”,因此对方“应该”原谅自己,这个时候不妨参考一下《道歉的力量》中涉及到的被伤害者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是被无视自己辛苦准备爱心早餐的女朋友,还是因为你的错受到损失的客户。需要考虑的,是他们需要的“道歉”和你做出的“道歉”是否真正一致。

而对于道歉者来说,为什么要道歉更加值得关注。通常来说,道歉有很多理由,本质上却只有两条:

  • 内在动机。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他人造成了伤害,并因此产生了内疚、后悔和自责的情绪,由此推动自己道歉。
  • 外部压力。由于外部因素而“不得不”进行的道歉,因为自己拒绝道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被迫道歉。

与我们大众通常认为的不同,作者并不认为因为“外部压力”而道歉就比“内部动机”道歉的价值低,但如果仅仅因为外部压力而道歉,有可能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从而在道歉的时候没有真正用心准备,没法满足受害人的需求,进而收效甚微。作者在书中拿咬掉霍利菲尔德耳朵的拳击明星泰森举例子,他咬伤霍利菲尔德以后,发布的道歉声明却是对着决定他职业生涯能否继续的职业委员会隔空喊话,期望自己不要被终身禁赛。而被咬掉耳朵的对手,和广大付费观众被无视了。他的“伶牙俐齿”和这个不真诚的道歉,最终毁了他的拳击职业生涯。


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_第6张图片

即便道歉有用,我们依然需要警察

回到一开始那句话: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需要警察做什么!?

因为道歉的本质在于一种协商。当人们道歉的时候,并不代表争端已经解决了,伤害已经消失了。不管是接受道歉、拒绝道歉都是协商的前奏,有的时候甚至是协商惩罚的过程。
之前我对“积极赔偿被害人可以减轻处罚”的刑法条文特别不满,这样做,有钱人不就可以花钱消灾了吗?这样明显造成了不公平!而读过这本《道歉的力量》以后,我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

  • 首先,积极赔偿本身就是一种道歉。在认清自己错误的前提下,积极对被伤害者进行补偿。
  • 其次,积极赔偿时,被告人的态度一定是低姿态,法律赋予被害人这个权利,可以让被害人得到满足恢复尊严的心理需求。
  • 再次,积极赔偿是一种协商惩罚的过程,认罪态度、赔偿幅度、被害人谅解直接关系到处罚力度,在这个过程中让被害人这个弱势方获得主动权。
  • 最后,被害人有拒绝原谅的权利。在我看来,能够出具谅解书的只有被害人本人,如果斯人已逝,则伤害无可挽回,那么,就应该把认定是否积极悔罪的权力完全交还给公权力。

关于是否真的悔罪,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在服刑四十年以后,面对假释审核,老黑人瑞德有段精彩的发言:

改过自新?要让我说,我根本不懂那是什么,(就是重返社会),这我懂,年轻人,那对我来说只是虚词,政客发明的词儿,使你们穿西装打领带的,有活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你后悔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很多人反对积极赔偿,其实反对的不是道歉本身,而是认为犯错就该得到相应惩罚,而道歉以后得到原谅是虚伪的,是农夫和蛇故事。
其实,我们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以直报怨”,如果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忏悔,积极的补偿,本身就是一种“率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