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_第1张图片
《从优秀到卓越》

之所以起意阅读《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是因为读了一篇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文章,其中提到汽车之家的高层曾经反复阅读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这两本书。好奇心使然,我想看看到底它们好在哪里而得到如此重视。从书名看,我以为《从优秀到卓越》是讲个人成长的,所以选择先读此书。但实际这本书同《基业长青》一样,都是分析企业发展。

读完先说结论。《从优秀到卓越》有其优点,但确实不好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翻译总难以达到原作者的水平;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书中所举公司的例子对我们而言不够熟悉,所以难有代入感,就我个人而言,其中唯一我知晓的公司是那个卖剃须刀的吉列公司。我甚至偷偷想,汽车之家高层反复研读是否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好、而是因为太难读了()。我读过一遍后,又再度翻阅、并画出思维导图,才觉得稍微抓到了书的精华内容。

先上思维导图。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_第2张图片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概要

《从优秀到卓越》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作者柯林斯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来探究公司发展的奥秘。首先他制定了一个极为严格的规则,以此为据对财富500强的公司进行筛选,从中遴选出11家“卓越公司”。然后为其一一甄选“对照公司”、“间接对照公司”来作为对照组,用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最终总结归纳出促成这11家公司由优秀走向卓越的因素,概括如下图。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_第3张图片
从优秀到卓越的秘密

首先,公司要花费充足的精力去寻找适合本公司的人才,无论领导还是员工都是如此,而不是急于去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因为柯林斯认为合适的人自然会把事做好。其次,公司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确保能在此领域做到最好,然后坚持不动摇。再者,不要过分看重技术,它只是助推器,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最后,遵照上述原则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终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将公司推向快速发展的飞跃道路。

也许因为我自己并没有开一家公司,所以无论柯林斯如何去论证,我都没觉得这些精心论证的结论有多么了不起。但有意思的是,我依然被深深的触动了,因为柯林斯的很多总结,引发了我对个人成长的思考。

比如柯林斯反复提到的刺猬理念,他认为公司应当反复探索直至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刺猬理念,然后坚持执行、绝不动摇。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_第4张图片
刺猬理念

想想看,这个是不是也特别适合我们来询问自己从而为自己设立更恰当的定位?

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我目前的工作是我所喜欢的吗?仅仅为了薪水而去做事,我可能做到最好吗?我是否有机会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相结合,进而找到一个恰当的发力点来实现职业成长的突破?

你能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

——如果我在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表现不够优秀,那我就永远默默无闻,无法赢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毕竟,人们都是通过做好一件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然后才有可能去获得下一个机会。就像玩游戏一样,打怪不够数,就永远无法升级吧。

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

——对公司而言,驱动经济引擎的是自己的核心业务,也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个人,也要有核心竞争力,它首先需要能够满足自己日常开支,进一步得能支持自己去做喜欢的事情,甚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只是侥幸谋得一份职位、而不是有真才实学,那么职场里稍有风云变幻,便会工作不保,即使能勉力维持,也一定不敢在工作中放开手脚,做事必然瞻前顾后、甚至不得已而谄媚领导、趋附同事,最终自己不开心不说,职场里也一定不会有好的发展。

试着逐一认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你一定会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看看自己是否应当扭转目前的努力方向、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套刺猬理念然后坚持去做?

除了刺猬理念,书中还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观点是飞轮。想想看,你所知道的那些发展好的人,是否每一步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步发展铺路?双11快到了,举个马云的例子吧。如果马云不是英语特别好,就没有机会成为大学英语老师。如果他不是在大学期间因英语好而经常被别人请做翻译,也不会创建海博翻译社。如果没有创建海博翻译社,他很可能没机会去美国出差而见识互联网。如果没见识过互联网,他就不会想到要创业做中国黄页。如果没有做中国黄页的经历,他可能也没机会去外经贸部帮忙做外贸网站。如果没有这段做外贸网站的经验,他也许就不会做得起来阿里巴巴。没有阿里巴巴,就没有淘宝,也就没有我们即将迎来的又一轮双11购物狂欢了。个人的成长诚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还是核心因素。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本分析企业发展秘诀的书,但我还是觉得对我们个人而言,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个人成长上的启迪。人生苦短,快点找准自己的方向吧,哪怕再小的一个点,也努力做到优秀,然后从优秀到卓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