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殇,人性之光

“It was as if Colliers, by his death, sowed a seed in Yonoi that we might all share by its growth.”

                        --《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

始于配乐,沦于颜值,忠于演技,痴于真情。

其实一开始,最先认识的不是大岛渚导演塑造出的与野井上尉,而是作为音乐家或者说是美男子的坂本龙一,相信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大概是先领会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这首完美配乐的魅力,然后才接触到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

战争,和平,爱情,友谊,背叛,救赎......这部长达一百二十三分钟的电影所承载的纠缠与矛盾太多太多,以至于当我细细品味两遍之后,仍然未能构思出让自己满意的行文思路。所以只好先道声抱歉,才疏学浅的我可能没办法琢磨透此中用意。

伴随着我写这篇影评的,除了暖暖的灯光与平静的夜之外,就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如果滤掉影片开头的配乐,那么或许我可能没什么耐心看下去了,正是这由平静徐徐道来的悲怆紧紧抓住了我的心绪,让我的全部身心一下子从繁杂的平庸事务当中跃入了那个一切发生的岛屿之上。而这首挽歌除了开始和结尾响过两次,在剧中在与世野上尉和原中士内心出现变化时明显的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原中士私放劳伦斯和杰克,这一义举代表了一种理解与交融,随即音乐响起;第二次是杰克拥吻世野;第三次是世野看着将死的杰克,割下了他的头发以作纪念,这时音乐响起并渐入尾声,作为结尾的象征。它让这部杰作获得的成就有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1984;第37届) ——最佳配音奖 , 获得的提名有日本电影学院奖(1984;第7届)——最佳电影配乐。这出色的配乐为《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本身作为独立的乐曲也流传于世。

本片另一大亮点就是无比绚丽的电影阵容:披头士之后英国最伟大摇滚歌手“变色龙”大卫·鲍伊和后来蜚声世界影坛的日本导演北野武以及横跨流行、电影配乐及古典乐坛音乐家阪本龙一、获得多次大奖提名的汤姆·康蒂。当然,大岛渚导演更无须多说,是日本电影界的泰斗级人物。

1983年5月28日在日本上映,距今已有35个春秋。感谢电影,将时光留住,让我们得以一睹当年风采。
在电影里与原作有所不同的是,与野井上尉成为了全场的核心人物,原因有三。其一是他太过于美丽,年轻的坂本龙一具有妖冶魅惑的容颜和完美的身材,即使穿上日军军服也能那么英俊。其二是坂本龙一高超的演技使得与野井的一颦一蹙都能恰到好处的展现出其角色设定,甚至超越了设定。其三就是大岛渚导演在翻拍的过程中渗入了自己对日本民族性和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改变了原著的内容重心。

拯救与被拯救是杰克最动人的注脚。正是这个饱受战争折磨却依旧傲然挺立为尊严与自由而抗争的“完美军人”彻底扰乱了与野井上尉本古井无波的内心,并不断地掀起滔天巨浪,终于在那最高潮的亲吻之处将他完全击溃。他救赎了他们,也终于被自己救赎。
北野武的处女作即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可他对角色本身的琢磨和作为漫才演员的经历都让他传神的塑造了原中士这一荧幕形象,尤其是刚中带柔的那种转折,相信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他的凶狠与残暴,但我同时相信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也都不会忘记他那澄澈纯净如孩子般的笑容和那句——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而劳伦斯上校虽然在饱满程度上稍逊一筹,但他智慧和悲悯的基督徒形象却展露无疑,同时他充当线索人物,也作为导演与作者的传声筒将我们引入反省和批判。

在艺术电影导演中,也许很难找到比日本电影导演大岛渚更执着于用性来叙事的人了。从1960年的《青春残酷物语》开始,直至1999年的《御法度》,性的主题,贯穿着大岛渚的故事片。然而,大岛渚影片中的人物,无论是阿部定、阿石、英助,还是与野井上尉、武士加纳,大多都有一种对于性的恶质策动。人与人之间并非正常的情欲表达,而是异化和仪式化的孽情。仪式化,是大岛渚影片中奇情怪性的特征。大岛渚对性的描写严肃而贯彻始终,甚至具有一种悲悯的色彩;对性爱本能的观照,更是成为他独特艺术思想的璀然绽放。大岛渚作品中对于性的表露,着力于男女之间、同性之间和人兽之间的微妙情感。这些情感,完全是被异化的。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正是大岛渚导演艺术思想的一个典型产物。我们可以在爪哇岛这个故事发生的舞台上看到同性情感舞蹈出的一出大戏,这大戏以战争与规则为背景,以情感与碰撞为情节,以爱与救赎描绘了樱花飘落般的凄美结局。

"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Euripides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展现的日本军人们似乎都不太正常,他们冷酷无情,他们暴躁施虐,他们漠视生命,他们没有爱与尊严,更没有作为个体的自尊和自由。在片中劳伦斯上校给出了答案:“是你们那可怕而又肮脏的神不好,是他们让你们如此冷血,愿他们在他们诞生的肮脏地狱里腐朽”。

《乌合之众》曾经描绘过这种集体性疯狂,个体在集体意识的碾轧之下已经失去了自我。而在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的胁迫背景下,侵略和扩张占领了国家意志的高地,服从与麻木侵染了公民精神的绿洲。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到不如说是一部讲述人性的电影。在布满硝烟的废墟与荒芜的苍茫大地上,残破的战旗摇摇欲坠,可你低头看去竟在弹坑瓦砾之间发现了一朵粉嫩的樱花,试想怎能不叫人动容?

全片最高潮当属禁忌之吻。那众目睽睽之下,战俘对军官的吻不仅大胆而妖冶,而且击碎了军队的严苛秩序和军官的矛盾心灵,将情节猛烈地推向高潮。

这吻,对于杰克来说,是自我救赎的一吻。他终于能战胜自己的怯懦,英勇而无畏地站到了集体与规则的对立面,让自己的心真正得到了释放。

这吻,对于与野井而言,是击破矛盾的一吻。军队对同性之恋的零容忍态度与自己对杰克的禁忌之恋持续对抗,让身为军官的他进退维谷。在人前他要维护军中秩序,固守共识,但在人后,他又是如此深刻地爱恋着这个战俘,关怀着这个无法触碰的人。

个人层面之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吻的情节作用在于吸引注意力,将仇恨从对整个战俘营拉到他一个人身上,从而拯救了营长和战俘营,救赎了他自己。从群体心理的角度上来讲,这一恰到好处孤注一掷的行为将本来泾渭分明的日军与战俘出人意料的拉进了同一阵营。因为在这时,杰克和与野井成为了背叛者,他们打破了规则,而那其余的所有人都是群体中服从规则的部分。
无可置疑,这一吻威力太大,炸毁了与野井的威严和矛盾,同时也宣告了他们命运的悲剧。

如果说与野井是菊,那么原中士就无疑是刀了。
影片开头,原中士就展现了他暴力的一面,但随着情节发展,劳伦斯和杰克等人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着原中士的内心,而其实他本来也就良心未泯。于是出现了在圣诞夜原酒后释放了劳伦斯和杰克的善良之举,那是借助着酒精的力量,让他展现了作为人的一面。

“原中士,你也是个人类啊!”这是劳伦斯带着笑脸冲着醉酒的原中士所说出的肺腑之言。我想这里也是人性之花盛开的地方。结尾,原中士与劳伦斯角色反转,造化弄人,可我们没有看到暴力,没有看到仇恨。与之相反的是出人意料的平静,意料之中的温柔。当影像定格在了那纯净的笑容,耳畔再一次响起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这把锋锐的刀已然入鞘,而萦绕在我们心头的只剩下温暖与真情。

如果从文化这一更高层面去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影片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冲突。展现在影片之中的除了随处可见的基督教悲悯情怀与武士道精神的摩擦之外,东西方对屈辱(shame)的理解差异也是十分突出。

在第一个小高潮处,原中士和劳伦斯关于投降与屈辱的对话充分展现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认知差异。原中士所代表的武士道和集体主义以群体为本位,荣辱观是向外参照的,因为会被周围的人唾弃而认为被俘虏是一种屈辱,这种屈辱比死更可怕。但劳伦斯所代表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却要求他要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注重长久的价值,他不畏死,只是忍辱负重活着奋战的价值要高于在他人的目光之下死去。而在这碰撞之中,战士之间的惺惺相惜却作为润滑剂贯穿始终。
于是也才有了剧终两人的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接触,我想那可能就是差异之外的共同之处吧。我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诞生于不同的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有一点是不会变化的,那就是我们同属于人类,我们都有着生命。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作为伟大的电影作品,它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于为我们认识战争对人的异化开辟了新的形式,也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在思想方面,它深刻的演绎了个体对集体无意识的反抗与对战争的冷静反思与严肃批判,展现了大岛渚导演独特的艺术理念,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作品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许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不得不说,有时候文化之殇中人性反而更加光辉,但战争并不可爱,这也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告诉我们的事实。

在和平的今天,多一个观众,可能少一分战争,或许多一分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之殇,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