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先生纪事

  2016年5月25日,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仙逝,享年105岁。此时,离她先生、文学巨擘钱钟书辞世过去了整整18年。有人说中国最后一位配称做"先生"的女士离开了我们。

辞书之祖《尔雅》中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在中国古代,年长意味着经验和知识比较丰富,因此,人们常用"先生"敬称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士。近代以来,不少有名望的女士也被尊称为"先生"比如冰心、宋庆龄等。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沙沟小区一个简陋的寓所,是杨绛先生居住了40年的地方。据她的邻居们回忆,先生"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面,也不装修"。杨绛和保姆居住在一起,平时深居简出、为人低调,也很少会客,在邻居们眼里,她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

1998年,钱钟书临终,一只眼睛没有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轻轻说:"你放心,有我呐!"

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战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钱媛早在丈夫前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杨绛说:"钱媛和她的父母一样,志气不大。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尖兵,我原以为是女儿创的新鲜词儿,料想是一门小兵而又是好兵,反正不是将领或官长"。

钱媛生前任北师大英语系教授,博导,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可惜英年早逝,59岁就因为脊髓癌去世。

现在,曾经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就只剩下了先生一个人了。杨绛以惊人地毅力整理钱钟书先生的手稿多达七万余页。历经15载,这套共计七十二卷的《钱钟书手稿集》终成完璧。

2003年,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她说:"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走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她在《我们仨》中写到: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深沉的夜色增添了份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

"现在我们三个走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读了这些看似平实的文字,总会内心充满着激动,因为我们很容易读懂这位百岁老人心中的那份深情和孤独的思念。

时隔四年以后,当时96岁高龄的先生又退出了一本散文集《走在人生的边缘》,被评论家赞为"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先生在书中说到:"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到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在吗?灵魂不死吗?

很多人会想这些问题,但是在人生的洪流中,关于生命本真的问题的思考会慢慢地被弱化,人们会更多的把目光投向类似于金钱、地位、荣誉等这些东西。只有哲人会一直努力的思考。有的人最终去宗教中寻找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牛顿。更多的人浑浑噩噩,过一天了一日,或及时行乐或如行尸走肉。

是啊,人的一生一世,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位智慧老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她的寓所没有一件昂贵的东西、老式的家具、老旧的样式、水泥地面,但是水泥地面却非常干净,甚至发出幽幽的淡清的光、一切都是那么的安之若素,平平常常。

但是,她分明就是个如此不平常的人啊!

2001年,杨绛以一家三口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在捐赠仪式上,先生说:"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我们的女儿钱媛。那时候,我和钱媛在钱钟书的病床前面,我们一起就商量好了一件事,就是说,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做"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自强不息"是"起",起点的起;"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的止。这八个字很完美,清华的校训也就是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对于得奖学生的期望。

"好读书"奖学金表达了杨绛一家三口对生命和灵魂的期待和追求,这股清流,必将带来草木茂盛,春色满园。

先生说:"………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涉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

只有经历过无数人生历练的人方能这样的智慧通达。

散文家周国平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先生纪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百年之前,瞻仰先生百年的跌宕人生。

1911年杨绛出生于江苏无锡的名门望族,父亲杨萌杭是一位法学家。辛亥革命后,经"状元实业家"张骞推荐,曾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他被张骞称为"江南才子"。

杨绛的姑姑杨萌榆,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鲁迅先生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说的"广有羽翼的校长"就是她。

杨绛的妹妹杨必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翻译家,是傅雷之子傅聪的英文老师。她终身未婚,被称为复旦大学的"玉女教授"。

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的东吴大学,她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做外国语留学生。当年读本科的时候,清华大学不在南方招女生,她就近进了东吴大学,现在,她终于圆了自己的清华梦了。

初到清华的杨绛虽然衣着朴素、个子不高但是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聪明大方,据称杨绛当时才貌贯群芳,向她求爱的男生达七十多人。

最重要的是,她在这里和钱钟书先生结下了美好的情缘,她的母亲也说,杨绛到清华是因为"阿季脚下栓着月下老人的红线呢"。

《圣经》上说"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她就是你前世的爱人"。

无锡的钱家是五代时候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的后裔。这个家族诞生了无数的文化名流,像神话一样的存在着。单就近代,科技界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等都诞生在这个宗族。

什么叫文化世家?钱家肯定当之无愧!

钱学森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古文学家、教育家,先后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也被张骞称为"江南才子"。所以杨绛后来也调侃自己是从一个才子家到另一个才子家。

杨绛进入清华园以后,很快就知道了她的老乡钱钟书,因为他在清华的名气很大。

有的人喜欢津津乐道地拿钱钟书考清华的时候数学15分来说事。殊不知他的国学和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们拜服的程度,英文更是获得了满分,所以1929年,他被清华大外文系录取。(不知道现在这样的天才有没有机会进入一流名校)。

清华大学古月堂前,杨绛和钱钟书第一次见面。

据杨绛先生描述,这位清华园里的著名才子"穿一件青布大衫,一双毛布底鞋,带一副老式大眼镜"。但是,虽然朴素,却难掩他的一脸英气和风度翩翩,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而钱钟书也被他的清新脱俗所吸引。

其实,在杨绛八岁的时候,曾随父母去过钱钟书家,两人的父亲同为当地名士,英雄相惜,互有来往。

现在,缘分又让他们在清华园遇上了,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相互吸引让他们的心很快走到了一起,钱钟书表白说:"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说:"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还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他们开始了浪漫的校园爱情。

1935年7月13日,两人在苏州庙堂巷杨府结婚。此前钱钟书以均分87.95分的第一名的成绩(为历届最高)考取第三届中英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而杨绛在外文系研究院尚未毕业,为了和钱钟书结婚出国,她与老师商量用论文代替大考,提前一个月回老家成婚。结婚不久,他们结伴到牛津大学学习。

初到牛津,杨绛很不习惯异国生活,开始想家。有一天,钱钟书"笨手笨脚"地为她做了可口的早餐,把睡眼惺忪的杨绛叫醒,并把一张用餐的小桌支在床上,杨绛吃着夫君亲手做的早餐,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早餐"。

在牛津,钱钟书曾在一首诗中回忆他和杨绛的第一次见面的感受:

颉眼容光忆见初,

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1937年,他们的女儿钱媛出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1938年,他们一家提前回国,之后,杨绛父母相继去世,她和钱钟书相依为命,颠沛流离,曾一度生活困难。钱钟书不得不多带课来维持生计。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一直比赛谁读的书多。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公演后,一鳴惊人,迅速走红。钱钟书有一天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并主动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昔日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如今成了任劳任怨的贤内助。

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情,省出时间来,得以锱珠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实际上,搬上荧屏后的《围城》里那句经典的旁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是出自杨绛之口,可以说,她是最懂钱钟书的人了!

1946年,在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写到:"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结合了互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949年,他们重返清华园。

1966年,他们夫妇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但是,即使被批斗,他们坚持一起上下班,互相照顾,走路时坚持手牵手,肩并肩。分给杨绛的任务是打扫厕所,即便这样,她也把污垢不堪、臭气熏天的厕所打扫的焕然一新,因为她要在闲暇之余在那里读书。

她在《我们仨》中写道: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持天真,存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

1969年,钱钟书被下放到河南干校,一年以后,杨绛也来到了那里。而就在那一年,他们的女婿王德一被逼含冤自杀。

即使在此期间,钱钟书仍然写出宏大的传世之作《管锥篇》,而杨绛也翻译完成了八卷本的《堂吉柯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开始写《干校六记》,81年出版以后,引起广泛好评。

1990年,电视剧《围城》在央视播出,获得巨大成功。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享年88岁。

钱钟书生前评价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一定是一个丈夫给予妻子的最高评价。

2010年,杨绛先生百岁大寿。她拒绝作寿,只让亲友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好。

夏衍说:"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

请让我用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的话结束此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在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我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是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垢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地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的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后记:杨绛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世纪老人,是一位宽厚的智者。关于她和钱钟书先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弥足珍贵的感情。她淡泊而坚韧,她忠实的履行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她的离世,不仅仅是一位百岁老人的离世,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先生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