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

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_第1张图片

时间溜得飞快,本还想着这学期要多读几本书,多出去走走,而此刻已经结束学期待在家好几天了。刚刚刻意去查了查借书和购书记录,满打满算的4个多月里,只看了14本书,电子书5本,纸质书9本,平均每9天看一本,明显太少了。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每天抽出1个多小时,5天读完一本书。少归少,还是得写点东西整理下。

这学期看过的书以文学小说类为主,兼有其他形式,分为以下几类:

日本文学

《海边的卡夫卡》、《虚无的十字架》、《放学后》

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村上春树的作品属于不太容易读懂的一类,而且经常出现对于性的描写,像《挪威的深林》。文学界对村的评价很高,可能现在我还太年轻理解不来。《海边的卡夫卡》细细品读,有些文字很是触动内心:

因为真正的答案是不能诉诸语言的。

但决定一个人的死法的,应该还是活法。

成为一个人不容易,成为另一个名字并不难。

是的,正是那样,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写完的东西、写后出现的形式却无任何意义。

但大自然这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自然地,安逸这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带有威胁性的,而顺利接受这种悖反性则需要相应的准备和经验。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总是与另一个世界为邻,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踏入其中,也可以平安无事地返回,只有多加小心。可是一旦越过某个地点,就休想重新回来

最近几年,东野圭吾的书火得不得了,他的书除了引人的推理情节,还有人性的讨论,社会的思考以及情感的贯穿,这也是我很喜欢看的原因。

《虚无的十字架》摘录:

原本期待死刑确定,审判结束后,自己的心情会发生变化,以为会大快人心,或是可以放下这件事,说得更夸张一点,以为自己可以获得重生。然而,事实却是没有任何变化,反而更增加了失落感。在此之前,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等待死刑判决,一旦完成了这个目标,生活就失去了重心。

她觉得可以为他奉献自己的生命。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

《放学后》摘录:

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

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她们来说也很重要。反过来说,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中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

民族/种族救赎类文学

《跑过裂谷》、《汤姆叔叔的小屋》、《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跑过裂谷》其实可媲美《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不看这本书前,我还真不知道卢旺达竟发生过种族大屠杀,过后看了电影《卢旺达饭店》,更觉可怕,试想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今天对你乐呵呵打招呼的邻居随时都有可能变成手刃你的杀手,那是何等吓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体悟:信仰对一个人的影响力的巨大文中的汤姆面对奴隶主的种种暴行,逆来顺从,不抵抗,在小乔治和伊娃的影响及环境因素促成下,汤姆选择了上帝,最终,他奔向天国去了,精神上他解放,自由了。不过由于他的个性与信仰,他也远离了人身自由与家属团圆的机会。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战乱国家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对自己女儿的书信结合而成的一本书,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时会喷下政府的作为,抱怨着抱怨那,但却没想过那些身处战乱国度的人们是怎样艰难度日。


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_第4张图片
扉页的一段话

摘录:

一定要勇敢,不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惧怕。 人总有一天会死,或许明年的今天就是我的忌日。如果我真的走了,那么请你们记住,我是为了一项崇高的使命而死。 不要死于一事无成。要以帮助他人、致力于改善国家和整个世界为荣。

国内长篇小说

《尘埃落定》、《兄弟》

相比起来,《兄弟》逊色于《活着》,余华后期的作品都没有前期的来得好看,直击人心,不过总体上还是挺值得一看的;《尘埃落定》我觉得是一部被怠慢多时的佳作,阿来从“我“这个”傻子”入手,巧用角度看着变幻莫测的社会和人心,完全不虚于任何一部诺奖作家的作品。

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尘埃落定》语段:

他的话大多都是说给自己听的。准备让位的土司说给不想让位的土司听。有时候,一个人的心会分成两半,一半要这样,另一半要那样。一个人的脑子里也会响起两种声音。土司正在用一个声音压过另一个声音。

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人家已经准备下一大堆规则。有时,这些规则是束缚,有时,却又是武器,就像复仇的规则。

想想当有一天,又一种尘埃落定,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怀旧的题材,我们自己在其中,又以什么样的风范垂示于久远呢?


经典

《张爱玲小说集》、《三毛经典作品集》、《巴黎圣母院》

看完张爱玲的小说,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大师就是大师,其对情景的描摹,情感的刻画细微入致,想想人家20几岁写出如此文章,对比下自己,真的很尴尬。

《倾城之恋》节选:

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沉香屑第一炉香》摘取:

中午的太阳煌煌地照着,天却是金属品的冷冷的白色,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秋深了。一只鸟向山巅飞去,黑鸟在白天上,飞到顶高,像在刀口上刮了一刮似的,惨叫了一声,翻过山那边去了。

《红玫瑰与白玫瑰》语段:

振保抱着胳膊伏在栏杆上,楼下一辆煌煌点着灯的电车停在门首,许多人上去下来,一车的灯,又开走了。街上静荡荡只剩下公寓下层牛肉庄的灯光。风吹着两片落叶蹋啦蹋啦仿佛没人穿的破鞋,自己走上一程子。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着你回家。到了夜深人静,还有无论何时,只要是生死关头,深的暗的所在,那时候只能有一个真心爱的妻,或者就是寂寞的。振保并没有分明地这样想着,只觉得一阵凄惶。


随笔

《阿弥陀佛么么哒》、《乖,摸摸头》、《皮囊》

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三本目前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但说实话,看完略感失望,可能是期望太高了,大冰的故事本身不错,但文笔表达欠缺,有时一句话在不同章节就重复了很多次,况且老是写类似的故事会显得过于矫情,消费者年轻人的观念;蔡崇达的《皮囊》写的更多是自己年少时家中的点点滴滴,本来定位可以,前几篇写得很好,但后面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故事不够,文字来凑,也弄不懂为啥这本书还有那么多作家名人联名推荐......

最触动我的一段话,选自《皮囊》后记:

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而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异常难受。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啰里啰唆整理了这些,希望下学期能扩大阅读范围,多读些讨论类,分析类的书籍,多看多读多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学期,你输入了多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