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系列人物——钱塘第一名伎苏小小

魏晋南北朝系列人物——钱塘第一名伎苏小小_第1张图片

古代名伎的名字,大多很有美感,比如柳如是、李香君、李师师、陈圆圆,还有苏小小。嗯,看来叠字很流行。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记者曹聚仁称苏小小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我觉得很贴切。“但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小小山水之癖。”

背景

苏小小虽然历来为名人称颂,但是毕竟不是政治人物,史书记载极少。只在部分诗书里有提到过,后来出现一些后人演绎的故事,多不可信。《乐府诗集·广题》云:“苏小小钱塘名娼,南齐时人。有《西陵歌》。”这基本确实苏小小是钱塘人。苏小小祖上是东晋时期的官员,后来搬家到钱塘,父母靠经商家境殷实。

依此来看,苏小小幼年生活富足,所以读书识字也就具有可能性了。但是关于她的父母何时去世的,有说是十五岁,也有说父亲死时她五岁,十岁时母亲去世。我觉得十五岁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十岁的话苏小小琴棋书画不会有什么成就,而且性格也未养成,不至于后来成为歌伎、娼妓。

苏小小在父母去世后,寄居到西泠湖畔的贾姨母家。一说是姨母随苏小小搬至西泠。我觉得后者可能更可信一点。当时苏小小已经十五岁,从她后来沦落风尘,也可以看出这个贾姨母并没有管束和教育的权利。所以贾姨母很可能就是当时苏小小家的佣人的地位,如果贾姨母有家室,不会因为多了一个苏小小而养不起。况且从许多资料中也看得出,贾姨母始终是一个很低的姿态出现,而且没有提及她的任何家庭情况。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西泠可能是贾姨母的家乡,而贾姨母一直是个佣人身份,没有任何的家产,只能靠做工生活,所以一直依靠苏小小。苏小小在父母离世前应该交代贾姨母照顾苏小小生活,之后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只能卖掉祖产,到西泠那儿建了栋小房子。

虽然父母在时家境殷实,但是她的父母很可能不是因为意外突发身亡。而是父母先后病逝,家中积累也就差不多耗光,死后估计只给苏小小留下个老宅子以及一些微薄的家当。所以这些财产并不能养活苏小小很长时间。两个女人,没有任何办法,最终踏入红尘。

关于苏小小死时究竟多大,很多文章说是19岁,估计也只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即使是古代,也是16岁才到成年的年纪,苏小小的文采和才艺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学成的。她的家境应该在她父母离世之后也可以维持几年,所以苏小小去世时应该在二十几岁左右。


正文

苏小小生于商人家庭,家中只有她一女,所以自幼备受宠爱,习得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奈何小小十五岁的时候,父母辞世。自此小小与贾姨母移居西泠湖畔,最终踏入红尘,为后世无数骚人墨客嗟叹。

苏小小,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娼妓名载史册的。在此之前,上千年中,留下名字的女性有很多,但是苏小小却开了名伎之风,以文采与身世留名。

苏小小搬至西泠后,过了几年隐居一般的生活,靠着变卖家产的钱,在这西泠湖畔,弹琴作诗。很快,西泠有个才貌双绝的女子的消息就传遍了钱塘。钱塘靠近当时南齐的都城建邺,加上山清水秀的景色,自然有许多文人墨客隐居或假意隐居在此。文人一般都是家境优越,吃饱饭可以整日寻山玩水找乐子的公子哥。而女子会琴棋书画的,一般是大官府上才见得到的,普通人家很少;而女子会吟诗作对的就更是稀少了。一时间,当地的文人是趋之若鹜,希望一睹芳容。

苏小小父母经商,自幼是不惧生人的。父亲也一直把这个宝贝女儿当做儿子一般,常在人前炫耀。得意的时候还会让小小背上两句诗。这都造就了苏小小性格里的外向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嫁做人妇,一辈子相夫教子。

在络绎不绝的拜访者中,苏小小一直是不乐意的。因为她知道,这些富家子弟,只是将她看做是一个新奇的猎物,而不是可以坐下来探讨诗书的知己。但家中的钱财已经不多,生活越来越困难。她最终不得不放下自己内心的尊严,开门待客,成为歌伎。自此,这西泠湖畔的摇曳灯光下,多了一位浅吟低唱的绝世女子。

有佳人必然得有才子,不然这出戏就欠缺了点。这个人就是阮郁。“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苏小小每日兴起就乘着油壁车在西湖各地游山玩水,车后往往有一些痴情的公子骑马相随,成为西泠一景。这日,苏小小在湖边堤边欣赏美景的时候,当朝宰相的儿子阮郁骑马经过。两人目光交洽,一见钟情。足见这阮郁也是一个风流倜傥、仪表堂堂的美男子。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爱上一个帅气的男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作为歌伎整日与男人打交道,难免不会产生对爱情的渴望。而阮郁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或者说,她成为歌伎已经注定,她很难嫁给爱情,若只是求取富贵倒是容易的多。可是,这显然不是小小所想要的。

阮郁与小小以那青柏为证,表示他们的爱情会万古长青。最终小小许心于他,两人在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甜蜜,而后也是回忆中最痛苦的一段时光。阮郁的父亲是宰相,地位高高在上,决不允许一个歌伎进入家门。这太符合现实情况了,这几乎是所有做父亲的本能。阮郁离开之后有没有再回来见过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彻底结束了。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雨打风吹,残影烛光,纵然苏小小把眼泪流尽,把心思藏起来,终究是要悔恨一生的。自此之后,苏小小更是无意于人情世故的纠缠。每日只是对着湖畔的水与远处的山,她的曲子和歌声中,看得见的是冰霜傲骨。

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听闻苏小小的名声,想要一睹芳容,苏小小本不愿去,奈何孟浪三番几次的催促,迫于身份只得前去赴约。孟浪觉得苏小小竟然摆这么大的架子,就想刁难一番。指着院子里盛开的梅花,让小小作诗。苏小小低眉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任凭苏小小如何的坚持自我,却仍然敌不过现实,无论是感情还是生活。内心盛开,却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怎一个愁字了得!

心里的事,搁的久了,就会成为心病。这心病,久病不治,自然就耗尽血气,折了精神。没多久,苏小小就病了,后来,终究没熬过春寒病逝。

有记载苏小小在阮郁离开后曾今遇到一个与阮郁面容相似的男子,鲍仁。鲍仁家境一般,甚至连进京赶考的盘缠都不够,于是小小就资助了鲍仁。来年,鲍仁后来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路过钱塘前去苏小小住处谢恩。怎料苏小小刚刚离世,鲍仁抚棺大哭。为苏小小在西泠湖上修了坟墓,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这事只能有一半的可能性,主要是当时选拔人才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基本上都是士大夫阶级垄断。南朝时期,虽然寒门的兴起,察举秀才、孝廉占比有提高,但是一般人家要想当官仍旧很难。我们也提到过,那个时期读得起书的人一般都算不得寒门。即使寒门可以考试,但是最终录用上面,士大夫阶层仍然把持着,所以这个鲍仁进京赶考这事有待商榷,不排除鲍仁本来就不是寒门,只是钱还没到当时的都城南京就花光了。

最后引用一下不知原作是谁的文章节选作为结尾,我觉得写的甚好。

小小病重之时,贾姨妈曾问她:“你交广情多,不知可有甚未了?就是后事,从丰从俭,亦望示知。”小小摇头说:“交,乃浮云也,情,犹流水也,随有随无,忽生忽灭,有何不了?至于盖棺以后,物化形消,于丰俭何有?悉听人情可也。但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小小山水之癖。”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系列人物——钱塘第一名伎苏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