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网红景点,欺骗了大众。
镜头下的鱼骨沙洲是这样的:
看起来洁白的沙滩与蔚蓝的大海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得想要躺倒在沙滩上,看蓝天上白云一朵朵的飘过,听浪花拍打着海岸的声音,如果手边再有一杯冰凉的冷饮,那将是多么惬意的夏日悠闲时光。
可是实际上,“网红景点”在推广者的眼中和游客的眼中的区别,就像淘宝产品的卖家照与买家照的区别那样巨大。
于是,鱼骨沙洲在游客们的眼中是这样的:
看到这样的游客照,你会不会回想起节假日长城、断桥被游客挤满时的恐惧。
虽然很多“网红景点”去了之后感觉也就不过尔尔,但是现在旅游的主力军早已经过渡到80后,90后甚至00后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出去旅游,更希望够酷够炫,拍出来的照片在朋友圈可以引来无数人围观。
而相对的,那些人所共知的景点,显然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于是年轻人出去旅游会更钟情于“网红景点”,对于打卡乐此不疲。
统计机构所统计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以重庆为例,“网红景点”的线下游客流量增长迅猛。
35岁以下的游客成了打卡网红景点的主力军。
这就有个问题,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如此的热衷旅行?
是因为钱包充盈,时间充裕,所以有心情出去转转吗?
但是实际上的真相却是,因为现实中的不如意,而使年轻人越来越想逃离眼前的生活,旅行无疑是一个成本并不高并且也可以满足自己愿望的方法。
这就像高晓松所说过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诗歌离普通人还远,但是去到远方,暂时的逃离眼前的生活,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年轻人都想逃离眼前的生活呢?
因为阶级的逐渐固化,各个城市房价及生活成本逐年在递增,但是收入的增速却跟不上。年轻人会发现,无论自己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努力,最终还只是在自己所处的阶层范围上下活动。地板和天花板早已形成,是大多数年轻人都无法突破的障碍。
因此,年轻人就会希望借着长则半拉月,短则数天的逃离机会,放飞自我。
然而,一场场漫无目的的旅行,并不能让一个人的生活有所改观,更有甚者,沦为了许多景点的受骗者,生活徒增了许多烦恼。
除了网红景点很多是人为炒作出来的,去了之后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相差太远,心情难免失落之外,在结束一场旅行之后,你往往会懊恼的发现,原先让你烦心的事情并没有凭空消失,仍然在等着你回去处理。
我们在开始一场旅行之前,在潜意识里,就已经形成了想象和期待。
当你去追寻这份想象和期待时是抱着逃离现实的目的,那当你再次回到现实中,心情就越是难以平静,越是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归来后的生活。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日综合症。
事实上,越是渴望出逃的人,往往越难在一段旅程中愉悦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曾经环游世界的人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只有少数人认为旅行有正面影响。多数人认为生活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个别人在旅行结束后换上抑郁症,因为接受不了旅行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
因此,永远不要指望旅行会帮你解脱现实的枷锁。
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所说的:
一个牧羊人喜欢旅行,但永远不要忘记他的羊群。
我们去到远方,不是为了出逃,而是为了看到不同的风景,将自己从固化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可以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从而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硅谷著名投资人吴军曾说过一段话:
我自从听了世界上近乎所有音乐大师的表演,才知道音乐的圣堂有多高。我看了全世界400-500幅最著名绘画中大约80%的真迹,才知道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一位名家成为名家的原因。类似地,只有当我到了苦寒之地,世界上极为贫困匮乏的地区,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帮助。从此,在做事情的时候,我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
这就是旅行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从僵化的思维中挣脱出来。
我们从小到大,虽然上学工作会在不同的城市接触不同的人,但是身处的圈子却不大会发生变化。
长久处于不变化的环境,自然会使自己僵化,但是旅行却可以使我们置身一个全新的环境,让我们更易于重新审视自己。
热衷旅行的刘诗诗也说过类似的话:旅行,能滋润眼睛对于美景的渴望,更能丰盈内心之于世界的理解。
就像张小砚的那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再远的远方,虽然拯救不了你眼前的苟且,但却能让你看得更远,变得更好。
这是我的心情杂货铺,我在这里用心灵写作,也许文采不够斐然,但是绝对真实可信,有喜欢的朋友请扫描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