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1

中国当代(1949-)“学者”、“作家”的作品,我不愿读。很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愿读。时间长了,思考多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没有“我”。

没有“我”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吧。你电视上看到过那个灰绿色年代吧——千人一面,那就是没有“我”的例子。

一部作品里,没有了“我”,剩下的是什么呢?是自己也不信的、不知所云的一些东西。

有“我”时不是这样。

生活中,我们都有或买或卖的经历。买方和卖方面对面,他们得真实交流——买家担心卖家坑了自己,他要努力和卖家交流,有时甚至看上去在讨好卖家, 证明自己是个识货人;卖家呢?也全心全意期望买家的认可,好购买自己的货。

有了这真诚的交流,“我”在其中,生命也在其中了。

教育里也是这样。公办学校,老师和家长有点像买卖双方,但仅仅是“像”,因为他们有中介人——领导——高高在上、对教师和家长都不用负责的领导。

老师和家长隔膜着,谁也不在乎谁,虽然他们都在乎孩子。公办学校里没有“我”。

私立学校才有真实的买卖双方——另外,交学费那阵(没有普及义务教育时),倒有些微的买卖意思——不用奇怪,只有买方付出时他们才会有负责意识。

再拿我自己举例:从私立学校走出来的我,由于惯性,在公办学校想去服务时,却发现没人理我。——这现象在私立学校里是不可思议的。

2

课堂上,有孩子问我政治和哲学的区别,我没有直接回答,我仅仅给他举了个例子。

俗话里有这么一句话,“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其实,真不怕吗?不是,这不过是赤脚者一种无底气的叫嚣——他们怎能不怕穿鞋的?穿鞋的拥有着绝对的经济、权利地位,他们决定着赤脚者的穷富乃至自由与否。

但,还有另一种穿鞋的。他们也有鞋子,可只有鞋子,同赤脚者仍在同一个阶层——他们是上位者为了安抚赤脚者这个阶层, 抽取出一部分人给穿上好像鞋子的东西。于是,这部分伪穿鞋的——便一,老实了;二,告诫赤脚者,你们要老实。

教师群体里,安抚教师很简单,给个“名师”衔就够了,他绝对乖乖地听话。

3

我是这样,昨晚你怎么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