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青旅的伙伴们道别,离开了青旅。虽然在那里只住了三天,但感觉非常好,走时竟有点不舍。坐在公交站台的椅子上等车时,略有分离的伤感。
顺利到达大同火车站,把原订9点32的车改签到了9点07的车次。火车上人不多,53分钟便到达应县。一出站台便是大巴,乘坐大巴,很快到达了木塔。
应县木塔始建于1056年的辽代,距今已近千年。木塔当初本是一位辽太后为做家庙而建,后来发展过程中,慢慢成了佛寺塔的性质。木塔全部由木头建成,完全的榫卯结构,没有用一根钉子。建筑艺术与智慧堪称世界奇观。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纯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艾菲尔铁塔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塔。
木塔地面之上是五层,原来游客可以上到三层。后来发现整个塔开始倾斜,于是不再开放登塔游览。听说,当初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们研究木塔维修方案,专家们研究了半年之久,竟没能发现木塔是从哪里开始搭起,从哪里收尾结束的。担心维修时万一拆错,造成整个塔轰然崩塌,最后上报决定,还是维持原样,不做大的维修。有种任其自然的意味。这是我听一个团队导游讲的。
年代久远,木塔呈暗沉的赭红色,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塔身共有八面,上面挂着好多书法匾额,其中不乏一些帝王写的,如明成宗题写的“峻极神工”,很有气势,非常符合木塔的形象。
塔的周围,密密匝匝飞翔围绕着大量的鸟,吱吱飞鸣,点点墨旋,神奇、祥和而壮观。为什么古建筑周围会有这么多鸟飞翔,包括应县木塔、还有前两天在大同看到的华严寺、善化寺的上空都是如此。难道是因为这些庙与塔木头居多,鸟儿们适合在上面筑巢吗?
百度了一下,答案有二。一是说古建筑周围环境安静,人为干扰较少;二,这种叫麻燕的鸟吃害虫,对木结构建筑有保护作用。了知现象与原因,我颇为惊喜。
沉静屹立的木塔与翔舞不止的燕子:一静一动;一缄一鸣;一大一小;一孤一群;一墨一红。这一切都好似蕴含着哲理,给人启示,完美而神奇。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我坐在木塔不远处,感受着木塔深刻而浓郁的魅力,久久不想离去。木塔是有灵性的,在它面前,人会忘了尘俗、自身以及身边的世界;头脑也很安静,全然活在当下。我们的祖先真的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物质、心灵财富。
离开应县木塔,去到应县汽车西站,辗转三次倒车,其中最后一次还是租的当地村民的车,才到了代县的雁门关。幸亏在汽车上结识了一位来自辽宁的老大哥,也是去往雁门关的,我们一起拼车结伴而行。
雁门关,在古代那就算是边界线了。雁门关以内,是中原汉民族;雁门关以外,便是匈奴、戎狄、羌人等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是边疆,自古和战争、大将连在一起。
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历史上知名的大将都曾在这里带兵,与当时关外的外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的威武神勇永远地留在了史册上。
还有22位帝王,曾亲临这个地方,犒赏将士,鼓舞士气。
还有自汉朝开始的和亲,很多嫁到匈奴的公主,最知名的如王昭君,都从这里出关,离开中原家乡,从此永不返回故乡,为当时的民族团结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雁门关曾上演很多可歌可泣的征战故事,最为民间熟悉、并津津乐道的,当属北宋时期的杨家将了。杨业父子儿郎,及以佘太君与穆桂英为首的杨门女将,整个杨家,为保卫大宋王朝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杨家在戏文里为大家喜欢,在历史上,也真是一门皆忠烈,肝胆照青史!
行走在这战场、边疆、边陲,望着那些高耸的城楼,看着那些当时的兵器,登临在为防御边疆而建的雄伟、巍峨长城之上,心中感慨,却又无以言之。
山中的天空蔚蓝洁净,白云轻轻朵朵,绿树浓荫,全不见当时的硝烟峰火、将士们的铁胄甲衣,以及草地上殷红的鲜血,还有他们出征的矢志、得胜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一切早已消失,却又永远地留在了这里。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个山坳、每一个感觉,好像都在铭记、诉说、感怀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感慨系之,遂赋陋诗一首:
雁门关上峰连绵,
默默无语将士征。
李牧爱国遭毁亡,
蒙恬数度边关行。
卫青沉稳大将军,
骠骑将军霍去病。
鼎鼎李广飞将军,
毁誉各俱难说清。
更有杨家忠氏门,
举家投国不负君。
雁门千古今犹存,
何处安憩将士魂。
但教日月有清心,
愿得寰宇永安宁。
雁门关,真的是好地方、好景致啊!历史文化的厚重场所,自然风光也雄奇秀美。
唯一不足之处是没有公交车,交通不便。出入要么自驾游,要么租高价车。
下午近5点,去到了代县,乘大巴,晚7点左右,返回了太原,结束了山西北部的完美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