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摔跤吧 爸爸》 看什么

看《摔跤吧 爸爸》 看什么_第1张图片
文章原创:爱加父母学院

       最近,由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传记片《摔跤吧 爸爸!》在国内热映,目前已经创造了8.04亿的累计票房,凭着对影片主角阿米尔汗喜爱,上周和朋友去电影院观看了影片,本人泪点极低,被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感动的一塌糊涂,而且越看到后面越兴奋,当吉塔(主角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大女儿)在最后的角逐中创造出“5分”的成绩的时候,那种喜极而泣的感动袭来,走出电影院,跟朋友讨论故事情节,朋友不禁感叹:“真是不容易啊!这个在人生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女孩,终于赢得了爸爸那一句‘我为你感到骄傲’!”

       据说影片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主角Mahavir曾是一名出色的摔跤手,年轻时拿过印度全国冠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世界冠军的梦想。未完成的梦想,他想让儿子来实现,但是却和老婆一连生了4个女儿。谁也不曾想到,Mahavir的四个女儿当中居然有三位成为了未来的世界冠军。这部影片最感动我的,是在一个女权主义极其卑微的国家,一个父亲竟然可以培养出3个世界冠军,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也可想而知这一路的艰辛,这一路能走过来,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天赋、锻炼,更重要的是对于目标的极度渴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赢出来的强大信念。

       最近,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有很多,出于“职业习惯”和“职业思维”的影响,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Mahavir的家庭,说真的,当时看到前半段的时候,对于主角Mahavir的做法还是有些不认可,“凭什么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让孩子去买单呢”,“这对孩子来说会不会太不公平?”

       后来回到家里开始去了解一些影片的背景和印度的文化,了解以后才知道,有些东西,还真不能做横向比较,因为印度的国情跟中国的国情不一样,就像影片中,爸爸为了让两个女儿心无旁骛的接受锻炼,硬是剪了他们可爱的一头长发,不顾孩子们被学校同学和街坊的嘲笑,坚定的执行着他自己的训练方案,这样的场景,如果我们把它搬到中国的家庭中,有可能会发生吗?我想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中国的家庭里,如果有这样一个“不解风情”、不照顾女儿们的感受、“硬着来”来的父亲,估计女儿还没等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早就逆反了,“你越是强迫我做,我越不做”这是中国现在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内心写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归根结底是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印度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中国家庭的孩子们早已过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阶段,孩子们的“逆反”是挣脱父母的“掌控”,开始走向独立的表现,是在跟父母宣告:“我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请你们尊重我,如果我得不到尊重,我就要像小跳瘙一样让你们痒痒”,只有得到尊重,才有可能走向自我实现。但是印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印度这个国家阶层分化很明显,贱民阶层依然存在,同时印度几乎是一个父权主义社会,女性权益被严重忽视,还有很多童婚现象,印度的女孩子大部分在12、13、14岁这样的年龄就可以出嫁了。所以在这里,我也要奉劝各位爸爸妈妈,如果你们要带孩子去观看这部影片,你可以跟孩子分享看完影片后你自己的感受,但是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看,那谁谁多励志啊,为了实现目标,他多努力啊,多听爸爸的话啊”或者“你看,爸爸虽然比较严格,但是都是为了孩子们,我们对你也是一样的,你应该体谅我们......”如果这样去跟孩子沟通,估计孩子看完影片以后满腔的热血都被浇灌“冷却”了。

       虽然影片的背景跟中国的国情有差异,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摔跤吧 爸爸》影片还是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学会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持之以恒

       在我做家庭教育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有些父母这样跟我抱怨:“老师,我的孩子做事情经常是三分钟的热度,之前要报名学游泳,学了几天就不去了,后来又要学画画,学了几天又不去了,做事情总是不能坚持,以后他要再学什么,我也不相信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特别想回应一句:“那你做了什么,除了去埋怨孩子以外,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坚持下来吗?还是当孩子发出‘不想学’信号的时候,你就开始说:‘看吧,你就是这样的,做事情永远不能坚持’。”很多孩子的天赋,可能就在这样的声音中慢慢的消磨掉,最终真的就成了父母经常说的那个‘看吧,你就是这样,做事情永远不能坚持’的平凡的孩子。《摔跤吧,爸爸》中,让我比较感动的,就是主角Mahavir永远都没有放弃对两个孩子摔跤的坚持,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Mahavir每次对两个女儿说:“明天早上5点来找我”,这句话是一个承诺,是一个父亲对自己的要求,两个孩子在训练中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甚至会用一些手段蒙混过关,但是主角Mahavir从来没有动摇过心中的梦,直到吉塔在体育学院准备最后6个月的冲刺,爸爸Mahavir毅然决然离开家乡搬到离吉塔学校比较近的地方,陪着2个孩子,每天早上5:00开始跑步训练。

  允许孩子犯错  对孩子抱有正向信念

         吉塔进入体育学院以后,开始迎来真正独立的日子,离开了爸爸每天的督促,她开始表现出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好奇心,去尝试过往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涂指甲、吃各种以前禁止的食物,和朋友逛街,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就像是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少女都会拥有的经历一样,糟糕的是,在摔跤教练的引导下,她开始学习一些“先进”的摔跤技术并且否认过往爸爸的“教学成果”,回到家以后,吉塔观看妹妹的训练,并且指点妹妹一些新的动作,因为这样跟爸爸起了冲突,吉塔不服,跟爸爸比赛摔跤并且成功的“赢”了爸爸,因为赢了爸爸,吉塔心里“我很厉害”的声音更强了,但是吉塔的妹妹说,:“爸爸是因为体力不支才输掉了比赛”,吉塔对于妹妹说的话感到非常气愤。回到学校以后吉塔继续保持着她的“膨胀”,然而,赛场上的她却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着失败,后来,吉塔的妹妹进入体育学院以后,跟吉塔聊天的时候说:“跟爸爸谈谈吧”,“爸爸会责怪我吗”——吉塔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可是最终,她还是鼓起勇气,打电话给爸爸。电话那头的爸爸一直关注吉塔的动向,也知道吉塔输掉了比赛,但是当吉塔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嘲笑、羞辱吉塔,甚至在吉塔输掉比赛的过程中,他一直都没有介入,他并没有指责吉塔说:“你看吧,你不听我的,所以你输掉了比赛”“你就是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你认为你的才是最好,这下好了,输掉了比赛”“你当初就应该......”爸爸自始至终都在维护着吉塔的自尊心,爸爸永远只会告诉吉塔,“你应该拿冠军”,即使在吉塔失败的时候,这个信念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爸爸以“不介入”的态度面对吉塔的失败,并且把犯错误变成为了一种学习的机会,如果吉塔没有犯这些错误,她会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如此强的应变能力吗?她会知道对她而言“什么是行得通什么是行不通”吗?我想应该不会。爸爸并没有因为吉塔的错误去嘲笑、去羞辱、去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而是维护者吉塔的尊严,对孩子始终保持着正向的信念,让吉塔在摔跤这个事情上,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自我认同。这个过程,给到我们的启示是——犯错也许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是否可以从错误中学习,让“错”犯的有价值,还是得看家长面对孩子错误的态度,如果我们可以教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我们就可以避免孩子生活在责难、羞辱、和痛苦之中,保持着较高的自尊。

         这部影片可供学习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主角爸爸Mahavir充分体现了一个领袖特质的风采——热切渴望、坚定信念、有效行动、钢铁意志,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真正思考并且努力践行“持之以恒”和“允许孩子犯错,对孩子始终抱有正向信念”这两点,我认为已经足够了。

文章作者:廖小慷  家庭教育咨询师  

添加爱加小助手微信号:Ajialxk

获取更多原创文章和育儿理念。

看《摔跤吧 爸爸》 看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爱加父母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摔跤吧 爸爸》 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