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

文 / 岳漟

绿皮书 Green Book
导演:彼得·法雷里
编剧:尼克·瓦莱隆加 / 布莱恩·海耶斯·库瑞 / 彼得·法雷里
主演:维果·莫腾森 / 马赫沙拉·阿里 / 琳达·卡德里尼 / 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 / 迪米特·D·马里诺夫
类型:剧情 / 喜剧 / 传记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俄语 / 德语
上映:2018年
片长:130 分钟

没有料到的,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者是《绿皮书》。观影完之后,我并不觉得它有摘取桂冠的气质。当然,奖项只是一个衡量标准。再加上奥斯卡的投票机制,获奖与否,除去影片实际成色因素之外,还是有一些不可捉摸的运气成分在。

无论如何,它当然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这也是促使我写下一些感受的缘由。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1张图片

绿皮书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本「黑人行动指南」。60年代的美国对于有色人种的态度并不是开放平等的。黑人应该去哪里吃饭,娱乐,他们的行动有什么禁忌等等,这些被编写成为一本册子。因为如果去错了地方,后果会不堪设想。

电影中的 Dr. Shirley,一名黑人钢琴演奏家,要去往更加闭塞,对黑人偏见更重的美国南部做巡回演出。

故事的设定很有意思:一个高雅的黑人与一个粗俗的白人的公路之旅。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2张图片

人物的反差与历史背景的结合,使故事看头十足。

黑人是一个钢琴演奏家,拥有好几个博士学位,言行举止都远离烟火,无论从语言上还是行为上,看上去都有些吹毛求疵,这就是我们的 Shirley。他面临的局面可想而知,结合当时社会对黑人的态度,南部的巡演也为可能发生的冲突种下了种子。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3张图片

白人则是在夜店工作,想着从哪里蹭点蝇头小利,行为举止就是个市井小民的样子,看起来「随意」、「自在」,却散发着粗俗的气息。这就是我们的 Tony。他面临的是经济压力,为了赚钱参加无聊的「看谁能吃更多热狗」比赛—— Dr. Shirley 在此时提供的优厚报酬无疑是能缓解他经济困局的。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4张图片

Tony 是对黑人有偏见的那一类人。从两个杯子的细节便交代了:妻子给来家里工作的两名黑人工人递了两杯水喝,待工人们离开之后,Tony 将他们喝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

但 Dr. Shirley 需要 Tony,他是被很多人举荐的「公关专家」——擅长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

两个人相遇产生的奇怪气氛,不禁会让人猜想和想象他们的结果。有可能是一路各自看不惯,各自完成工作,一拍两散。或者如这部电影呈现的,互相学习,友谊诞生。

当 Dr. Shirley 告知 Tony,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司机,而是一个类似「生活助理」与「危机公关」+「司机」的角色时,Tony 起身便要离开。

当然,最终 Tony 接受了这份工作,开始了与 Dr. Shirley 的公路之旅。

Dr. Shirley 一直是「端」着的状态——他拥有的骄傲与自豪,他散发的修养与气质,不论是由于肤色的原因刻意为之,还是他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都会与 Tony 的「接地气」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方面,会让人觉得 Tony 怎么会如此粗鄙:比如边开车边吃东西,将废物随手扔出车外……另一方面,也会让人觉得 Dr. Shirley 怎么如此端「装」:没有桌子不吃快餐,坐在车后座还要将毯子规整地铺在腿上……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5张图片

**角色的转变,以及他们之间友谊的产生,是电影的很大看点。 **

Tony 给妻子写信是一件贯穿旅途的重要事件。从一开始的流水账型的写信风格,经由 Dr. Shirley 的指导,Tony 慢慢地学会用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在接受美好。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6张图片

Shirley 也坐在后座接过 Tony 递来的炸鸡,享受着食物。

在巡演的过程中,Tony 开始欣赏 Dr. Shirley 弹奏的钢琴曲,慢慢地摒弃了对黑色皮肤的歧视。当然进入南部,社会对黑人的「规训」便也逐渐显示出来。

一次是 Shirley 的同性恋事件:在旅馆与男人约会被捕。Tony 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引起 Shirley 的不满。

一次是夜晚出行被捕。(当时美国南部有很多地区,设定了太阳下山之后,黑人便不能出行的条款。) Tony 又想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未果。 Shirley 又不满,两人因此发生争执。

最后一次发生在最后一次演出,圣诞夜。演出的酒店拒绝黑人在大堂用餐,Shirley 因此要拒绝演出。而当骑虎难下的酒店经理想要用「Tony 的方法」与 Tony 商议「解决问题」时,遭到了 Tony 的拒绝。两人离开将要演出的酒店,去往「绿皮书」上黑人可以用餐的餐馆。在那里,在一个非「高档」的场所,一个与 Shirley 惯常演出的「高级」场所不一样的酒吧里, Shirley 开心的做了一场演出。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7张图片

之后俩人轮流驾驶,在圣诞夜回到家中。Tony 邀请 Shirley 参与家庭聚餐。此时的 Tony 完全放下了对肤色的偏见。Happy Ending。

个体的抗争,个体成长,是电影最让人感动的点。

故事中的两位原型人物在2013年相继去世。虽然电影拍摄出来之后,Shirley 的弟弟拒绝去看这部电影——被戏剧化改编得过多,以至于他在情感上无法接受。比如他称 Shirley 从未出柜,也不是个矫情到不吃炸鸡的人。

Tony 的儿子(参与编剧)保留了不少 Tony 与 Shirley 的录音带,这些都为电影的故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不去考究电影中的情节与事实吻合程度高低,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两个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的交汇、交流以及各自的成长。在展示个体的差异之时,导演也并未将天平倾向于某一方,并不会因为 Shirley 的肤色而给与他更多的同情,不会因为 Tony 的市井而投射厌弃。观众一面感知着他们的言行背后的动机、缘由,一面看着他们是如何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接受彼此,同情彼此,欣赏彼此,学习彼此。

在最后一场演出时,Tony 在餐厅听到 Shirley 的演出同伴们对他的评价,他和观众都了解到了,Shirley 由于肤色,被拖下演出台,被揍。但即便如此,Shirley 依旧坚持着保持高贵的演出。「天才并不够,唯有勇敢才能改变人心」—— 这句台词高浓度地概括了 Shirley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坚持演出的缘由。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8张图片

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很容易忽略,或者并不能完全体会、理解弱势地位人的痛苦与艰辛。电影将 Shirley 塑造成一个处于弱势地位,被社会贴上标签的弱势群体,通过 Tony 这位一出生便不会「被歧视」的白人,慢慢地揭开,体会,琢磨。这部电影的很大意义来自于此。它提醒着人类,社会性的不公与偏见一直存在,若随波逐流,世界的改变估计很难。

对于个体而言,Tony 在与 Shirley 的相处过程中,耳濡目染,彼此都被彼此影响,彼此都在慢慢放下戒备与心防,友谊自此诞生,个体也成就了自我的成长。透过这两个来完全不同的阶级,接受不同教育水平的个体的故事,电影一直在提示,摒弃个人的固有成见,单独的看待个体存在,是多么宝贵又多美好的事情啊!

《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_第9张图片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绿皮书》:为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