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披靡,你需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这个时代,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按照现在正流行的知识论主张,人类可以共享的经验正在面临坍塌的危险:一方面传统无法提供某种历史的样本,给我们复杂多变的现实提供借鉴;另一方面,现实正在发生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之中,人类现有的经验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现状、达成共识,所以才导致一种碎片化的生活主导着世界的核心。

《不要让别人的大脑替你思考 》这篇文章中作者说 :碎片化信息的本质特征,就是短、轻、快。它们追求的不是真的教会你什么,而是获得传播。为了传播,碎片化信息会把知识简化,压缩,删去大量的细节和逻辑,只呈现给你一个足够强烈的结论。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在接受别人思考之后,灌输给你的结论。你以为你在学习,其实,你只是在用对大脑的刺激,来代替真正的学习。

碎片化已经成我们生活主导核心,但是碎片化的传播,是用别人的思考对我们的大脑强行灌输,并对我们大脑形成刺激,来代替真正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会让我们看起来很努力,依然没有真正的进步,你通常会陷入一种,你懂的道理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常态。

                    01无思之人的可悲

在电影 《阿伦特传记》里有这样一个镜头,纳粹战犯艾希曼在接受军事法庭裁决的时候:面无表情的说“我没有犯任何错误,我只是在执行命令。”

阿伦特形容艾希曼这位纳粹战犯时说:“他并不愚蠢,他只不过不思考罢了——但这绝不等于愚蠢。是不思考,注定让他变成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之一。”(《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不会思考,不想思考,懒得思考,让别人替我做主思考,作出判断,是这种人身上最大的特质。而这种无思之境况,并非只能描述那些犯下杀戮之罪的犯人,而是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

试想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拿来主义”而没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那么人人都将会成为下一个艾希曼。

                    02常思之人优势

《结构思考力》一书说思考是:让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结构化、结构思维形象化。换句话说就是理解、重构、与呈现。

有一个朋友是学心理学的,每当他看完全读懂一本书后,都会在朋友圈发一条这样的状态:太烧脑了,这本书快把我折磨疯了,我得出去放松放松。

一本书为什么会把他折磨疯?原因很简单,他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了,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有那种被折磨疯的感受,就像我们在做一道非常难以理解深奥的奥数题一样。而这种折磨的过程正是我们一点一点进步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全神贯注地看电视就好像是我们吃饭的时候会夹菜一样,顺其自然不用思考,整个过程都非常机械化“拿来主义”觉得好笑就跟着笑,觉得感动就跟着哭,情绪都是随着电视情节的变化而不断起伏的,根本不用我们思考。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

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花开月正圆》的这热播剧中,孙俪饰演的女主周莹 为了治好夫君的头晕病,跟着洋人进了教堂,取药。在那个所有人都觉得洋人是“怪物”的年代他这样做无疑会遭到家人责备,谴责。

果不其然回到家中被公公婆婆责怪,丈夫也说他不应该和洋人一起,太危险了.

丫鬟说:“听说洋人吸人血,扒人皮。”

周莹反问:“你见过洋人吗?你去过教堂吗?”

“没有,都没有,只是听说。”丫鬟回答

所有人都觉得洋人是种可怕的生物,从来不去求证,也不去思考,更不会去尝试了解,他们宁可去相信道听途说的,也不愿意像周莹一样去试探一次。宁愿相信教堂里停满了婴儿的尸体,也不愿意去思考为什么洋人吸别人的血而不吸我的血?为什么洋人的语言和我们是一样的?难道吸血鬼不怕太阳吗?

洋人的药治好了丈夫的病,丈夫得知真相后仍然觉得妻子这样做是危险的,不应该去主动接近洋人。固步自封,对新鲜事物思考与探索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03如何思考

独立思考需要我们对一个新的概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直到我们完全弄明白为止。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觉醒,而觉醒意味着与沉睡彻底决裂”。

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觉醒,思考就是不断与我们已有概念发生冲击,在不断提出质疑的过程中让我们得到强有力的蜕变。

一、学会提问自己:

二、在质疑中自己寻找经验

三、在经验中不断质疑,这就是整个思考的过程。

学会思考不会让我们一下子变得多么与众不同,但至少会让我们和之前的自己有一点点不同。

阿伦特在《思考与道德关切》一文中所总结的,学会思考不可避免地会对所有已树立的尺度、价值和善恶准则,有种破坏性的效果。而那些无思之人,陷入思想瘫痪的人,某一天,会成为另一个艾希曼。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向披靡,你需要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