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来美国整整一年了。这是人生中最充实的一年,第一次觉得一年中的大部分光阴没有虚度。


      回看这一年,完成了不少目标。博士的工作卡着一年的最后几天被接收,博后的工作也逐渐有些起色。但最大的成就感却来自一件很小的事情,终于鼓起勇气在USC把统计学重上了一次。

      博士的时候也修过统计学,老师讲的粗浅,我也乐得轻松,随便应付了考试,一点心思都没花。

      后来设计实验和统计数据时吃了大亏,审稿人对我提出的有关统计方法的质疑一概答不上来,只知道以前的文章怎样做便依葫芦画瓢,但是具体实验有哪些不同,是不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相应修改根本没有头绪。经过好几轮投稿的失败,我终于意识到自己还是要面对这块心病,不管是生物实验,还是将来想涉足的信息学,数学和统计都是迈不过去的坎。

      数学是我所有学科里的短板,高中时物理化学都好,但数学始终在110分左右徘徊,高考更是考出99分的惨烈,让我坚定了对数学的恐惧。后来为了逃避,跟数学有关的专业都没敢选,心里却对数学好的人特别羡慕,也特别自卑。男朋友一定要数学好,想来也是一种心理补偿。

      可是研究一路做下来,却发现要做好做深入,数学始终绕不过去。尽管看见数字就头疼,可是逃避终究不是办法。来USC以后,听师妹们说有统计学的课,便厚着脸皮每周跟他们讨要课件去蹭课。假装自己是学生混进课堂里。

      开始只是提心吊胆去试试,可是上着上着收获竟然特别大。师妹热心,总是细心的给我打好课件。教授的课也讲的非常精彩,每堂课都深入浅出,从基本概念到实际数据,每次课专注解决一个问题。上了两堂课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抗拒心理竟然消失了。慢慢的,教授开始讲一些复杂的概念,有时会涉及到与我文章直接相关的问题,尽管每次涉及的不多,可是一路系统的听下来,问题竟然迎刃而解。

      因为语言和底子不好,也有仍然听不明白的时候,我鼓起勇气趁着下课间隙去问她,她好像跟我很熟络一般,搂着我亲切的回答。之前因为蹭课,心里总害怕被发现。那次问答之后,我发现自己竟然有点喜欢统计学。原来直面恐惧迎难而上是这样的感受,尽管我真的没有数学天赋,但至少以后不会再害怕了。因为这样一次尝试让我明白,任何不擅长的问题都可以用最笨的办法,花时间精力去啃。一遍看不懂看十遍,十遍看不懂问老师。只要肯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自己的恐惧,面对自己的恐惧,勇敢的迈出那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我来美国这一年,面对的困难很多很多。当初光是想到要来美国就非常害怕,从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到远离家人朋友的孤独,到语言饮食的适应,都让我心生恐惧。可是导师和父母都鼓励我,说趁着年轻要出去看世界。我至今记得我跟导师说想留在香港,导师说你能留下来对我当然是有好处的,你毕业了能帮我做很多事,可是我不能耽误你。你要去更好的地方,学更多东西,这是为你好。开拓眼界积累能力,将来才可以有选择的余地。那番话让我非常震撼,因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止步不前。这是智者们为我挑选的道路,在自己没有能力去看清命运时,从善如流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来美国这一年还是吃了不少苦。凡事只有自己便必须靠着一口气硬顶。光是车这一样就让人头大。美国是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我来了一个月便决定要考驾照。国内只上过两次路的我,深知自己开的不好所以花钱重上驾校,很多老司机没能一次拿下的路考我竟然顺利通过了。没有熟人推荐就自己去买车,二手车不会看就买新车。拿到车以后一个人把车开回家,又学着上高速,去加油站自助加油,修轮胎保养。再到车以外的方方面面,找房子,去超市抗东西,跑签证,还有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每一样说起来都不简单,但我都在努力克服。其实以前真没想过自己可以活得这么坚强,谁还不是小公主呢,也希望爸妈宠着,男友惯着。然而我在美国,除了一腔孤勇什么都没有,生活却是怎样都要过下去。

      锋哥来看我时觉得我真的长大了,加州的阳光没有晒黑我,却让我更有活力。刚开始我开车他还抓着扶手不放,我说你别啊,这也太打击我了,他笑笑不愿意松手。过了两天他都开始在旁边睡大觉了,我想这是对我车技最大的认可吧。所以我还真的挺自豪自己勇敢的走出了这一步。尽管国内有人照顾,生活各方面都很舒服,但我一定没有今天这么坚强独立。生活上的问题,擦干眼泪都是自己解决,心理上的成长更是一笔财富,让我在今后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从容面对,用这一年的经历鼓励自己积极解决。


      我前几天看文章,作者说女儿的富养并不是锦衣华服,不是带她去看世界,而是让她有勇于选择和探索的勇气。这是一种底气,只有你知道一直有人在背后撑你,才能无所畏惧。这种自信是精神的富养,在这个束手束脚的时代里弥足珍贵。

      我深以为然。因为我回看自己走来的这条路,父母的支持太重要了。父亲很少对我提要求,但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总是给予我最大的理解,说女儿不害怕,你怎样爸都觉得好。而母亲,更是我精神上的导师,任何的困难在她那里都有办法化解,但凡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这样的支持,让我一次次从固有的思维模式里跳出来,无惧旁人的眼光去做选择。也让我面对恐惧时,平添一丝勇气,凭着直觉走出舒适区的光明,走向未知的黑暗。

      当然以前的我,更多时候是在爸妈和导师的督促下走出这种舒适,毕竟我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但是来美国这一年,我觉得自我意识正在逐渐苏醒。这种苏醒不是因为别人的期待和要求,而是因为自己的渴望,去推动自己前进。我开始去挑战一些以前不敢尝试的事情,比如说认真的学一次统计学。这种对于自我的超越,以及达成后的自我肯定,让生活逐渐积蓄能量,去完成下一次的挑战。

      这种习惯也渗透进了我的科研。以前都是导师说什么我做什么,以至于投稿时审稿人的很多问题我答不上来,因为我自己对于课题并没有原创想法。现在做课题,我会不停的问自己,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你要怎么样回答它,哪些实验可以回答它。这个思考是很痛苦的,而天然的惰性又会让人回避痛苦。但是当我习惯挑战自己,给生活加一点痛之后,这种思考反而变得有趣起来。以至于科研从最开始动手做实验,解决技术问题的快乐,逐渐升级为阅读思考,解决逻辑问题的快乐。而这样的升级,为我在科研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那里智者的光芒以另一种形式闪耀着,让人心生敬畏。


      妈妈一直觉得我是个很幸运的人。但我并不同意的。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天生幸运。所有的幸运都要靠自己争取。那些走出舒适区的恐惧和代价,是深入骨髓的印记,让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最后是一段我很喜欢的话,来自演员黄渤,但我觉得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大师们的成就无人可及。我们只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后辈,心生敬畏,苟且前行。我们对大师望尘莫及,从未有超越之心,但大师的光芒也无法阻止任何一个人的闪耀。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做一颗默默发光的尘埃。

                          以上。

                                        2018. 6 . 14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