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是怎样练成的?

     

图片发自App

记者节到了,苦辣交织,毁誉参半,职业的倦怠甚过冲动,突然怀念1990年代的南周黄金时期,想起那些曾无比鼓舞自己的“新闻民工”,那一批人的名字将会永远点缀在中国的新闻星空里,一度成就中国纸媒精神指针,神话般的报业孤本,迟宇宙,江艺平,郭国松,方三文,孙保罗,余刘文,方迎总,李玉霄等,多年以后,我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名字依然耳熟能详,这些人大多与我年龄相当,出生在70年代,出身小城镇,有农村生活经历,接收过系统新闻专业学习,理想主义,英雄情怀,悲天悯人,能吃苦,不畏难,有担当,文字风格独特,情感充沛,据说他们无论男女入行第一关就是喝三大碗白酒,江湖范,侠客风,令人心驰神往,他们质疑,求证,调查,思考,揭露,建设,可以钻到太平间数尸体,也可以回到故乡陪着爹娘掉眼泪,冷静,浪漫,多情,自由,负责,被誉“雅典的公民”,从来没有一家报媒的从业者这么集中深刻地影响一个行业,甚至形成某种价值观。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这些年轻的老新闻人大多已经离开南周,跻身各行各业,怀念并祝福他们。

如同“马年说马”“牛年说牛”一样,到了记者节总得说点关于记者的话题。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个记者节,作为与护士节和教师节一起并列我国三大行业节日的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关注记者节的也大多为新闻从业者,那么,一个好记者是怎样炼成的?

    坦率地说,随着记者职业神秘感的淡化,其令人尊重的程度也在慢慢弱化,和众多的社会角色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记者正在回归为一种普通的职业,昔日“无冕之王”的光环正在消退。上周的业务学习上,报社的领导强调了关于一个新闻工作和必须具备的几条基本素质:坚定的信念,高瞻远瞩的眼光,情况熟知,背景了然,热爱与激情,准确的角色定位,健康的心理,足够的知识储备等等,除了职业的规范和养成,这也是做人的要求。“做一个好记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好人”。同时,我也觉得,做一个好记者还必须要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职业的冲动,只有我们把记者当成一种神圣的事业去干,而不仅仅是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要求才会更高,我们的目标才会更宏大。当然,做一个好记者,还要学会克服职业带给自己的一些不良倾向,比如:有的记者一外出采访,就得上手质增“伸”病,爱“贪小便宜”,特别是到那些看上去有油水可捞的基层单位采访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记者一辈子只写表扬稿,一辈子报喜不报忧,一辈子只写所谓的“正面报道”。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不敢、不愿揭露报道。有的记者,年纪轻轻,到了“基层”,对采访环境和生活环境挑肥拣瘦。媒体通常是个奇妙的放大镜,有时会把一个人的形象无形中放大几十倍、几百倍。有的记者的名字和形象也是这样,被他们所在的媒体放大了。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对自身都能保持清醒、冷静、客观的认识。但也有一些记者因此而自大起来,自大到不可理喻的境地。有的记者平时高谈阔论,无所不通,但在实际采访中却往往脱离实际,即使是生活常识,也常犯指鹿为马的错误,给人感觉:一是无知,二是不切实际。凡此种种,影响了记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必将阻碍一个好记者的成长。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我们无意拔高自己,太多的褒奖无益记者职业的发展,更多的反思或许才能让我们更清醒。此刻,除了对记者表示问候祝福外,还要提示记者同仁更好的坚持职业操守,做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和尊重的好记者,更要提醒大家在事业的奋斗中多多保重身体,注意安全,祝大家都有一个好身体和幸福的家。也请社会尊重关爱记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记者是怎样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