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都在努力地学习撕标签

这些年,我都在努力地学习撕标签_第1张图片

-1-

前两天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HRM小姐姐的一段谈话,她在得知我的大学专业是心理学后,并不像一部分人那样,会询问我能否看出她此时此刻的想法,我那一刻对她感觉很好,但是下一刻,这感觉就没了,因为她满脸自豪地告诉我说,她也喜欢阅读关于心理学的各种书籍,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应用,还头头是道地跟我探讨了一番。

我回以好奇和微笑,随意搭了一两句腔,她开始有点眉飞色舞,紧接着告诉我,她经常会观察周围的人,熟悉的和陌生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根据言行给他们“下定义贴标签”,然后会以征询或别的间接方式去得知自己的判断准确与否,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的判断十分准确,便开始以此为乐。

相谈至此,她兴之所至,跃跃欲试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以我为例,根据刚才她与我仅仅十五分钟的面试和交谈,对我说出了了她的看法,并诚挚地询问我是否如此。

我其实是挺欣赏这小姐姐的求知好学精神的,所以,当然的,最后我礼貌地回以她微笑和点头,并在她沾沾自喜的笑意中结束了这一次的面试。

讲到这里,我暂且留一点悬念,先不说她对我的看法,我想先来说说“给人下定义贴标签”这件事本身。


-2-

我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发现“下定义贴标签”的准确定义,但我记得以前在学习认知心理学时,“下定义贴标签”被老师释义为一种以特质进行归类的模式识别行为,是个体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和途经,优缺点都十分突出,优点是清晰、便捷,缺点是片面、单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和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贴标签”成了大家眼中简单便捷的处理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地发现一个人的显著特质,贴上一个标签,就相当于并他进行了分类,我们大脑中便能形成对此人的印象。

但是,这仅在面对一些人生过客和泛泛之交的时候适用,因为标签具有片面性,因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性质的工作是很需要这种准确地下定义贴标签的能力的,尤其是一些经常与人接触的工作,就好比我遇到的HRM小姐姐,作为企业的招聘者,如果能在短时间内给别人准确地贴上标签,能很好的提升他们工作效率,这种时候,这其实是一种便捷的方法。

这个时候,结果导向能凸显它的优点。但是,在生活社交中,它的缺点也十分突出。

在人与人更深层次的交往中,“贴标签”很多时候反而会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比如我们常说的人际认知理论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免疫效应和先礼效应,又比如现在很普遍存在的道德绑架等等。

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分析“贴标签”心理的,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贴切的,文章从心理需求方面,以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分析“人们喜欢给人贴标签”的行为,理性出发是出于对认知信息的总结归纳,感性出发则是出于自我认同感和比较心理的需求。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我们给人贴的标签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一般来讲,不同人对于同一个人所形成的印象是趋于一致的。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用标签来进行判断,而是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标签。


-3-

这已经不是一个新论话题了,很多人认为“给别人下定义贴标签”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在现在的社交中不太被认可的行为,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友善的,尤其是当面给人贴,这可以说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

看到很多相关的文章(非学术性文章)都在批判这种行为,有直接讽刺的,如“请不要随便 给人贴标签”,也有含沙射影表达厌恶之感的,如“你又不是我,凭什么评价我”,更有一些金句被挑出来鉴赏,这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讨人厌的行为。

但我不对此评判对错,单从思维模式方面去看,这其实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有些人迫不得已,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有些职业需要这种能力,我发现很多心理学者、心理学工作者、哲学学者等等这一类的人都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养成了“贴标签”的习惯。

不说别人,回到我自己身上说,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曾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当时,我们称之为学以致用,也因此我才能理解HRM小姐姐的那种得意。但是我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也因此而感觉到这种习惯的不良反应,于是,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如何给人撕标签

给人撕标签,我无法对此释义,这个行为的本质并非与“贴标签”对抗,而是让自己换一种思维模式去进行人际交往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仍旧需要给人贴标签,但与此同时,要在短时间内给人撕去这一个标签,时间因人而异,也因交往的性质而有长短之分。

比如说,我今天去参加一个义工活动,与我搭档的另一位义工是位新朋友,他极好的口才得到了我们的认可,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但是,我并不会立刻认为他是健谈的,初次见面后,我对他的印象是这个人的名字。

这或许很难理解,再举个例子,一开始我是在一位老朋友身上进行尝试的,十年的相识让我能立刻说出对她的印象,开朗、固执、多愁善感、缺乏耐心等等,认识的第十一年,也就是我尝试撕去我给她的标签的第一年,我开始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她行为背后的原因有深刻感受,撕去了她开朗的标签,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他的多愁善感,撕去了固执的标签,就能稍微明白她又是焦躁的心情,以此类推。

但是,其实我并不推荐,因为“给人撕标签”需要具备很好的换位思考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很长的实践时间去证明它的可行性,锻炼思维模式的多面性等等,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其实只要能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标签,多交流少评价,注重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在动态和发展中全面观察和认识,找到与不同人的不同相处方式,就可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年,我都在努力地学习撕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