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二)

     《悲惨世界》里有个人物,名字叫沙威。他是一名警察,一级侦查员。雨果在描绘完沙威身上的所有特质后,总结性地称沙威为恶魔。显然,雨果在小说中赋予了每一个人物一定的感情色彩,他是不喜欢沙威这个人物的,所以称他为恶魔。那么,雨果是怎么描述沙威这个恶魔的?让我逐一做以剖析。

       雨果在小说中这样写到:

       “他对一度触犯法律的人,一概加以鄙视,忌恨和厌恶。”——嫉恶如仇

       “他相信自己的作用,他热爱自己的职务。”——爱岗敬业

       “他做暗探,如同别人做神甫一样,落在他手里必无幸免。”——忠于职守

       “他坚决严肃,铁面无私,他能屈能伸,犹如盲目的信徒。”——信仰坚定

       “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他这样做了,还会自鸣得意,如同行了善事一般。”——铁面无私

       “他理解警察,他是一个无私的侦察者,一个凶顽的城市人,一个铁石心肠的警探。”——刚正不阿

       “同时,他一生刻苦,独居,克己,制欲,从来不曾娱乐。”——克己奉公

       雨果是带着一种蔑视的口吻来描写沙威的,他称他为恶魔。但是,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沙威身上的这些品质,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所应当具备的高尚品质,沙威的身上全都具备。

       雨果说,“一副人脸加在那狼生的狗头上,那便是沙威。”那就是说,沙威具有狼一样的英勇顽强不近人情的性格和狗一般忠诚的品质。

       一个作家写作时所站的角度很重要。雨果写《悲惨世界》的视角是十九世纪初法国社会劳苦大众的视角。因此他的内心对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心中的善良和正直进行了深度挖掘,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怀。对在贫苦中挣扎的心怀恶念、唯利是图的恶人进行了揭露。雨果的字里行间无不揭示出,这种苦难的根源有战争的原因,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像沙威这样的执法者的原因。因此,雨果对警察沙威的评价是贬多于褒,轻蔑多于敬重。雨果称沙威为恶魔,认为沙威的内心没有情感,只有法律;没有怜悯之心,只有对犯罪的痛恨。沙威一直在维护法律的尊严,在他出于报恩放走了冉阿让之后,他内心觉得他亵渎了法律,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深深的不能原谅自己而投河自尽。沙威对法律的忠诚捍卫已经达到了信徒信仰宗教的程度。

       他对法律的虔诚有错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社会,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那个时代的法国就已经产生像沙威这样的执法者,应该说是当时法国社会的执法者的一个整体的缩影。正因为有了像沙威这样的执法队伍,法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才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小说中,沙威始终盯住冉阿让不放,主要原因是沙威的眼里不揉沙子,由于他对法律的忠诚,他才会对冉阿让不放过。在沙威的眼里,有罪的人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尽管冉阿让内心已弃恶从善,并对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免除法律的制裁。沙威不仅对别人严格,对自己也更加严厉。在他得知他所检举揭发的马德兰市长并不是冉阿让时,他主动要求马德兰市长罢免他的警察职务,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对他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沙威的为人表里如一,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当然他也不是完人,他也有缺点,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他的严格,他显得不近人情,缺乏同情心。按雨果的说法他是丧失人性的恶魔。如果从执法者的角度去评价沙威,执法是不能掺杂个人感情的,否则,便会亵渎法律,使这个社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纵观当今的中国社会,在“依法治国”法治进程中,首先需要的是一批像沙威一样,嫉恶如仇、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执法者,对法律无比敬畏与虔诚,对犯罪无比的鄙视与痛恨,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忠实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从一个执法者的角度来评价沙威,沙威对于职业的忠诚,对法律的虔诚与敬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执法者去学习和效仿的。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能否守住法律的底线,无疑是需要像沙威一样的尽职尽责无私无畏的执法者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惨世界》读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