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精华
董小英教授的演讲首先从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全球视角对知识管理进行解读,她结合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景,分享了一个聚焦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双轮驱动模型。其次结合团队所开展中国知识管理和创新的调研,分析了中国知识管理现状以及当前差距。再次提出关于企业知识资本与知识能力的测评要素。最后分享了企业知识管理对创新和绩效的影响程度,并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提出六点对策建议。
发言记录
董小英:音乐非常优美,刚才主持人和王猛先生让我们先沉静,聆听一下。下午可能大家已经比较辛苦了,但是我们还是继续享受知识管理的精神盛宴。
2013年在北京大学,当时是MAKE奖和蓝凌公司做了知识管理高峰论坛,我们曾经发布了一个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推动创新的报告,今年我们又联合人民大学左教授和余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馨副教授和学生施明,以及和北大的团队一起,对知识管理推动创新这个主题发展情况做了一个研究,在这也分享给在座的各位。通过这样一个行为,对我们所有从事知识管理和创新的企业,也表达我们的敬意。
我会讲四个问题,第一谈一下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全球视角。第二我们对中国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回顾。另外我们对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能力,以及知识管理对创新和企业绩效到底有哪些相关影响,进行一下探讨。
今天探讨知识管理是更有现实意义的,从全球视野和中国当前的情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都趋向德国推进工业4.0,美国在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和智能制造,制造业同时在回归。实际上全球已经开始在重新布局资源,从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景来说,最近中央领导提出的互联网+,“一带一路”,2020智能制造,以及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下行。这一切都由于我们原有的资源,就是对自然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依赖过剩,必须要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提出了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型。这个双轮驱动模型意味着企业要加速对知识的获取,特别是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如何扫描获取分享创造新的知识,同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能够增加它的使用的价值。同时,让知识在整个企业内部批判流动和分享,快速的应用,这是我们提出的双轮驱动的模型。左边这个轮子是构建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右边这个是驱动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左边的轮子是应对激进式创新的挑战,右边是渐进式的创新的挑战。我们看到学习体系,价值评估体系是连接这两个轮子的重要的因素。这是北京理工大学王馨副教授和学生施明,一起对全球800多篇知识管理,我们看到知识管理引发的就是对知识创新的探讨,知识管理和知识的研发,网络的建设,知识的吸收,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知识的转移和知识,以及通过若关联在企业里加速和分享知识的分享,促进知识的流动,到价值的创造,实现价值的溢出,这是创造附加值的关键。可以看到,包括到国际化,在组织认知层面,以及到整个的知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的打造,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是全球在知识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动态发展的能力。
从1980到2014年,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增加速度最快的是关于知识转移,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兼并重组,企业转型,规模扩张这个领域里,包括企业的国际化中,知识转移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要素,同时在第二位的知识创新,知识它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能够产生我们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知识。所以说,在这方面我想全球和中国是一个相同的情况。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当中,怎么去快速吸收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以及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成为了研究最大的热点。这些热点,这些要素都聚焦在我刚才讲到激进式创新的路上,企业不断面临新市场、新技术、新的产业形态的挑战,所以在这些方面,是企业当今新能力构建的一个关键性的领域。所以在学术研究当中,也可以呈现出来。
我们把这些数据进行一个分析研究发现,全世界知识的重点,从研究发现,知识研究的重点是和国家的竞争力高度相关的,比如美国和加拿大,它研究最多的主题是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知识的吸收以及知识怎么能够给企业创造绩效。在德国,大家知道工业4.0,德国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我们可以看到怎么构建知识,这些领域应该是德国智能制造工业4.0非常重要的基础。比如在意大利,意大利在本体的研究,内容的研究,包括一些创意,决策支持,也是它的一个重点的特征。目前在目前,怎么通过知识形成领导力,比如在知识管理领域里,最具全球影响的学者,野中郁次郎很多都是关于知识创新,日本的机器人是很发达的。在全球的研究格局当中,德国、英国、中国和欧洲趋于一致的位置,强调市场的管理能力和团队的结合和组织的结合,以及怎么样培养我们的动态能力。但是在未来,中国的实践和研究,可能像德国一样,形成我们独特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会使我们在全球知识管理的战略地图上,占据一个领先的地位和主导的地位。同时知识管理和创新哪些因素会影响它,通过这个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信息化管理,增强组织的协同、集成,形成组织的探索和利用的能力,仍然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促进知识管理和创新,企业的文化以及知识怎么向产业和网络渗透。当组织的知识稀缺的时候,这个价值你就有定价权或者议价权这都反映出知识管理的价值所在。如果从产业的角度,国家竞争的角度,我们在座的各位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这是一个全球视角。
第二,我们想看一下我们中国知识管理,我们的企业知识管理目前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这是我们对559家企业做了一个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就国有企业占54%,民营家股份制占39%,还有一些合资独资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74%和26%。在产业分布上,第二产业占41%,第三产业占44%,其他产业占15%。另外我们的调查样本,有董事长、高管、中层、基层,这是我们样本的分布。
在今年的研究当中,我们有15个发现,这15个发现对于我们企业将来对知识管理怎么助力创新,可能是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和推动的地方。我们第一个发现,就是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从调研来看,主要靠人际网络。有一些资料,一些文献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和专业刊物上。我们的人际网络包括客户包括竞争对手和供应商,中国人喜欢交流,所以大量的知识是在人际网络之间,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沟通。但是实际上这种获取知识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但是薄弱环节来看,第一个,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知识交流共享比较少,这是有待于加强的地方。第二个,企业比较少的从获取一些高质量的商业报告,大多数人也就是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愿意去搜索这种专业付费的数据库比较少。所以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信息服务业当中,那种真正增值的,经过核实的这种信息,这种知识,企业的购买意愿不高。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知识管理实践上,仍然发现了多数企业还是处于准备期,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在我们的样本调查当中是有实践的。这和国际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中国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创建知识地图和测量知识资本方面,超过了KPMG对欧美企业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企业做的不足就是对标,一个是分享最佳实践,制定企业的战略和制定规范,实施知识管理的系统,特别是在任命CKO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是第二个发现,第三个发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有什么差距?国有企业在制定战略实施系统,制定制度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制度化建设和自上而下的推进方面做的不错。但是我们发现,民营企业所采用的知识管理工具,与业务的结合更加紧密,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这里边包括分享最佳实践,开发实践社区,创建知识地图,测量知识资本和CKO,这些活动是知识管理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也可能是给企业带来价值的部分。从庆海他们编的这本书和很多企业的实践,大家在这方面都能反应这一点。第四个方面,在大中小型企业,我们可以看到也有不少差距。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会发现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各方面的均值都领先于大企业。小企业知识对它来说是很稀缺的,可能恰恰是由于这种稀缺,所以它更加珍贵。前面我也讲到,因为知识它分享,它不会损耗,对大企业来说,它分享知识的成本收益是最高的,但是大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小企业,中小企业跑在前面。中小企业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包括培训、分享最佳实践、建立激励机制、对标和现状审计,这是我们讲的另外一个发现。
另外在知识管理的技术应用,大家知道中国在移动技术方面,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移动技术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做知识管理的活动。从我们这次调查发现,从这500多个样本来说,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方法,比如像内网、视频、会议、文件内容管理、工作流系统、群组协同系统,但是对于这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这种知识管理的实践,比如像协同式百科,群组决策支持,案例推理,社会化客户管理系统,虚拟化与虚拟社区我们做的比较少。在这里面说明知识管理需要向深度发展,可能我们用的都是相对比较容易去实现的技术,但是如果能够把整个组织的隐性知识真正能够呈现出来,把企业的数据真正变成一种知识,就通过大数据,其实大数据不是目标,大数据分析的目标是知识发现,这样才能真正增加组织的智能,真正获得差异性的,对市场、对技术、对消费者的认知,才能真正获得可以区别于同行竞争对手的竞争资源,这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们在知识管理技术和系统的应用方面看,我们可以看到,强项,比如日常的知识管理和文档,弱项一个是协同,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我根据这个发现我画了一个模型,从知识管理的难度和价值来说,可能很多企业做的是难度比较低,价值比较小的知识管理活动。但是对于那种难度比较高,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做的不够。在这点非常需要向华为需要,华为的谭新德,他们叫知识收割,他们有很多的方法论,能够把知识管理和业务,以及业务的改进提升人的能力,把经验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能力这方面,我觉得华为非常值得学习。
那么知识管理到底对企业有哪些贡献,这是很多老总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知识管理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从我们研究发现,很多企业认为,一个是员工发展,所以知识管理设在人力资源部,第二能够促进我的产品创新,能够提升我的竞争优势。但是,知识管理在下面这三个方面没有显著的成效,并购、投资和收入的增长。而恰恰这三个方面是老板最关心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来看,知识管理推动创新,在绩效结果来看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一些战略价值,或者叫战略绩效。但这种战略绩效是隐性的,长期的,很难评估的。但是对于企业财务价值的贡献有限,我们讲知识并购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个是知识的转移,第二个是知识的集成,第三个是知识的协同创造。就是说在并购当中,这种知识的流动可能就没有发生,也许只有资金的流动,而没有知识的流动。在投资方面,实际上投资从它的选项到后期的整个的运作都是高智力性活动,而且怎么让我们的投资产生杠杆效应,这需要打造知识型的团队和制造型的团队,像复盘,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方法,我们有没有把它和业务团队的业务,和投资团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避免企业重复犯错,让企业的最佳实践快速分享。另外,我们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把我们的知识嵌入到我们的产品、流动和服务体系当中,让知识去替代自然资源产生的议价,从而企业在不耗费很多资源的情况下,来增长我们的收入。但是这块我觉得做的还是不够,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们接着探索,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能力,在2015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对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有三个指标体系来描述。第一,是知识的广度,第二是知识与外部的联系,第三是知识的深度。那么知识与外部的联系,就是你企业的知识流,有没有可能打破企业的边界,你能不能和领先企业,和竞争对手,和大学,和其他所有社会可借用的资源,建立某种关联,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创新的空间在什么地方。知识的广度,比如你的团队,你团队背景的多样性,你在了解市场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的广度。从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企业非常关注知识的深度,就是在既有的行业里头,能够积累已有的知识。如果这个行业是比较稳定性的,我们想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这个行业是高度变化的,你对已有知识的这种深度的关注,会提高你的转型成本。就是你过于执着,有的时候会影响你抓到新的机会。但是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广度和知识联系,对于探索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就像我们讲互联网+是互联网企业+传统行业,但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这个时候就靠的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联系。第二个,我们发现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对客户的信息掌握还是不错,但是团队背景的多元化和市场细分的多元化,我们的宽度不够。第三我们会发现,企业的知识连接主要是它的上下游和供应商,就和它有直接关联这种相关利益者,但是对产学研,和大学研究的关联度明显偏低,大学的资源没有被用上。第四个方面,就是多数企业对于自己的行业,自己所属的专业非常熟悉,但是对行业的全貌了解不多。也就是说,它知己很行,但是知彼就不是很行。所以制定战略定位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
另外,在企业类型和规模上,在这两个方面我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第一,大企业的知识资本明显优于中小型企业,因为大企业它掌握大量的资本、资金,可以投资于知识资本的积累。但是知识的结构不均衡,就是说大型企业也是更关注于特定行业,但是广度和联系不足。国有企业的知识资本的积累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管理基础、人员素质还是有相当的基础,而且它有很多的资源。尤其在知识的联系上优势明显,所以说国有企业比较关注社会上的,企业外的资源,特别是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的资源。但是,相比知识深度,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知识广度和联系度上都有不足,都有改善的空间。同时我们要测量企业的知识能力,你有了资本,你要把它转化成能力。第一你做知识投资,你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和人才。第二,对于环境的快速变化,你有没有感知力,你是不是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锐,你的速度和能力怎么样。第三,当环境发生转变的时候,你感知到的这种变化,新技术到来,竞争对手采取了新的举措,你们能不能把获得的这些信息转化为企业的能力。所以知识管理能力主要侧重在这三个方面。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最强的是感知。我也研究过不少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有非常好的知识资本,也有非常好的知识沉淀,但是它们在中国本土上遇到的主要困难,因为中国市场我们叫高漩涡式市场,就是变化的速度非常快,高不确定性市场,但是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往往侧重于企业内部知识的管理,而对外部知识的获取比较薄弱。就是我们双元驱动,右边的轮子比较强,但是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它的感知的能力非常强。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是在资源上有匮乏,所以在从事激进式创新,或者是探索性创新方面还是捉襟见肘,这个时候就要借助资本的力量。第三,就是中国企业知识转化的能力仍然有待于提升,特别是我们讲知识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能不能把力的能力提升。就像华为任正非谈到我们要不断用新的优势打破已有的优势,这是一个转化的能力。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民营企业的知识能力全面优于国有企业,所以民营企业是非常有活力的,而且民营企业在资本能力,资源方面和转化能力方面比较强,不差钱。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知识能力比较接近,中国企业感知能力普遍比较强,但是这种感知能不能转化就决定了你这个企业是否在时间窗口上构建一种领先成本,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这种竞争优势。
最后,我们再分享一下知识管理对创新和绩效有哪些影响。
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分成两种类型。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把它叫做探索式创新和拓展式创新。可能在大家的工作当中,有些叫颠覆式创新,或者叫激进式创新,和这种渐进式创新。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企业主要侧重于拓展式创新,没有达到双原的驱动和能力,双原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构建新的能力,有可能在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上,和我们以往的路线发生偏离,所以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如果你不做这种工作,你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丧失机会。所以这个双原能力是非常重要。从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来看,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全面优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上优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在产品的改进,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升级产品。所以中小型企业怎么能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这也是有待于关注的空间。
我的博士生叶梦林用结构方程的方式,对知识的三个能力,对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拓展式创新,以及企业绩效做了一个结构方程的统计分析。我们的研究发现,知识的广度对于探索性研究和拓展性研究都有积极的正向的影响。知识的联系,你和外部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你是不是有激进式创新的空间,就是你有没有可能发现新的领域。知识的深度也决定了我们对新技术的创新,能不能把我们的技术能够直接嵌入到里头。当然了知识的广度对拓展性创新也是有正向的影响,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们在研究知识的能力,前面我们讲的是知识的资本对创新和绩效的影响。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试图发现知识的能力对创新和绩效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感知外部知识的能力,对探索式创新和拓展式创新都有正向的影响,这两项创新对企业绩效都是有影响的。而知识的转化能力,就是我们讲到,新能力构建这种能力,对我们从事探索式创新是有积极和正向的影响。所以对于那些知识转化不足的企业,我们应该在知识转化能力方面,快速地构建一个从感知到转化的桥梁。在座的各位像庆海,像徐霞他们的公司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在这方面找到一些快车道。
最后,基于上面所有的数据分析和发现,我提出六点对策建议。
1,通过像今天我们有这么大的会议,我们应该打造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应该进一步增强政府、企业、大学和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共创。所以王猛会长和庆海你们的担子很重,这方面有很大得空间可以做。
2,在座的各位企业,你们在做知识管理系统导入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价值创造,这种价值创造应该上知识管理贴身创新,贴身业务,贴身企业的战略。能够让知识管理为企业创造战略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绩效价值,这个绩效价值是可以测量的。
3,应该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在整个能力建设当中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把我们外部感知到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决策,转化为企业的行动,转化为企业的能力,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绩效,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怎么构建一个知识增值体系,让知识能够快速流动。
4,根据我们的调查,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知识的联系和广度。广度就是在你内部知识的组合上,对市场理解的组合上要拓展,联系就是在外部资源的整合上要进行拓展。
5,就是在座的各位都是知识管理官,或者叫知识管理从业人员,要改变观念,为高质量增值的知识付费。就是在我从业30多年,从1991年,最早开始在北大教授知识管理,我们宣传的重要的理念,就是经过加工整理的增值的知识是有价的,你有价的知识可以快速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作出决策。当你能够为有价值的知识付费的时候,你可以把你的关注的重点,不是用在互联网上浏览搜集知识和获取知识,而真正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为企业增加价值,而不只是我购买一个商业报告省多少钱支付价值,这个观念要改变。
最后,我们希望建议大家能够在采纳知识管理的技术方面,要拓展思路,利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尤其是在协同工作、虚拟社区、实践社区方面,能够构建一个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知识管理系统,而不只是很浅表的,有也行,没有也行,而且是不用的知识管理,这个需要我们在知识管理方面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更多有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要把知识管理的人员创新精神引入到我们自身的体系当中。
好,我的报告就到这,特别感谢我们的合作者,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也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有些参与了我们的调研,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支持我们,如果对这个报告感兴趣也请和我们联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