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边城》有感

7月10日晚,我同步完成了《边城》和《小学生沈从文读本》的阅读,而《边城》是第二遍阅读,比起第一次的关注情节尚有些吃力,第二遍的阅读就如海绵浸水,终于能浸润到一点作品的内部,哪怕只是个人角度的渗透。

之前对沈先生的印象,因他儒雅的名字和娴雅的妻子而被我定位为文雅书生,但在看完《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后方知此人少时逃学旷课,身入行伍,才晓得《边城》里为何会有船夫、妓女一类人的生活描摹。但细腻的文笔却倒符合“从文”这个安静的名字。

浅淡如兰的描写与苗家人粗线条的生活方式胶合在一起,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底色和表达。都说他的语言功力颇深,有了其弟子汪曾祺为老师的处处站台,和李健吾、钱理群等大家的力鼎,尽管现在暂且读不出其中门道,却也先信了。

既然还没有能力评头论足,那就只谈谈完全主观的感受,可能与主旨关系不大,也与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但延伸出的读者个人思考越多,是不是也正印证了书带给人的价值越大呢?我相信,《边城》应该值得这样的光荣。

书中好几处文字都让我想起了那首因歌而被带火了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首《从前慢》来自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大概因兼着画家的身份,所以木心作出的诗画面感特强:冬天的火车站小店里,冒出汩汩白色烟气,带着水的,濡湿了干燥的北方,让时间不禁沉挂下来。因为时间慢,所以一切都慢了,也可能是因为一切慢下来,所以显得时间更慢,慢出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经典。短短的缓缓的简简单单的句子,和整首诗合拍的那么妥帖从容,也携着整诗在慢中提升了审美层次——原来,它是首情诗。

读到这,你可能轻叹着,想放下什么,也想拾起什么,却不知从哪一步开始做起。却皆因有了最后一段,让你终究放下了也拾起了。它告知你如何行为便可“一生只爱一个人”,那就是“锁”,用你的锁不轻不重却笃定的把对方的心锁上,再把钥匙交到对方手心。对爱郑重,却不过重,这大概是最恰适分量的爱。

我以为,《边城》中对于感情的描写恰合了木心诗作的内在气质。

在湘西的这个小镇上,在茶峒的溪流边,时间慢的从容,三个少年间懵懂的爱恋亦缓缓流淌。相识时是淡淡的,年华正好的两个少年惊艳了彼此,却在夜幕初上的吊脚楼边将激情化为了朦胧面纱,互不点破,直至另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三个人的命运。

书中三角恋的情节可称为是现代偶像剧的前辈,女主和男1互爱,男2爱女主,然男1和男2是兄弟,真兄弟、真汉子是“宁要手足而不要衣服” ,所以只能安排一人死去或离开,故事才能升华。

虽情节较我们现代的偶像剧差之不大,但大老死去后,弟弟和爸爸的反应却较电视剧真实的多。一开始十分要好的两家人变得陌生和隔阂开来,比偶像剧中所谓不计前嫌、重订鸳盟的情节要走脑筋的多;老船夫猝然离世后,顺顺一家赶忙前来帮助操办后事,也使得读者在此不禁感慨“比起爱情,人世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去守护。”可以说,在老船夫去世的这一章节,人性光辉继兄弟二人互相之情后作出了男子汉的抉择后达到了又一高峰。

若把爱的边界推广些,你发现书中其他感情的节奏也是缓缓不迫的,大老和大老的兄弟之爱、顺顺对儿子们的父爱、老船夫对女儿和孙女的爱,甚至是妓女对船客的爱,也带着一份同行所没有的执着等候……

这种温和的爱日日夜夜沉淀下来,如蜜蜂酿蜜,最终结晶成了一份人生境界的纯净,集中表现在地方民风的淳朴上。因了对身边人的爱太多太纯,遂溢满到了溪边的过渡人,溢满到了对渔民、船客危难时的援手,溢满到了白塔倒下后路边集钱的竹筒,溢满到了老船夫最后的人生路。文中不时可见的民风质朴到近似桃花源的幻境,比之翠翠与兄弟二人的感情戏份,不输分毫,甚至更有光彩。

大概越是珍稀的,越显珍贵,尤其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里。或许这仅仅是个中国的“乌托邦”,但存一份纯净在心中,在面对诱惑和选择时拿来抵挡,还是有意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前慢:《边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