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缺什么

      去年年底,去参加了李叫兽华中分会的第一次线下沙龙。活动结束后,几个朋友一起探讨,其中一个安利了我〖必要〗这个APP。他说,这个是F2C,而那些factory并不是谁都可以入驻的,全都是一些国际大牌的代工厂。而且有的还能定制,比如他自己买了一根皮带,两百多块钱,如果你想加上自己的名字,也就加几十块钱而已。而这个厂家是COACH和MK的制造商。品牌文化与价值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类。我只是说它的性价比确实不错,适合一部分对性价比比较注重的人群。

      因为它F2C的特性,没有存货/现货决定了收货过程会比平时要长,大概15天左右。所以年后才开始下单,想感受一下他们的产品。第一笔单是一条背带牛仔裤,价格299。之后有人问过我裤子哪里买的,说明品质还是过硬的。之后我也陆续下过订单,买过鞋子、衣服、身体乳,也会关注一下他们的上新。在收到产品的时候,我开始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鞋子盒子质量并不怎么样,比如身体乳就是光秃秃的连个包装盒都没有,开关体验也不好。比如后来在他们的产品页面看到的卸妆液,我第一眼以为是贝德玛的卸妆水。如下图

产品缺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如洗护产品的整体画风是这样的:

产品缺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品牌是王道

       我看到的、与我感受到的给我第一反应就是:缺乏品牌意识。这些厂家虽然给国际大牌贴牌生产,有的却只是国际大牌的质量,并未学到国际大牌的意识。他们经营的只是产品、而不是品牌。这一点决定了,他们是代工厂,而不能成为品牌提供商。他们觉得自己能省下一个包装钱那也不错,盒子丑一点又有什么关系,顾客穿的是鞋子而不是包装。可是却从未考虑过,在顾客打开包裹的那一刻,你的产品即应该开启了它的宣传作用。包装的设计、产品的体验、产品的性能与美感,所有这些都在向顾客大脑发送信息,这些决定了你的产品是否可以进入顾客的心智,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部分。很可惜,我现在下的6单,到现在不能清楚记得一个他们的品牌名称。

       特劳特在他的定位理论当中提出,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在企业的内部,而是在企业的外部。它的呈现形式就是品牌。为什么王老吉可以反败为胜?为什么说哪怕可口可乐在一夜之间被大火烧个精光也可以迅速满血复活?为什么麦当劳的玩具比汉堡更挣钱它不专门卖玩具?这都是品牌的力量。因为这些品牌都已经牢牢占据了顾客的心智。提起凉茶或者提起要降火,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王老吉。提起可乐,消费者即刻想到的就是可口可乐。提到汉堡,消费者立刻想到麦当劳。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存在于顾客的心智货架,当他们对这个品类的产品有所需求时,走进商店不管它在不在店铺的货架上,顾客都会点名购买。而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了品牌,等于是失去了所有竞争力。没有可口可乐的可口可乐公司,又怎么可能继续生存?

       渠道商经常抱怨,上面被厂家逼迫、下面被客户压榨。那些KA卖场要进场费、要堆头费、赞助费;大的零售商要陈列费;淘宝上买流量、开客户直通车等等……这就是因为产品没有占据顾客的心智,他们存在于真实的货架,必须依赖大的排面、堆头来吸引潜在顾客的注意。

       冯卫东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们所投资的甘其食采用了极致的原料,对于整个制作工艺也极其将就,一度销量大增,开了很多分店。但却因为涨价0.5元,新开店铺几乎全部关闭,销量骤减。为什么?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甘其食的包子这么好。所有的好只有企业内部人员知道。德鲁克说过“企业经营的成果在企业外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所以,他们的品牌建设的缺失,造成了他们并没有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同等价格下,我选择甘其食,在它涨价时,果断放弃。回过头来看必要的那些生产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品牌建设、品牌宣传,又如何占据顾客心智,如何占据市场份额?

       


感性素质影响产品形象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扮演了一个奢侈品德输出国。西方列强积累的财富,就为购买中国的奢侈品。而现在的中国成为了奢侈品输入国与生产基地。为什么中国产出的产品不能走向世界舞台。归根到底,是因为感性素质太差。

      什么是感性素质?一首先,它是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其次,这种素质产生了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需要与要求。它的构成要素是敏感的体验能力与对良好感性体验的要求。

       因为感性素质低,产品经理才会开发出没有美感的产品。因为感性素质低,领导才会批准批量生产。因为感兴素质低,企业才会愿意购买没有美感的产品。

为什么宜家的产品能够深得人心?

只有把产品当成艺术、当成作品来做,它才能提升客户体验,真正贴近消费者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