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引六祖事叙)

31.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引六祖事叙)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

31.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引六祖事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虽然认识到,这个见性是无还的,是没有来去的。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他不敢承担,我虽然知道它是不还的,它是不动的,不灭的,那么我怎么能够证明这个就是我的妙明真心呢?怎么证明这个不还的就是呢?“云何得知”,怎么证明,怎么证知?所以承当大事因缘,那是需要善根的,要不然总是有那个疑根在里面。当你有疑的时候,其实就是善根不够,你只要有疑就是善根不够。你得要赶快想办法,积累善根,要增长善根,其实当这个善根够了的时候,自然就不疑了。

在《坛经》第一品“行由品”里面,神秀大师在五祖门下,待了几十年了,他追随五祖三四十年,当五祖传法的时候,其实神秀大师已经很老了,他跟五祖其实相差没多少岁,五祖走的时候是七十四岁,神秀大师那时候也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跟六祖其实是三代人,相当于是爷爷辈,六祖那时候才二十多岁,神秀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不是叫爷爷嘛,他虽然跟随五祖四十多年,他是不敢承当的,他承当不了。五祖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开会,宣布:我年龄大了。那时候他七十多岁,过去活七十多岁年龄已经很大了。我现在需要传法,意思就是“我要找继承人,找衣钵弟子。你们都回去,写首偈颂过来让我看看,看看你们都有智慧吗?如果有智慧的话,好,我就把这个衣钵传给谁,好了,你们现在都回去吧。”

大家都看着神秀大师,因为神秀大师是他们的教授师。什么是“教授师”?就是代和尚讲法的。像五祖讲法,他其实就讲一个大概,具体用功指导,具体详细讲解就是神秀大师,所以叫教授师,这是教授师的作用。因为大家都认可他是教授师,反正我们比他差远了,咱也别写了,写了也白搭。咱们就等着以后跟着神秀大师混了。以前跟着五祖混,以后就跟着神秀大师混。所以都不写,只有他写了。

神秀大师压力巨大,晚上睡不着觉,想啊,如果我不写的话我也对不起五祖,是不是?我跟他这么多年,一句话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也感到很羞愧,枉在山中数年。但是要写吧,可能也不行。三天时间来回思想斗争,后来他没有办法,必须要写,我也别写在纸上了,我写在墙上,五祖门外面有个墙,南廊壁间,我写到墙上,五祖一出门不就看到了吗?我也不署名,如果五祖觉得好,我就出来承认是我写的,如果五祖说不好,当然也就算了,我也不承认是我写的。他就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到了天亮,五祖一出门,看到了,他一看就知道是神秀大师做的,因为五祖他很清楚,下面的人是不会写的,也只有他写。

五祖一看,没有见性,没开智慧,不能传承佛法衣钵,他传不了。但是他又不能当面驳斥他,还是对他做了鼓励:这个偈颂还是不错的,以这个修一定能得到福报的,一定可以得到解脱的。那肯定的,你这么修下去一定可以解脱,只是时间问题,你这辈子修不成下辈子接着修啊,所以也没错的。


到了晚上,五祖就把神秀大师叫到房间来了,跟他说:你这个没开智慧,以这个来了生死来得解脱是不可能的,了不可得。他就鼓励他,你回去再好好斟酌一下,你再写一份上来,看看能开智慧吗?如果你再能开智慧,我就传给你衣钵。他就是鼓励神秀大师,勉励他,因为他毕竟追随他那么多年,就勉励他。神秀大师虽然受了鼓励,他心里是有数的,他心里也是很清楚,我是不能接这个位置的,我接不了,我只是说写出来,只是表达我的见地,我到什么程度了,让五祖给我指导一下,我再继续努力,所以这叫“觅祖则恶。求法则善”。这就是说神秀大师是非常有修养的,很有修持的一个人,如果说为了求祖矣,则恶那就是恶,大恶,是吧?求法得善,我是为了求法就是善,他很清楚的。正因为这一点五祖对他也是很关照的,很慈悲他的。

这就说明他疑根未断,他担不起,也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因缘得这个祖位的。他没开智慧之前就是这样的,他会犹豫不决,反复想啊,一反复想就完了,就白搭了。你看六祖,那时候还不是六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才二十多岁。当时大家都在念诵神秀大师写的几首句子“身是菩提树....勿使惹尘埃”,六祖一听,这个偈子是没开悟的,没开智慧。于是他就到了南廊壁间,到墙壁上写那个偈子的地方,他说我也有一首偈子,因为他不识字,看谁能给我代写出来?好多人都鄙视他,正好有个张别驾,张之用说:你也写啊?你字都不识你都敢写?你看,六祖就有这个气魄。为什么就该他可以传承佛的法门?他有这个气魄,他敢承当。你不要小看我,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智有没意智。上上智也有意想不到的愚蠢,也有很可笑的地方,我是下人但是我有上上智,他这个气魄就出来了。那写吧,来,我说你写。其实他这个偈子就是对着神秀大师的来的,神秀大师他说:身是菩提树。六祖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是时时勤拂拭,就是我们这个烦恼多、妄想多,怎么办?时时,你要不断的擦,天天擦,你才能把妄想给擦干净。你看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擦什么擦,有什么可擦的。这一切妄想了无可得。身心世界都了不可得的,有什么好擦的。这就是他这种见解,这种气魄就不一样,所以说差别就出来了。

六祖这一写,大家一看不得了,大家都清楚,又不是傻瓜,不得了啊。五祖其实心里也有数了。期间的那些故事我们就不讲了,就讲五祖到了晚上,就把六祖叫到房间来,单独跟他讲《金刚经》。为什么跟他讲?其实这首偈子,虽然他悟道了,但是不究竟。只是认识了体,达体但是还没启用。证体还要启用的,他证了体还没启用,所以把他叫过来,继续给他讲。跟他讲了之后,才言下大悟,到了这里证体启用,“何期自性是本来清净”。最后那一个“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叫由体达用。到这个地方他的见地才圆满。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你的善根福德不够就承当不起。像五祖也开示神秀大师了,但是没到那一步就承当不了。六祖到了那一步自然就能承当。这个就是说我们断疑根是需要善根福德的。有了善根福德之后,见地才能够打得开,打得开这个见解,才能够承当起大事因缘。虽然我们的妙明真心都是本有的,但是善根不够,他就会怀疑:是不是啊?是吗?有的人这一疑,疑很多年的。老是怀疑:是不是啊?其实当善根福德够的时候,疑自然就没有了。你想专门去,是不好去的,只要够了自然就有,自然就敢承当。这就是一个修行的历程,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六祖人家福德够善根够,自然就能承当。神秀大师当时不够,他就是怀疑,他就承当不了。神秀大师到了后来,五祖都圆寂后了才开悟的。神秀大师后来也是开悟的,只是那个时候他没开悟承当不了。这就是说善根跟我们的承当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不断的培养善根福德。

阿难在这时,他承当不了,他不敢承当。下面佛就继续给他回答,继续说。到了从这里开始,就进入第六番显见了。六番显见是让我们明白能见这个心“显见不杂”。就是不杂乱、不混乱,或者说显见非物,就是说见不是物,物不是见,它是不能混杂的。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这句是说的阿难现在虽然没有得到“无漏清净”,就是没有证到无漏清净的境界,但是他因为接受了佛的神通、神力,他可以“见于初禅”,能够见到初禅境界。这个初禅是一四天下,初禅能够见到一四天下。二禅、三禅、四禅,每一禅见到的世界范围是不一样的。初禅的天人就初禅以下的世界情况能看得很清楚,二禅就看不到了。二禅也是,就二禅以下的世界的情况他都能看得很清楚。

这里讲的是阿难没有证得无漏清净的境界,借佛的神通给他示现的。“见于初禅。得无障碍”,初禅天以下的世界他都看的很清楚。我们南瞻部洲,不光是南瞻部洲,四大部洲包括铁围山、须弥山、欲界六天、初禅天、初禅天人他都看得很清楚。像我们凡夫,我们人道的只能了知人道的情况,畜生道的情况我们只能了解一部分,还在研究。像动物世界,我们人要专门研究它才行,还不一定研究得对,只能研究一部分。别的我们就很难知道了。像鬼道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了,没法研究,也研究不了。天人我们就更不知道了,地狱呢,也不知道,其实我们人知道的范围很有限的。天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天人是有五神通的,他没有道通,但是有五神通,他就能够了知、能够看到下方世界的这些情况。天人就能知道欲界天以下的情况;初禅就能够知道初禅天以下的情况。“得无障碍”,就是没有障碍。这是阿难“承佛威神”看到的,不是他自己看到的,注意,不是他自己看到的。

【而阿那律。】

“阿那律”是佛的一个弟子。

【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这个阿那律是阿那律陀,他无眼,眼睛坏了,是盲人。他怎么是盲人的?佛说法的时候,他老是昏沉、睡觉,打瞌睡,他这一睡觉佛就批评他:你闻法睡觉,不开智慧。因为睡觉跟智慧是相反的,跟智慧是不相应的。他接受了佛的批评之后就很惭愧,七天七夜没睡觉,这一没睡觉,眼睛失明了。眼睛失明之后,佛就怜悯他,就教给他方法,有了方法他就证阿罗汉了,证了阿罗汉之后就开天眼了,开天眼就“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阎浮提整个世界,就像手拿一个苹果一样,看得这么清楚,我看看,哪个世界发生什么事,直接可以拿过来看,就看得很清楚。这是他的天眼看到的,所以被称为天眼第一。

不同的境界,人的见识是不一样的,当然不同道的人,见识也不一样。就是说越往上看得就越清楚,越往下看得就越不清楚。像地狱道的众生,看什么都看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他没空看。为什么没空看?因为他受苦,受苦哪有空看啊,所以就什么都看不清楚。不同道的众生的见识都是不一样的,跟个人的业力有关,跟个人的福德善根有关,跟个人的福德智慧有关。

31.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引六祖事叙)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1.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引六祖事叙)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31.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引六祖事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