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带我回母校(二)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出老校门,走过春晖桥,便是春晖马路,是春晖中学文化名人旧居集中地。

春晖桥下碧波粼粼,通向白马湖。以春晖桥为点,由南向北,依次为晚晴山房、小杨柳屋、朱自清旧居、平屋;由北向南,是山边一楼和春社。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晚晴山房”始建于1928年,原址在“春社”西侧平山坡,由夏丏尊、经亨颐、丰子恺、刘质平等醵资为弘一法师所建禅居。1932年以前,弘一法师数次临白马湖居此。山房毁于抗战时期。1994年上虞弘一法师研究会募款易地重建并布置展室。2001年上虞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修缮。

山房掩映在绿树下,就是以前很普通的民居式样,木门黑油漆被岁月风雨剥落,关着门,上着锁。很遗憾,没能进去一睹其内在的容颜。

门前大叶黄杨绿得油亮,书带草绿得含蓄内敛一点,显得沉静。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往北约百米处,就是“小杨柳屋”。此屋始建于1923年,系春晖教工宿舍。因丰子恺先生当年执教春晖居住时,宅内墙角栽种杨柳树而得名。建筑仿日本“玄关”格局,结构独特,小巧雅致。1925年,吴梦非先生居此地时曾易名“蓼花居”。现辟为丰子恺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

门口两扇简易木门上也是黄铜将军把门,唯有两丛大叶黄杨静静守护着。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再往北不远处便是朱自清旧居了。1924年3月,朱自清先生应聘任春晖中学国文教师。10月,携家眷至白马湖。借平屋西侧三间作居室。课余,常与夏丏尊、丰子恺等在平屋、小杨柳居小聚,切磋文艺,恳谈人生。1925年8月,朱先生赴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家眷仍留在白马湖。至1927年1月,始举家移居北平。

如今斯人已去,院落空寂,藤蔓疯长。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平屋在朱自清旧居北面,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夏丏尊先生故居,1922年建成。取名平屋,不仅因为是平房,且寄寓“平凡”、“平淡”之意。在平屋“小后轩”里,夏先生写下许多散文,后集为《平屋杂文》;翻译了《爱的教育》。1991年,夏先生亲属将平屋赠送给了上虞市人民政府,由春晖中学管理。

平屋屋檐上木莲藤茂密肆意生长,向下伸展,与地上的攀爬藤形成上呼下应的姿势。现在正是木莲结果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个果实静静地等待秋阳把它们暖熟。不知道有没有人来采摘,去做成木莲豆腐。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杨柳屋、朱自清旧居、平屋,开门便见湖,正对湖;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面对小河,东北斜对白马湖。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夏天,湖风送爽,习习清凉;冬天,北风呼啸着涉水而来,洪波涌起,甚是寒冷。夏丏尊先生的《白马湖之冬》有描写: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

白马湖湖面曲折绵延十余公里,三面环山,重岫叠嶂,滨湖诸山三十六涧,悉会此湖。登高而望,形若白马奋蹄。《水经注》载:白马潭,潭深无底。创始时堤塘屡坍,民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

白马湖环湖诸山,峰高百米,岗峦蜿蜒,形如卧象,故称象山。相传明刘伯温荡舟湖中,举目环视,青山起伏,抱湖于怀,惊呼:此乃“四象卫一马”之风水宝地。

春晖创办,白马湖畔,名人荟萃,群贤毕至。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朱自清的《白马湖》、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经亨颐、柳亚子、刘大白等大家的吟咏,使白马湖更富诗情画意,更显文化底蕴,形成了灿烂的白马湖文化。

时值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秋阳正暖。湖风涉水而来,如一位美丽翩翩的凌波仙子,抚弄得湖边树叶沙沙作响,给我们送来阵阵湖水的濡湿和植物的清香。

漫步在幽静的春晖马路上,耳畔寂寂无人声,时有鸟鸣啁啾音。春晖创办当年,群贤毕至的热闹不再,可我眼前似乎浮现出一个个儒雅的身影、一张张清俊的面容,长身而立,风雅倜傥;耳畔似乎传来群贤们的浅吟低唱,你唱我和,甚而至于热烈辩论。

春晖桥南面为“山边一楼”、古树群、“春社”。

“山边一楼”建于1922年,小巧精致的二层楼建筑,木头百叶窗,粉墙。当时为春社“社员俱乐部”。春晖中学首任校长经亨颐在1928年私宅“长松山房”建成前曾居住于此,楼名由经先生题写。现辟为经亨颐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春社”为平房,建于1922年,是私立春晖中学校董事会为慷慨捐银20万元创办春晖中学的校主陈春澜先生而建的纪念堂。常年供奉陈先生灵位,让春晖师生“乘凉不忘栽树人”,感恩励志。“春社”匾额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题写。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春社”旁边是一组古树群。多为树龄150年左右的香樟树,也有树龄150年的黄连木。古树群树身苍劲,苔藓寄生,藤蔓缠绕,树皮皲裂,然枝繁叶茂,苍翠欲滴。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某人带我回母校(二)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山边一楼”和“春社”在古树群的掩映下,似乎无意有意的在昭示着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乘凉不忘栽树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某人带我回母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