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

单亲妈妈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

今天的【新华网】以“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为题,报道了这一个振奋人心的新闻,母子的事迹难以置信,可是,这是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普通的单亲妈妈,顶住各种压力,将脑瘫儿子丁丁,这个3岁还不会站,手拿不稳东西,脖子耷拉着,嘴里不断地流口水并被医生断言“非傻即瘫”的脑瘫儿,苦心人,天不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坎坷,2007年8月,他以660分的高分,考入北大;2011年4月28日,他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的20名保研生之一;2016年3月,已经工作两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母子的事迹令人震惊感,不得说是一个传奇。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29年的寒暑相替,昔日的脑瘫孩子,如今,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哈佛高材生,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

众所周知,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许多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

所以,上哈佛大学,对于智力超常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对于智力一般的学生的就不用说了,可是对于一个“重度脑瘫”学生,就不用想了,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单亲母亲邹翃燕,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是什么教育?

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是守望中“静等花开”教育!

真正的教育还是什么?

真正的教育还是“一门科学艺术、一门特殊的科学艺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艺术”。

不是吗?

为什么天资上乘的孩子,有的却被自己的父母,弄成“残废”!弄成“瞎子”!

为什么天资有缺陷的孩子,有的被自已的父母,教得“会走”!教得“复明”!

这方面的事例屡见报端,并不少见。

为什么?

前者叫焦虑的“杀鸡取卵”式的拔苗助长教育,后者叫守望中“静等花开”的循序渐进教育。

单亲母亲邹翃燕把儿子看成自己的全世界,为了给儿子一个尽可能好的将来,她不遗余力地做了所有能做的事:白天上班,课余时间又另外兼了三份职:湖北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的主讲教师、给一些大型企业上礼仪课、到中国人寿做保险业务;晚上带儿子看病,风雨无阻;把自己训练成按摩师,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午间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儿子玩撕纸游戏,开发智力。这样一位母亲,面对丈夫的“别要这个孩子了,将来会拖累我们一辈子。”失望至极的邹翃燕,不但独自抚养脑瘫儿子长大成人,又把儿子送进了世界顶级名校。

邹翃燕,在教育“重度脑瘫”儿子丁丁,用智慧之水去浇灌这棵无人问津的“丑树”,母亲在坚持中“循序渐进”、母亲在拼搏“不屈不挠”、母亲在发愤中“艰苦奋斗”、母亲在守望中“静等花开”,终于,母亲看到了昔日的“丑树”,成为栋梁之才的“参天大树”。

1.儿子脑瘫:有人劝她“放弃”

儿子脑瘫,有人劝她“放弃”,邹翃燕说,不放弃就是最大的胜利。


【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_第1张图片

1988年,25岁的邹翃燕,期盼的宝宝终于出来了,却不幸是名脑瘫,这对于一个家庭是场灾难。

痛苦后,家长一定要振作起来,找正规的医疗机构及早治疗。邹翃燕回忆,作为教师的她,孕期非常注意营养和

岂料,一场灾难降临在她的身上。由于医生的疏忽,造成胎儿宫内缺氧,出生时,宝宝一声不吭,全身发紫。邹翃燕忍着疼痛,艰难地探出头想看看宝宝,刚看到一双小脚,宝宝就被医生送进抢救室。邹翃燕吓哭了。

连续四天,宝宝安静地躺在特危病房里,悄无声息,鼻里插着氧气管。“小邹,放弃抢救吧,这孩子重度脑瘫,即使救过来也非傻即瘫。”医生劝慰邹翃燕。家人也在旁建议:“放弃吧,你们还年轻,可以再生一个。”

半个月后,丁丁出院。在办理出院手续时,医院领导再次表态可以给孩子开一份医疗事故证明,邹翃燕可以凭此证明获得生二胎的指标。但邹翃燕断然拒绝了:“再生一个健康孩子,对丁丁太不公平,我只要他一个儿子,把所有的精力和爱都放在他身上。”(武汉脑瘫儿被北大录取 母亲坚持科学训练出奇迹 2009年02月06日 楚天金报)

邹翃燕,面对“站不直,更别说走路,手拿不稳东西,脖子耷拉着,嘴里不断地流口水”3岁的儿子,没有放弃,没有再生一个。

孩子10岁那年,邹翃燕和丈夫离婚。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她付出了更多的爱和时间。

邹翃燕医疗事故让她经历一场噩梦。但是她没有退缩,擦干眼泪,开始求医问药之路。

邹翃燕在宝宝3个月时,就找到湖北省中医学院智力专科门诊对孩子进行治疗和训练。

于是,邹翃燕踏棘前行、不屈不饶。

求医路上,母子不仅相伴相依,而且还遇到无数个意想不到的困难。

下面,我们看其中的一个困难是什么?

2.求医路:雨雪天母子俩掉进水坑

慢长的求医路,“在一个雨雪天,母子俩不小心掉进水坑”——

2岁多时,丁丁不会走路,仍然流口水,手抓不住东西。邹鸿燕开始了辗转各地的求医路,最后,她找到了湖北中医学院的疑难杂症专科,那里的医生建议,丁丁三岁时开始做按摩治疗。


【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_第2张图片

由于白天上班,邹翃燕只得晚上带着儿子去按摩,每周三次。那时,从武昌司门口家里到螃蟹甲治疗点没有路灯,沿途坑坑洼洼。

一次遇上下大雪,邹鸿燕骑自行车带着丁丁一不小心滑进了水坑里。泥泞中,她把孩子扶起来,自行车倒了;把自行车扶起来,孩子又倒了。终于,邹翃燕吃力地把孩子抱上自行车,走到螃蟹甲,她已是一身泥一身汗。

当医生看到两个泥人来到面前时,说着邹翃燕:“这差的天气就不要带孩子过来了,改天也可以的。”

“今天天气不好,我耽误了一次;明天下班晚,我又耽误了一次……我担心自己长此以往不能坚持下去。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会按点带儿子来按摩。”

这种按摩,许多孩子承受不了,很疼。临床的一个脑瘫儿被按得大喊大哭,在旁的妈妈也跟着哭,最后,母亲被医生赶到门外。而丁丁边哭边劝旁边的小朋友:“妈妈说了,要坚持,不然我们永远要奶奶抱。”

一个月后,不知何因,临床的孩子没有再来治疗,而丁丁在这里坚持了三年,风雨无阻。邹翃燕回忆说,丁丁上小学二年级时,他遇见了那位妈妈,当得知丁丁已上学,可以走路、写字时,那位母亲懊悔得直哭,因为她的孩子还在家里,行动仍旧不方便。

这些年来,邹翃燕坚持在家给儿子每天按摩一小时,洗完小脚,就按按腿脚;讲故事时,就按按他的小手;儿子玩玩具时,就给他按按脑袋和背部。终于,丁丁3岁多时,学会了走路,虽然不稳,经常摔跤,但是邹翃燕看到了希望。(武汉脑瘫儿被北大录取 母亲坚持科学训练出奇迹 2009年02月06日 楚天金报)

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母亲!

母亲的坚强的,来源于母亲对于脑瘫儿子的无私的“爱”,这是永远坚持的精神,这是永不放弃动力!

脑瘫的孩子往往记忆力不好,那么,母亲用什么方法训练儿子的记忆力?

3.母亲用什么方法训练儿子的记忆力?

母亲用什么方法训练儿子的记忆力?

母亲训练儿子的记忆力,主要看天气预报,方法如下——

由于,儿子丁丁还是无法和正常孩子相比,记忆力太差,四肢软绵无力。为了训练他的记忆力,邹翃燕每晚一到天气预报时间,就故意离开。

“丁丁,妈妈在洗碗,你帮妈妈看看武汉的天气预报,好知道明天穿什么衣服。”

“妈妈,看了,晴天。”

“什么温度呢?知道了温度,才知道穿厚衣服还是薄衣服。”


【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_第3张图片

第二天,丁丁再看天气预报时,复述时会加上一个温度。再过段时间,他能完整地将天气预报复述下来。这时,丁丁3岁多,刚刚学会走路。

刚开始,丁丁只能记住最高气温,但渐渐地,他就能记住各项天气数据了。

没多久,邹翃燕又以要批改作业为由,让儿子帮他看新闻联播,然后“转播”给她。第一天,丁丁只能说一件事;一周后,丁丁能说两条新闻;几个月后,丁丁能将新闻联播复述下来。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冷不丁地给别人说一个时事,“苏联解体了,你知道吗?”这让大人惊讶不已,猛夸丁丁厉害。这可滋长了孩子的自信心,妈妈不再让他转播后,他仍坚持每天晚上准时看新闻联播,然后将国际国内大事向大人们“显摆”。

邹翃燕说,孩子的能量是无穷的,先开始她只想锻炼下儿子的记忆力,没想到成为他的一个爱好,直到现在,丁丁对历史、政治兴趣无穷。(武汉脑瘫儿被北大录取 母亲坚持科学训练出奇迹 2009年02月06日 楚天金报)

这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母亲。

下面我们看智慧的母亲是如何训练儿子的灵敏度?

4.智慧的母亲,是如何训练儿子的灵敏度?

智慧的母亲,是如何训练儿子的灵敏度?

训练孩子的灵敏度:玩撕纸游戏。

为了让他的手变得灵敏,邹翃燕买回大量的废书本,和他玩撕纸游戏。从乱撕,到把缺口撕直,再到撕出花样……几年下来,丁丁撕掉的纸能装一卡车,可是到七岁读书的时候,他仍握不稳笔,所以每次考试,老师都得多给他至少30分钟。

孩子的灵敏度:学写字 从撕纸开始

丁丁手脚不灵便,小手捏不住东西,怎么办?

邹翃燕就和儿子一起比赛撕纸。先比赛将纸撕成直条,可丁丁连纸都拿不住,更不谈撕成直条了。可游戏对于孩子吸引力较大,有空,邹翃燕就和丁丁玩撕纸。渐渐的,丁丁可以撕出各种花样了,这期间经历了一年。



【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_第4张图片

最后练习握笔写字。铅笔拿不住,先练拿粗笔,一笔一画,写着写着,笔就溜掉了,而丁丁写得满额细汗。

上学后,由于写字慢,丁丁的作业总也写不完,考试更是如此。为了不打击孩子的自信,邹翃燕跟老师商量,相同类型的作业少做,考试时丁丁可以延长20分钟。到了小学四年级,好学善问的他在学习上和其他孩子无二样,考试不用再延时,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武汉脑瘫儿被北大录取 母亲坚持科学训练出奇迹 2009年2月6日 楚天金报)

邹翃燕和儿子玩撕纸游戏,“几年下来,丁丁撕掉的纸能装一卡车”,对于一个脑瘫儿子来说,这么有耐心母亲真是不多。

对于单亲母亲,为了孩子生活费,还要打几份工 的母亲来说,真是不容易。

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同时,由于丁丁运动不协调,为教儿子用筷子,邹翃燕用多长时间?

5.为教儿子用筷子,邹翃燕用多长时间?

为教儿子用筷子,邹翃燕用多长时间?

为教儿子用筷子:母亲曾花一年时间!!

在别人眼里,邹翃燕有时候是一个“狠心”的母亲。丁丁运动不协调,用筷子这种小事对他来说难如登天。别人看不下去,劝邹翃燕别让他学了。

“以后一桌人吃饭,就他一个人不用筷子,别人就会好奇。他必须要跟每个人解释自己脑瘫,那会极大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我坚持让他学,”邹翃燕说。

继续训练,让丁丁学拿筷子。由于筷子重,丁丁总也拿不住。多方请教后,邹翃燕和儿子比赛递东西,规则是只能用两个手指捏起一只笔或筷子,然后递给对方,不能掉到桌上。方法挺管用的,又是一年,丁丁学会了用筷子。

打过、骂过,过了一年多,丁丁终于学会了使筷子。“我不想他因为身体疾病自惭形秽。就是因为他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我对他的要求才更高,让他更努力。”(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 2017年05月15日 新华网)


【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_第5张图片

儿子会用筷子,接下来,邹翃燕面对的是儿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那么,邹翃燕是如何培养儿子良好吃饭习惯?

6.邹翃燕是如何培养儿子良好吃饭习惯?

邹翃燕是如何培养儿子良好吃饭习惯?

为了培养良好习惯,邹翃燕就让儿子看钟吃饭!

和许多孩子一样,丁丁小时候也喜欢吃零食,一到吃饭时就不动筷子,无法,心疼孙子的奶奶只能端着饭碗哄他吃饭。看到这种情景,邹翃燕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中午,两岁的丁丁照样不愿吃饭,邹翃燕指着墙上的钟说:“丁丁,你看,这是下午6点,指针到这个数字时,我们才开饭,你现在可要多吃点哟,不然饿了就没得吃的。”丁丁不听,把碗筷一推说:“我不想吃了。”

到了四点,丁丁的肚子饿了,向奶奶要东西吃。奶奶正准备拿出零食,一把被邹翃燕拽住,“说好了,六点开饭,现在不能吃。”丁丁委屈得想哭,但是妈妈说了,这是家里的新规矩。越等越饿,丁丁不停问妈妈:“6点到了没,什么时候吃饭?”邹翃燕搬着一个小板凳,让丁丁坐在挂钟前,看着指针到了6点,就开饭。


【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_第6张图片

等啊等,丁丁不停地问,怎么指针不动了?在旁的奶奶心疼不已。终于,到了6点,丁丁雀跃不已,邹翃燕把饭菜拿上桌,他呼哧呼哧地吃起来。

“从那以后,我们家规定中午12点开饭,下午6点开饭,不管他的手拿不拿得住勺子也要自己吃,中途没有零食,很快,坏习惯憋回来了。其实,好的习惯需要大人用心培养。”邹翃燕说道。(将脑瘫儿送进北大:坚持不放弃 就是胜利 2009年4月1日《楚天金报》)

现在,很多孩子就吃饭问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一会吃这,一会吃那,一顿饭吃半天,还常常认为树大自然直。

可是,邹翃燕知道,孩子的吃饭坏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到孩子的饮食健康,危害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所以,邹翃燕要及时改正儿子吃饭的坏习惯,培养孩子吃饭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的劳动教育,邹翃燕也没有落后。

邹翃燕是如何培养儿子的劳动习惯?

7.邹翃燕是如何培养儿子的劳动习惯?

邹翃燕是如何培养儿子的劳动习惯?

邹翃燕宽严有度教育儿子的同时,还没有忘记对于孩子的劳动习惯培养!

由于生活压力大,邹翃燕自称性子急,但在儿子身上,她一直告诫自己要有耐心,要宽严有度,既不可为了学习让孩子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又不可重视情商忽视学习。

在丁丁三年级时,数学考了17分。回到家后,他饭也不吃,站在墙边,让邹翃燕很是纳闷。一问方知,数学考砸了。此时,邹翃燕按捺住气愤,让儿子拿出试卷,母子俩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

在生活上,虽然丁丁的行动不方便,手没力道,但诸如叠被子、洗碗等家务活,邹翃燕坚持让儿子做,一直到现在。在高三紧张备考期间,有同事开玩笑道:“小邹你真狠心,现在丁丁学习这么紧张,你还让他做家务。”邹翃燕不以为然,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学习紧张之余做做家务,也是缓解疲劳的一种手段。(将脑瘫儿送进北大:坚持不放弃 就是胜利 2009年4月1日《楚天金报》)

现在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要求是什么呢?

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于是,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去当工人!由此可见在孩子心目中,伟大的“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一位博友给打电话说——“武老师,说一句话实话,我是一个70后的孩子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女孩子,在家里,由于母亲喜欢我,可以这样形容我,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两个哥哥就不行,我干什么坏事,只要推到两个哥哥身上,他准得挨一顿臭揍,两个哥哥往往成了我淘气的替罪羊,说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吧,有一次我把碗打烂了,我说是大哥,母亲就二话不说就打大哥,大哥委屈的不得了,说是我,我却躺在地上哭着说哥哥的冤枉我;还有,那就是我在家从来‘不做饭、不刷碗、不洗衣、不扫地’等家务,这是我母亲教育理念,母亲说我姨的家的表妹18岁了,吃捞面条还是她母亲给调好以后端到面前吃的,小孩子吗,该读书时就读书,只要读书好什么就好,家务不用学,学它干什么?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干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后,我懒惰的什么都不想干,可是,读书也没有读好,复习两年才考上了一个专科……如今,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我自由自在走母亲的路子……

可是,邹翃燕对于脑瘫儿子,却不这样,学习紧张之余做做家务,也是缓解疲劳的一种手段。

在军训中,当遇挫妈妈是如何帮助孩子?

8.在军训中,当遇挫妈妈是如何帮助孩子?

在军训中,当遇挫妈妈是如何帮助孩子?

军训遇挫妈妈走上班级讲台!

初一时,丁丁以优异成绩进入楚才实验中学。奶奶本不同意他去军训,因为丁丁连走路都不稳,何况是高强度的军训?可是邹翃燕想让儿子锻炼下。

军训时,教官喊“向左转”,只有丁丁不能立即执行,他总要慢半拍;抬腿、学练正步更是不行,一抬腿他就摔跤,后来,大家知道了他是脑瘫儿。“丁丁是个苕……”有同学编顺口溜骂他,丁丁偷偷落泪,他打电话给远在贵州学习的妈妈说:“我不想上学了。”

心急如焚的邹翃燕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学校,了解情况。听完儿子的讲述后,课间10分,邹翃燕走上班级讲台,向全班同学说了儿子的病史,并说道:“大家都希望自己健健康康,可是上天如果不眷待你,让你身患疾病,你已经很痛苦了,这时还遭到辱骂,你不难受吗?拜托大家,以后多帮助丁丁,我先谢谢你们了!”

全班寂静无声。邹翃燕把儿子带到门外,说:“你怎么证明自己不是个苕?退学能证明吗?不行,你只能靠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质来证明自己!”

那一年期中考试,丁丁考了年级第一名。初中四年,他始终保持年级前十名的位置。

初中班主任张鹏说:“从教12年,丁丁是我遇到的最勤奋和坚韧的学生,而他的妈妈是最坚强和乐观的母亲。”

初三,丁丁鼓起勇气报名全校运动会的1000米长跑。

比赛枪声响了,其他同学奋力向前冲,只有丁丁慢慢跑动,全班同学大声呐喊:“丁丁加油!”当有同学到达终点时,丁丁才跑完一圈,全场的加油声更大,大家知道这对于丁丁而言非常不易。到后来,丁丁走完了全程,场内响起了阵阵掌声。

张鹏老师介绍,此后,丁丁参加了全校的冬季长跑,班上一些同学为了等他,放慢了脚步,大家说:“只要一起跑到了终点,就是胜利。(武汉脑瘫儿被北大录取 母亲坚持科学训练出奇迹 2009年2月6日 楚天金报)

这真是养孩子难,单亲母亲养孩子更难,如果单亲母亲抚养的孩子还是重度脑瘫患儿,那绝对是难上加难。

这不,孩子在军训中遇挫,妈妈邹翃燕,没有埋三怨四,而是勇敢面对,与孩子的同班同学“心连心”的沟通交流,让同学体谅,让儿子融入的集体中去。

当儿子厌学的时候,母亲如何解决?

9.当儿子厌学的时候,母亲如何解决?

当儿子厌学的时候,母亲如何解决?

儿子学习没有动力,母亲让追孩子最漂亮的女生,成为孩子朋友。

在报道中,丁丁告诉记者,运动能力不强的他总感自卑,妈妈就像一名心理咨询师,时时给他释放困惑和压力,“妈妈的字典里没有“我”,工作之外的所有空间,她都给了我这个儿子。”

高二时,丁丁突然对妈妈说:“我学习没有动力了,总也提不起兴趣。”

邹翃燕给儿子支招,“去追追你们年级最漂亮的女生,如果成功,你就有了危机感,会发奋学习;如果失败,那你只能变得更加优秀才有追上的可能。”一席话听得丁丁目瞪口呆,随后大笑起来,转身去书房学习。(武汉脑瘫儿被北大录取 母亲坚持科学训练出奇迹 2009年2月6日 楚天金报)

面对丁丁的厌学,母亲让追孩子最漂亮的女生,成为儿子的学习动力,可谓用心良苦。

问: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愿与家长交流,问他什么,他都说,还行。请问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答:请俯下身来做孩子的朋友。以我为例,孩子从小到大的同学,我大都知道他的名字,一旦儿子提起谁,我都能接上话,有时还能说出这个孩子的故事。这样,孩子当然愿意与你交流。并且,到了高中,我问儿子,你们班哪个女生长得漂亮?儿子说,不知道。我连忙反驳,如果不看女生那是不正常。儿子听完此话,嘿嘿一笑。我趁胜追击,看女生是正常的,但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结果才会美满。儿子一听就懂了。(将脑瘫儿送进北大:坚持不放弃 就是胜利 2009年4月1日《楚天金报》)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母亲要成为孩子知心朋友。

在学习上,邹翃燕还要给儿子减压教育。

那么,邹翃燕是减压教育,让脑瘫儿子圆母亲“北大梦”?

10.邹翃燕是减压教育,让脑瘫儿子圆母亲“北大梦”?

邹翃燕是减压教育,让脑瘫儿子圆母亲“北大梦”?

从小,邹翃燕就跟丁丁说了自己的遗憾,没有考上北大。那时,小人儿满怀豪情地说:“我帮你考北大。”

到了高三,丁丁的压力很大,担心自己考不上北大。此时,邹翃燕买了一些摔打玩具、陀螺,陪儿子在家玩。有时,母子俩还在家跳房子,玩得丁丁出一身汗再入睡。“我总跟他说,人生路有很多种,即使考上二类院校也没什么,到了研究生还可考北大嘛。”

高考,丁丁考了660分,虽然达到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但是担心因身体原因被拒。当北大在鄂招生组负责人听了邹翃燕的介绍后表示:只要生活上能自理,学习成绩能达到北大的要求,就可以进入北大学习。

最终,2007年8月,他以660分的高分,丁丁圆了母亲北大梦!

2010年春节,丁丁告诉妈妈,他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我想争取留校保研,而且是跨专业保研——北大国际法学院。我想多学一个专业。(《恋爱婚姻家庭(纪实)》 2011年09期 单亲妈妈23年泣血守望:脑瘫儿翱翔北大)

2011年4月28日,丁丁圆了自己北大国际法学的梦!他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的20名保研生之一!

2016年3月,已经工作两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

“我从来没敢想过申请哈佛,是妈妈不停地鼓励我让我试试。我每次迟疑不前时,妈妈都会伸出有力的双手,护我前行,”丁丁说。(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 2017年05月15日 新华网)

脑瘫为何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

这是那个补习班的功劳?

告诉你,在“丁丁上学后,邹翃燕却从不辅导孩子功课,也从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那么,邹翃燕:为何不辅导孩子功课,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11.邹翃燕:为何不辅导孩子功课,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邹翃燕在谈到养育儿子的体会,觉得两点最重要:尊重孩子和家长的自我成长。在儿子面对重大人生抉择时,邹翃燕都把丁丁当成平等的“谈判对手”。

丁丁在母亲精心陪伴下,2011年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读。

2016年3月,已经工作两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

“我从来没敢想过申请哈佛,是妈妈不停地鼓励我让我试试。我每次迟疑不前时,妈妈都会伸出有力的双手,护我前行,”丁丁说。

丁丁也认为,平等协商是他们母子健康关系的基石。

“很多家长在职场上可以雄辩滔滔,面对孩子不是溺爱成性,就是缺乏耐心,不会用平等而严肃的态度来和自己的孩子讨论。我妈妈则不同,意见相左时,她会引经据典让我心悦诚服接受她的观点。”

在丁丁眼里,妈妈是“精神导师”。邹翃燕却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挚友。

“我从不觉得自己伟大。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而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

昨天母亲节,丁丁告诉记者,虽然哈佛提供了多达学费四分之三的助学金,但是剩余四分之一费用对母亲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

“我小时候常常想,自己30岁应该如何如何,现在我29岁了,还要妈妈养着。我希望能争气一点,早点养活自己,让妈妈也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 2017年05月15日 新华网)

这是一个多么知道感恩的孩子!

现在,我们接着看邹翃燕:为何不辅导孩子功课,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邹翃燕让孩子自己想明白“为什么要学”。功课都是靠孩子自学,家长从来不辅导。

所以,在“丁丁上学后,邹翃燕却从不辅导孩子功课,也从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正如丁丁说的那样“如果只看学习,那我妈妈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关注点在更高层次的东西,”丁丁说,“我妈妈的一句口头禅是,‘别问我,我是文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邹翃燕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吗?

邹翃燕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懒”母亲,一个负责任的“懒”母亲养出的喜欢学习的勤奋刻苦的孩子,可是,现在我们很多妈妈都太勤快了,大包大揽,养出了半残废孩子,邹翃燕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母亲的“别问我,我是文盲”,目的只有一个,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学习多靠自主,父母不多管”,补习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周知,在教育上,整个社会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在学校没有学习好,成绩下降,排名下降。

于是,我们家长就送孩子参加孩子没学习好的科目的学习班。

比如说——

孩子的语文没学好,就送他参加作文学习班。

孩子的数学没学好,就送他参加数学学习班。

孩子的英语没学好,就送他参加英语学习班。

如此,就形成了全民性的孩子都参加课外学习班的局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孩子他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就会在课堂上学习得非常好,这样他就不必要去参加学习班。

补习班里面是不能出现状元的,事实上,高考状元基本上没有上过补课班的。

据媒体报道,2015年高考状元:九成没上过补习班,三成谈过恋爱。(澎湃新闻 2015-07-15)

河南高考文理科状元当面“过招”,在聊天中,二人发现在学习的道路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未上过培训班、都是好学生、最大的共同点是,于成亮(文科)和陈威(理科)的学习多靠自主,父母管得不多。(2012年6月26日的《大河报》)

江苏省文科状元许琪所说“我小时候从没上过培训班,一直到初中,我最大的学习秘诀就是刻苦。” (2012年6月25日《扬子晚报》;还有“重庆高考文理科状元也不上补习班,且作息有规律”(2012年6月24日《重庆商报》);其“学习多靠自主,父母不多管”的。

实际上,只要孩子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把老师安排的作业完成,然后利用课余多读书。家长老师多鼓励,对学习方法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和家长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学生只有不停地学习,效果才好。其实这对孩子成长成才来说,如同一个陷阱。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早已不堪重负,还无休止的补课更是使孩子们失去了最后一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是没有效果的。

现在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老师要求家长每天检查作业然后签字,现在四-五年级学校还是这么要求家长,这是一种不会教育现象,是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邹翃燕是一个非常负责任“懒”妈妈,要知道“懒”妈妈养出的喜欢学习的勤奋刻苦的孩子,我们很多母亲都太勤快了,大包大揽,结果,养出了半残废孩子,这点值得我们家长应该借鉴。

现在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老师要求家长每天检查作业然后签字,现在四-五年级学校还是这么要求家长,这不是一个好的教育习惯与效果。

下面,我们接着看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背后的思考——

12.单亲妈妈邹翃燕,将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背后故事的思考

单亲妈妈邹翃燕,将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背后故事,让我想起了的“18岁襁褓脑瘫少年,高考612分”、“三感不全的唇读生吻出的状元榜”等身体有缺陷孩子的教育故事。

下面,我们看,18岁襁褓脑瘫少年,何以高考612分?

(1) 18岁襁褓脑瘫少年,何以高考612分?

据2013年6月29日的【新华网】报道,四川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高考学生,其高考成绩为:语文101分、数学138分、英语124分、理综249分,总分612分,高出四川省重点线50分;可是,谁能够想到取得这样好成绩的是四川省广元市这位特别的考生陈超,却是一名在襁褓中就被确诊为脑瘫的18岁少年。“他生活自理还比较困难,没法拴鞋带,甚至洗澡。”这名18岁的少年,全身最有力的部位是右手,负责吃饭、写字、上网……左手基本丧失活动功能,走路时左脚会颠簸,说话有些口吃。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非常的吃惊,这样的高考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为什么那么多好胳膊好腿脚的却连个所谓的3本线就就不能过?

有的孩子为了仅仅区区几“分”还来一个“投河、跳楼、喝药”等自杀不想活?

下面“三感不全”的唇读生,是如何“吻”出的“状元榜”?

(2)“三感不全”的唇读生,何以“吻”出的“状元榜”?

据中新网2013年7月16日电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高考(微博)”成绩15日放榜,英华女校的应届特教生曾芷君,克服身体上的障碍:“视觉、听觉、触觉”三感不全,以双唇阅读点字(盲文)教材,挑战须大量阅读的中国文学及英语文学,在本届学历试考获三科5**、两科5*的佳绩,她的分数相当于“状元分”,看到这里,人们禁不住要问,这样的“三感不全”的唇读生,何以“吻”出“状元榜”?(香港唇读生“吻”出青云路 三感不全获高考佳绩2013年07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看到这里,人们禁不住要问,这样的“三感不全”的唇读生,何以“吻”出“状元榜”?

当看到“三感不全的唇读生”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她是“又聋又哑又盲”的“三感不全”吗?

在老师沙利文的爱心教育下,她用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这些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艺术使然,让手脚不方便孩子,读书时更多的时候只有动脑;正如陈超说,天生的疾病没有把我摧毁,虽然行动不便,但也因此让我在做任何事时,都喜欢动脑思考、推理,这也造就出色的记忆力;中考时,陈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元中学,之后的3年,陈超的成绩一直优秀,一直优秀到高考。

孩子的这些成绩,是父母用什么取得?

父母用智慧、心血与泪水,才能让哑巴“开口”,盲人“复明”,脑瘫“成才”!

(3)邹翃燕老师的教子理念:是非常珍贵的参考书,是掏钱买不到的教科书。

29年前的一起医疗事故造成邹翃燕的胎儿宫内窒息。

邹翃燕面对五张病危通知单,面对丈夫的反对,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将孩子生了下来,孩子10岁那年,邹翃燕和丈夫离婚。

此后,邹翃燕成了一名单身母亲,为养家糊口和给儿子治病,她跑遍全省做礼仪培训,所有的路,一个人走,所有的困难,一个人扛。丁丁小脑运动神经受损,成长过程中总比同龄人要慢几拍,她为此付出比其他母亲多无数倍的辛苦,这是一般母亲所以不能为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真实写照。

今天,写“单亲妈妈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的目的只有一个,与大家共享,交流。愿意我们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从邹翃燕老师教子理念中吸取有益的教子思想!!

哪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在学习上,之所以的成功,是他们的父母用智慧、心血、泪水,才能让真正哑巴的“开口”,真正的盲人“复明”,真正的脑瘫“成才”!

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孩子间差距在于“母亲对于孩子怎样的教育”。

不是吗?

南京市聋哑女周婷婷16岁上学,20岁在美国劳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走出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江苏泰兴市盲童吴晶18岁成为世界顶尖级哈佛大学的学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金光大道。

江西上饶脑瘫男孩曹流考上深圳市信息技术学院,走出一条自强不息的之路。

吉林脑瘫女孩南希考上挪威的红十字联合大学,走出来一条顽强拼搏的道路。

看到媒体的这些报道令人欣慰,这是父母用智慧、心血与汗水取得的。

有的孩子虽然没瞎没残,却成为带有疑问的为什么?

为什么大学生回家啃老祖?

为什么硕士生下岗吃低保?

为什么博士生在街头去乞讨?

为什么状元上街捡破烂?

为什么清华学子弃学做起服务生?

为什么笨的人却能变聪明人?而聪明的人能变笨人?变成了“差学生”。

看到媒体的这些报道令人欣慰,是父母用心血和泪水让这“哑巴”开口,盲人“复明”,傻瓜“成才”。

我们应该像他们的父母学习,向他们致敬。可是毕竟这样优秀的父母少之又少。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资质上乘、聪明伶俐、活波可爱的孩子却被我们的家长给弄瞎,弄残,甚至给弄得远走他乡、音信皆无根本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笨的人却能变聪明人根本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人能变笨人根本原因?!

这还是聪明的人,最后变成了真真正正的“差学生”根本原因!

如今,重度脑瘫儿进哈佛;18岁襁褓脑瘫少年,高考612分;“三感不全”的唇读生“吻”出的“状元榜”,就是是父母用智慧、心血与泪水,才能够让哑巴“开口”,盲人“复明”,脑瘫“成才”!

今天,邹翃燕老师这些教子故事和理念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树立起对孩子的正确的教育观!尤其是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参考书,是你掏钱也买不到的教科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单亲母亲邹翃燕,何以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