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五花八门的消费品,我们还从网红那里获得的了什么?

除了五花八门的消费品,我们还从网红那里获得的了什么?_第1张图片

2016年,大江南北的网红遍地开花,风风火火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原来我们衡量一个人,通常使用学历,生长背景,谈吐,思想,能力,长相,衣品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指标综合考量,如今,我们拥有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粉丝数。

粉丝量高证明有受众群体,有受众即有市场。在实体经济普遍的不景气的市场,粉丝经济杀出了一条血路。

笼络人气方面大家各显神通,但是在如何营利方面不外乎两大类:

一是,直接卖产品,详见各类产品的网红店。

二是,接广告。

还有很小一部分是靠打赏或者付费,这是目前看来最合理的模式,劳动的行为获得对等报酬。不过在我们还未习惯为网络资源付费的时候,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在付钱看剧和看90秒广告之间,选择前者的还不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直接或间接地将粉丝变成产品的消费者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产品从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食品到数码产品、文具等等五花八门。

也有一些平台致力于传播精神,帮助大家变得更好。可也很难逃出消费粉丝这一模式,说到底,还是通过物品在传递精神。

各种精神,幽默,搞怪,思想的吸收各个人不同,相同的是最后切实得到一大堆好用或者不好用的消费品。

这反映了我们的逻辑,理念需要用物品来传递。喜欢一个人的穿衣风格,就去买她家的衣服,穿她的同款。仔细想,你喜欢的应该还是她这个人吧,是她的经历,她的思维或者仅仅是她的长相和身材。恰恰这些都不能直接从物品获得。

你可以通过物品了解一个人,但你无法通过物品抵达一个人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才决定了他是谁。

网络给了我们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却也太过片面。我们不太可能通过微博微信里不连贯的只言片语就了解一个人的全貌。

“就像我们看见一辆汽车,知道它可以开动,但当我们走近它第一次掀开机器盖子,向里面的结构一望,惊讶地说:“啊!竟然是这样运转的!”

其实很多的网络红人,自己都有特别出众的优点。比方学贯古今,机智幽默,那是因为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他在看书。比方说气质很优雅,那是她在我们在看言情小说时,她在看艺术展。比方说特别会说话,那是因为他在我们死宅在家的时候,他在跟别人见面聊天。

这些才是他们的核心,他们的光鲜的真正来源是背后的乏味枯燥。

买东西是最容易的,可你买不到眼光,买不到经历,买不到毅力。

不是物品成就你,而是你成就物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五花八门的消费品,我们还从网红那里获得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