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之理想与理想之破灭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储方面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精心培育皇太子朱标,以图建立一个“内有仁君,外有强藩”的铁桶江山。

由于期望,自然寄予厚望,皇太子朱标不仅需要见习政务,而且要在工作之余坚持听儒臣讲圣经贤传。有句话说得好: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标同学如此热爱工作和学习,不注意娱乐,导致年轻时便身体孱弱,后来病逝了。太祖的理想受到沉重打击。(写到这里我想,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体育锻炼)

事实摆在面前,太祖除了对群臣伤心痛哭之外,必须考虑重立储君。是从儿子中选,还是选嫡长的孙子?从“国赖长君”的角度,应该选儿子,可是选一个儿子,其他儿子怎么看?从“立嫡立长”的角度那选孙子,问题是各位强悍的叔叔能服从小侄子么?或许太祖健在时不会有问题,但太祖身后呢?这是个问题。

最终,朱元璋坚定地贯彻了自己一贯的原则“立嫡立长”。太祖摸着皇太孙朱允炆的“半边儿月”(皇太孙头盖骨偏歪)深情地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你叔叔们,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子可好?”,皇太孙歪歪着脑袋问:“敌国入侵,有叔叔们对付,那叔叔们如果有异心,谁来对付呢?”

这是个该怎样回答的问题呢?我想,太祖在当初决定立皇太孙时早已想过,可是真正被问到,朱元璋的选择是沉默良久。为何沉默?或许真的这个问题太过难以回答,而对自己的方案太祖皇帝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吧。可是不管怎样,这都是一道无法逃避,必须回答的题目。在一阵良久的沉默之后,一个反问打破沉寂:“你打算怎么办呢?”问题抛给了未来的建文帝,如果你继承大统,如何对待手握兵权的你的叔叔们?

朱允炆的回答大意是:先导之以仁,后动之以兵。唉,此处我试想,如果自己身处这个境地该怎么办呢?真是进不得退不得。幸好历史没我什么事儿。朱元璋点头说:“你这个做法是极好的”。但想法好,未必能有效实施,太祖皇帝很清楚这一点,为了维护好皇太孙的位置,在遗诏中做了两点重要指示:一,先皇驾崩,诸王不必进京奔丧,这为了防止各位叔叔趁机作乱;二,诸王的臣子要有新皇帝来认命,这显然是要在各位王爷身边安插奸细。这,不好办。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太祖之理想与理想之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