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作弊器,你安装好了吗?

导语

自己干什么都希望快,毕竟就像功夫里面的那句台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真的连学习这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也可以变快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几个前提。一开始就想快,除非上辈子拯救了地球,要不是还是挺难得。

如果时间放长以后,快速学习绝对是人生开挂的必要武器。

以下是如何快速学习的目的和步骤:

1.为什么学习?

2.怎么样学习?

1. 为什么学习?

万事开头难,问这个问题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初心,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拿自己说,学习一开始的导火线是:健脑。我是一个特别爱健身的人,但是突然有一天我看到李笑来说的一个比喻,既然要健身,那健脑不是更需要呢?这让我开始对各种锻炼自己大脑的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每一个概念其实都是一个点,这些点越多其实在未来生命中连起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越多的点连成线后,线再变多之后就形成了网络,一个知识系统。每一门技能就像是一颗珍珠,每天擦每天看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漂亮,如果太久不用就容易丢了。每多学一门技能就像拥有多一颗珍珠,这些技能都联系起来用的时候,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一条项链给串起来,成为远远超过单卖的珍珠或者项链价值的珍珠项链。

从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身教胜于言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看到自己爸爸的行为,爱上学习。(没有小孩的朋友,可以想希望让自己父母看到自己一直在成长和学习,让他们不用操心,来好好孝敬他们)就是这两个原因让我开启了学习的征途。

不学习是一种病

我必须承认自己在今年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不喜欢学习或者思考,是一个问题。直到读了李笑来的《7年就是一辈子》后,意识到自己病的不轻。人的大脑就像一个电脑的CPU一样,我们会升级自己的电脑,但是我自己却在走出学校以后,一直没有给自己的大脑升过级。在2017年,跑着2011年的CPU,能不慢半拍,能不死机吗?

因为知道了自己脑子太久没用,已经锈的不成样了,所以需要给自己洗脑。论语里说道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时的圣贤,本来脑子就好用,还一天洗3次以上的脑。作为21世纪脑残青年的我,尽然从不洗脑,太可怕了!以后要每天洗3次,保持好习惯,不洗真的会恶心自己,恶心别人。

另外一个要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让自己保持高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习的念头是从心里启发出来的,那样学习起来是拦不住的。整个过程就变成了:

学习到新知识,运用自己的新知识,帮助到自己或者别人,解决问题,得到快乐

这种求知欲望得到满足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以前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不是很好,所以导致了学习效果一般,自己回头看,这种学习的状态是一种从外到内,所谓的父母或者老师要我学,而我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但是,满足求知欲是一种从内心里忍不住产出的感受,一种从内到外的感觉。找到了这种感觉以后,就有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

2. 怎么样学习?

当自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以后,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明白了目的,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是通过观察专家:听逻辑思维最近一期节目《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李笑来《7年就是一辈子》,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吴伯凡的“伯凡时间”公众号和孔子《论语》总结出来的:

1. 找专家

2. 找方法

3. 照着做

4. 想运用

2.1 找专家

首先怎么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呢?自己的经验是:找自己身边最佩服的朋友,让朋友们推荐认为的专家或者有用的书籍。找专家的目的是:我们可以快速的通过他们学习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怎么样找专家呢?这个时候就是历史课的运用。Wikipedia,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这本学科的开山鼻祖,比如说,价值投资。大家公认价值投资的专家:巴菲特,那他是和谁学的呢?格雷厄姆就是他的老师。

找到专家,自己的学习偶像,然后要干什么呢?

2.2 找方法

找到了专家们以后,他们写的书,就是学习方法。那如何找到好书呢?李笑来有在他的书中提到如何选好书的原则:

1.出版社:领域里知名的

2. 作者:靠谱的人

3. 版次:第n版(n越大越好)

4. 印次:第n印(n越大越好)

5. 印数:印n本(n越大越好)

6. “著作”>“编著”

7. 参考文献

8. 索引

9. 尽量不读译作

10. 读书评

11. 看牛人在读什么

证券分析就是格雷厄姆的著作,影响了所有价值投资的投资经理,卖了75年,版次印了六次。

专家一般共同的特性是:他们喜欢分享知识。因为他们已经牛到不需要靠稿费来赚钱了,所以他们的分享一般都是非常有用的。

读书或者是读文章的时候,如果不能看一次就记下来的话可以用万维刚的强力研读法来做笔记:

1.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3. 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时间肯定不会短,但是能在脑子里面留下痕迹。书中的类比,概念如果再背下来,以后为自己学习这个全新领域而用。大量的自己看法和心得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书中的知识,让自己对书中的信息产生互动。有了这个互动之后,再与之前读的知识,或者概念链接成信息网。

背概念

因为这些一开始的概念是这个领域的背景知识,是与这行人沟通前,需要学习的和背的。背下来概念的好处是,因为这些词经常被提起来,如果真的背下来,长期来说会省很多时间,不用再去Google,或者去翻笔记。这些概念背下来以后,去嚼,去体会的时候就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吴伯凡的文章里了解到,之所以他喜欢应用经典句子或者例子,是他小的时候都看过,背了下来。用经典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成语可以涵盖很多的意思或者是一个寓言故事,绝对是非常有效地方法。

2.3 照着做

有了方法以后,就照着专家的方法去做。知道方法而不学,学了而不用那就和没学差不了多少。就像病人生病了,找了名医和拿了药后,却不吃,或者,只吃个一两次,没有量,没有坚持是治不好得了重病的病人的。

在按着方法学习的时候,肯定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想问为什么的时候。承认自己并不能一下就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暂时的无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最快的方法,其实是把问题写下来,在纸上,在心里,继续把书看下去,直直到有一天,找到了答案,那个时候就已经不是以前的自己了。

坚持其实真的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一天的学习,一天的成长是好的开始,但是一直坚持一辈子学习,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有一个很好的数据,

在youtube上很有用的课How to start a startup

第一节课有620154观看

最后一节课就只剩下42125

迄今为止:2016.9.10号

6.79%的比例

只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下来不管如何,已经比其他看93%的观众强了,再加上把运用这个课按照上面万德刚的逻辑,亮点,心得和知识联系,估计也就只有1%的人了。所以,不要放弃,把自己说要做的事情,要学的科目,自己的目标做成了,再想其他的。

刻意练习

有了专家给的方法,坚持把概念学,背了以后,要思考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关系。一般学或者背概念是,把一句话学甚至背下来以后,再去学新的知识块。罗振宇在他的节目中讲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对我有启发的是,

练习:针对性重复练习

刻意:不断挑战非舒适区

就像堆积木一样,基础打牢了,一块一块积木的往上堆。非舒适区或者学习区的意思是:需要通过听读来学习,有一定的不舒服程度,但是带来的好处是成长。而另外两个区是:舒适区和惊吓区。最里面是最舒服的地方,但是没有成长;最外面太吓人了,导致恐惧占了主导地位,学习的效果不好。所以,在下图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在学习区的最外面,与惊吓区快要接壤的的地方。


这里对“刻意”有一个误区,也是自己体验过这种惨痛的经历。刻意,是要挑战,非舒适区,而不是舒适区。自己在舒适区中一直练习,虽然看上去是挺努力的,但是其实收获并不多。这个概念是在"伯凡时间"里《你是不是在用勤奋来掩盖另外一种懒惰》这篇文章看到。

有的人非常勤奋,但他的努力程度并不高,他是用一种时间的量,来给自己造成一种勤奋的假象,而不是去费力思考一些非常难的问题,因为思考那些非常难的问题,很费脑子。

2.4 想运用

按着方法,去学概念,又把这些概念串起来以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建立起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只要以后的事情,如果是在这个领域的事情,都可以去运用自己已有的框架去做判断,这个事物是对的还是错的?到底做了有没有好处?做了决定以后,这个目的,但是在这一步我们还没有完全打磨出最好的框架,因为刚建起来,用起来还是有一点不顺手,可能有的地方在一段时间的测试下,还需要一些调试。

查理.芒格有提到说一个人的脑海里,大概需要90多个这样的框架,来帮自己做决策,这90多个框架也涵盖了差不多90%以上的事物。为什么90多个就能够了?因为每一个框架其实就是代表了一个学科里最有用的知识框架,每个框架并非独立运行的,神奇的大脑可以像电脑一样多核运作,那再通过这个知识网去分析事物,来做决定就会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没有相对应的框架,上面也提到了,因为知道自己知道多少,所以对事物不知道是很正常的,那么找到这方面的专家,来帮助自己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分享

当把上面3个步骤都做出来一遍以后,在运用的时候,发现真的有用的时候,或者暂时没有想到运用的地方时候,把自己新学的知识,分享给自己的朋友,或者一起学的小伙伴。分享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学的更快。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分享的方式以尽量以有意思的角度来分享,如果能对朋友或者一起学的小伙伴有启发,那就更好了。之所以把分享放在最后,是因为只有自己做过或者学过,付出了,说出来的分享才能更丰满。如果只是光说不做的大道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个运用是和第三步结合在一起的,为了脑子里的系统有最新的思维框架可以用,一直在打磨,更新。发现新用处,那就赚大了。就像从脑神经学借来的大数据算法:人工神经网络。这个算法就是在模拟人脑,在去做决定。这种跨学科的运用,真的很神奇,正是因为这一个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就得到一个飞跃。

就在5.27号,AlphaGo2.0以3:0战胜柯洁,世界第一围棋选手。在这之前,AlphaGo曾经化名为master在腾讯的围棋网站横扫包括柯洁在内的全世界高手,胜率是100%。(1)

3. 终于毕业再也不学了

如果有这种想法,后果真的会很严重。理解错了学习能力这个概念,经常会问出以下的句式:

“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学这个可以考高分?"

“学这个可以幸福吗?”

“学这个可以赚钱吗?”

“学这个技能需要几天?3天可以从小白变专家?”

自己也曾经问过这些话,一般问出这些话的人,就会在长期之后看到和自己一起出发的战友得到成绩所羡慕不已。自己只能因为每一次都遇到需要这个技能的时候,知难而退。

想一想如果每次在选择学习一个技能都问上一句“学这有什么用”,估计所有的技能都会变成“感觉没什么用啊”而放弃学习他们的机会。

就像10岁因为怕水而没有学游泳时,在18岁就会放弃去和好友下海玩水,28岁就会每次在海滩聚会时帮大家看衣服,38岁就会在岸上看着孩子在水中玩水。。。

最后想用论语来结尾:

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绝对是一个一辈子都需要的技能。当学习这个技能点越点越多的时候,知识也随之而越来越多,框架网络也会越来越大,脑子的运行速度也会越跑越快。到了最后,学习变成了一个习惯,就像吃饭一样。一旦开始学习这个技能点开始点起来的时候,感受到了那种好处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走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再也回不到旧世界了。

新世界太大,我想学快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作弊器,你安装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