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可以如此,但不必如此

回到学校生活的第十天,飞机降落浦东机场,我从环游中国的背包客变成普通大学生。

大学可以如此,但不必如此_第1张图片

暑假在旅行期间看过一个视频:企业为什么钟爱985、211的学生?印象很深,视频中的HR向一个双非院校的学生提问:你大学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那个学生回答:“当过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接下来就是一通怼。面试官说:985、211的同学们在大学中已经接触行业的某些领域,对本行业有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当然,不是所有985、211的学生都像面试官说的那样。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985、211的学生比双非院校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企业青睐的优秀学生比例会远远大于双非院校。

同样一个问题放在我身上,没有考过一张证的我也许会回答:我在不给家庭带来负担和压力之下旅行了两年,期间,足迹遍布世界七个国家,中国二十四个省市区。


大学可以如此,但不必如此_第2张图片

我还想了想身边的朋友会怎样回答。担任各类组织的学生领导,中小企业实习,百万粉丝账号的运营经验,创业初具规模,游戏主播月入五千……

假如,双非院校毕业的我们一起去面试,基本没有人特别了解我们从事的“行业”或“领域”现状,最后没有一个人被录用。于是,我们变成了大学毕业找不到饭碗的那群人,接下来就是家里各种声音:你大学白读了!工作都找不到!

我很开心,身边大部分人都没有下狠功夫去学习。

首先,引入一个人格心理学概念——自我同一性危机: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也不知道属于哪里,想去什么地方。12-18岁的青少年必定会遇见并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人格心理学》第十版)

这个理论很好解释,我们都在追求正常的生命序列,教育、工作、结婚、生子……大部分人在高中会拼命地想要和学霸一样考更高分。想考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最后考不到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此时并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想去哪里和想要什么。

该理论明确指出12-18岁的青少年会遇到并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可是,在现实的环境中,依然有部分人没能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最常见的例子,有人秀了恩爱,对象的外貌让人羡慕,加上感情类营销文的鼓动,于是就有人也想要追求“优质”爱情;听家里说某某985、211的学生拿到了某名企的实习offer,于是开始发奋学习,最后也难以赶上别人而陷入失落;看见身边的朋友都在打某某热门游戏,跟着一起玩,在游戏的享受感结束后又开始惋惜浪费的时间……

谈恋爱可以,学习可以,打游戏也可以,只是不要在一个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和别人的影响鼓动下去追求这些东西。


大学可以如此,但不必如此_第3张图片

其次,承认一个现实:大部分的双非院校都处于二流学术研究地位。高考是一个含有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双非院校的学生没有能通过学科测试进入到顶尖的院校,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能支配的平台和机会总体会大量少于大部分985、211的学生们。

也不用谈“我本来可以去哪里哪里”,因为你可以去的地方,就在这里。

因此,双非院校的我们在想办法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同时(每个青少年或多或少都会),还要面临985、211的竞争压力。

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最好方式就是尝试不同的角色。我们都是学生,都会追求优秀的成绩,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很努力地学习,毕业之后被985、211的学生们挤下去,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是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作祟的最佳办法。

大学你可以如此,但真的不必如此。

我选择了以旅行和工作的方式,克服了自我同一性危机。每天的生活就是挣小钱和不挂科地学习,再自己环游世界。两年来的生活基本如此。假如我有买椰子爱迪的钱,我会毫不犹豫买一双回力出门丈量世界。因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大学可以如此,但不必如此_第4张图片

朋友问:你打算以后一直如此吗?应该没有人不想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我也想,但我不一定非要这样想。

我可以如此,但我不必如此。

至于和985、211竞争,我还无法给出建议。职位竞争力不应该成为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你完全可以如此,在学生组织里努力工作,谈一场让自己很舒服的恋爱,找一份提供实习证明的实习,玩一个室友们都在玩的游戏,做一份时薪还不错但技术性不高的兼职,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准备考研……如果你是真的喜欢这些事,而不是自我同一性在作祟。

你完全不必如此,如果你还有自己想特别要做的事情。即使HR不会录用你,你被提问“你大学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至少你富有底气,饱含骄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可以如此,但不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