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挺多小朋友对比微信和手Q的文章,各种要素体验归纳的头头是道。作为亲身经历的过来人,实在不吐不快,大公司做项目不是纯靠产品体验能一决胜负的,涉及部门利益公司立场团队斗争,正如一个姐姐所讲“在其位谋其职”,大家还是自己看故事领悟吧。。。
(接上篇,平板QQ的前世今生)
为了忘却的纪念——回归本源的QQ HDmini 2.0
2012年无线的口号从“快”变为“出精品”,以前大小项目遍地开花的情景不见了,经常有团队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的产品最后却发不出去。
那时我们在为大屏手机用的QQHDmini做全新改版,想要通过全新的交互方式更好的聚焦于沟通功能,回归最纯粹的QQ。
这是手机上的QQ第一次以会话列表为中心(以前都是以联系人列表为中心),而且采用了那时很流行的滑屏操作(源于一款叫Path的拍照分享应用)。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结构,感觉像是为了流行而跟风,而且从技术上讲可扩展性太差。但随着几个月的开发和体验,渐渐理解了产品的想法,毕竟这个版本就是为了去繁从简,弱化其他入口才能让用户更专注于沟通本身。
发布前大家心里也有点忐忑,不知道用户怎么看待这么大的改动。2012年9月正式上线后,看到很多用户说“惊喜”“新颖”“简洁”,甚至“最好用的手机QQ”时,整个项目组的人都开心得不得了,虽然从没大张旗鼓的宣传过(毕竟不是正牌的手机QQ),但到年底还是有了数百万的用户。
就在这时却有传言说MIG很快要被拆掉,看来公司最后还是要把资源集中去做产品,而我们的小HD项目也终于要走完自己的生命周期了。
过年前项目组买了五台对讲机,组成车队自驾去清远玩儿,散伙饭上不知道多少人哭得淅沥哗啦。
尽管产品停掉了,但应用还没有下架,直到13年2月时开发哥哥还改bug做了更新。当争议很大的手Q2013发布时,很多用户互相推荐下载HDmini,导致一个已经停止更新数月的产品还各种逆月末效应*,用户量又创新高。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既心酸又骄傲。
*月底用户数据流量告急,所以活跃用户数会大幅下降
(刚才用这张图做图片搜索还找到一个手机论坛上的用户讨论贴,QQ HDmini是不会再更新了吧?感受下我酸甜哭辣的滋味。。)
它对我们所有人都象征着太多东西,曾一起经历的伙伴你们懂的,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手Q2013五万差评背后的故事
2013年1月底,疯传很久的大拆分正式发文了,MIG几个最核心的产品都合并到对应的PC端业务部门,于是整个手机QQ的人几乎都转到了SNG。
不像在MIG时按项目划分团队,SNG这边分成了产品、设计、开发等组别,沟通起来跟跨部门似的,到离职时很多一起做项目的人都没见过面。如果说以前在HD更像创业团队,这边则是流水线工人的感觉,一时间很不习惯。
当时我还在RTX(腾讯内部的通讯软件)上数过项目组人数,震惊得不行:安卓开发四个组有快八十人,专门做手机QQ的就有六十多,IOS开发三十多,产品经理二十多,还有以前CDC的二十几个设计师*。
*之前在HD时,一个项目所有成员(包括产品交互设计开发测试)加一起最多也就十来个人
新部门正式开工,安卓这边整整两天都没法提交代码,因为参与人太多,总会产生编译错误或者代码冲突,后来组长们制定了明确的规范,连夜写工具才搞定这个问题。
记得大学上软件工程时有本书叫《人月神话》,说人力(man)和时间(month)并不呈现线性关系。大量人员和较短的时间,并不能缩短软件的开发进度。
所以当最后产品按时发布时,真的很佩服腾讯人的效率和专业性,因为运营版本的测试流程是很严格的,当开发需求这么细化和分散时还能控制bug率和稳定性其实很不简单。
以前我也无法理解一个项目咋能有这么多产品经理——俩产品都能因为意见不合吵得不可开交,二十多个怎么达成统一意见?不过很快就发现这个担心多余了。
那时我做登录界面,产品经理说要去掉隐身登录和记住密码等所有登陆选项。看到我震惊的表情他赶紧补了一句“都是小马哥他们提的,没法PK,我只是个传话的。”原来所有需求都是老总们讨论出来的,产品经理们加班加点的输出文档提供给开发,没有讨论的余地自然也就没有争辩。
不算集成测试,3月份开发的这个版本历时一个多月,产品这边给了两百多个feature(具体的功能特性点),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全民在线”,“弱化退出”,以及酷似微信、而且毫无区别的安卓与IOS界面改版。
尽管这个往移动端靠拢的路线其实没有问题,但一下子把这些包袱都甩掉肯定会引起巨大争议,连我们这些实际执行的开发都觉得很多改动不可思议,更不要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用户了。
没等产品正式发布我就离职了,打算先gap小半年去旅行一阵,然后加入朋友的创业团队。5月中旬时我在旧金山的朋友家里正跟他们吐槽,就收到别人发的截图,说4天内appstore上就被喷了三万多差评,手Q一下被推到风口浪尖。
这次更新后来被定性为事故,两周内就发布了修正版本把有争议的这些特性都改回去了。没有任何幸灾乐祸或是“我早知道会这样”的心态——很多以前的同事和好友都为这个项目加班加点付出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会更加辛苦——只是真的觉得很无奈。
手Q这次并非是转型失败,而是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数万差评就是通过用户的声音告诉所有人,无线之前为什么出不了微信。
刨除跨部门合作、运营商抵制等种种因素,当绝大部分用户都无法改变认知时,如何在已有的关系链和产品结构上打造新的沟通方式?接受一个新产品容易,但叫用户改变已经有的习惯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QQHDmini2.0能去繁从简,还收获大量好评?因为这不是运营版本,关注度和使用量都远不如手Q高。HD这系列本来就是从零开始的过程,喜欢这种形态的用户自然会口口相传推荐下载,不知道这个新产品或者习惯原来形态的用户还可以继续用“正牌”的手机QQ。
但HD项目在产品、运营资源上永远达不到手Q的高度,就算再有移动产品的感觉也只能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没法从手Q手上拿过接力棒。这也正是《创新者的窘境》里所说到的大公司很难自己革命,在新市场突围的一个典型。
微信和手Q——既生瑜何生亮
以前做QQHDmini 2.0时大家曾坐一起讨论需求,谈到会话列表优先的概念,又谈到为什么自己都不想用手Q,老大说,“群消息太多了,各种无关内容,看到就很烦”。当时心里就觉得好悲哀——这其实并不是手Q的“问题”,而是永远甩不开的包袱。
不管出了多少个版本,很长一段时间内手机QQ的思路都是PC QQ原有功能的移植,很多移动端的特性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当然这与无线业务部和即通产品部的脱节有关,跨部门的合作总会隔张纸,对需求的反应不会那么积极和及时。
还有困扰过无数产品经理的消息同步的逻辑。微信可以单向打通QQ接收离线消息,但手Q毕竟和PC QQ是个整体,各种场景的状态处理要复杂得多。更不要提后来引入多终端同时在线和漫游功能后带来的各种坑,想要权衡同步与隐私的问题简直就是无解。但微信一开始就限制了只能在一台移动设备上登录,在消息记录上也做的十分谨慎,很后面才推出迁移功能,无论产品逻辑还是技术架构上都清晰简洁许多。
都说做好产品要学会做减法,与一开始就从简单需求孕育出来的微信相比,被庞杂的业务压的举步维艰的手机QQ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微信整个产品的前端后台都是自己的,轻装上阵,还导入了“干爹们”身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比如QQ好友推荐,离线消息),然后充分发掘移动端的特点,一步一步引爆热点。
但其实早在2010年底米聊和KIK正火的时候,无线这边有些敏锐的产品经理就发现过这个机会。部门里很快出了一个好像叫Q信的产品原型,也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关系链,可以免费互发消息。当时他们对这个新方向非常兴奋,但很快就没有后续消息了。据说是Tel(无线的老大刘成敏)没有通过立项,因为这个产品对运营商来讲太敏感了。
之前外面还有很多消息称Tel与张小龙不合,说微信发布时受到过无线施加的压力。但从微信的发展历程来看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无论是QQ列表的微信在线标示,微博私信的推广,还是QQ离线消息的打通,没有这些资源和渠道的充分支持微信很难这么快成长起来。
个人觉得华为出身的Tel很有人格魅力,无论是培训讨论会还是部门年会,总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而且看上去总有一种历经风雨的淡定从容,好像说你们年轻人担心的这都不是事儿。
无线没法出自己的KIK是种无奈,毕竟部门赚钱的根基还是SP业务,要饮水思源。但我更愿意相信是Tel帮微信去疏通了和运营商的关系,后者才能顺利发布,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尽管这带来了两年后无线的拆分和他的黯然离场。
展望手Q路在何方
一味追赶和抄袭哪怕路线再正确也无法超越微信,与其模仿或是沉浸于细节的完美不如做差异化定位。
1. 发挥PC的特性
对手Q来讲,PC是永远无法割裂的一部分,与其被拖累不如作为一个整体规划。虽然移动互联网是趋势,但有些事情还是离不开电脑,比如团队协作管理,PC和手机之间资料的共享等等。
2. 圈子的服务
人们对于群组、小圈子的管理其实有很强烈的需求,但微信群组的人数非常有限,功能上也不够全面易用。
微信现在更注重基础服务和规范性,无论做什么都会比较谨慎,不会一下做出很大改动。但手Q这边则有有群的多年经验,运营和基础架构也不成问题,如果在这方面能弥补微信的短板,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
但这些也是纯理想主义的一些设想,实际项目和产品的推行在大公司里要复杂的多,手Q究竟会怎么发展还要拭目以待。
PS:QQ空间上周出品的微群组是个很好的尝试,朋友说他们已经运作了大半年,所以里面已经有挺多有意思的群,用户量也很快涨起来了。类似陌陌的群组,基于LBS信息和其他一些共性的信息,去创建全新的关系链和小圈子。
miao猜想将来他们还可以把QQ关系链导入用于推荐圈子或验证朋友,这也许是又一个有着移动基因的杀手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体验。
后记:
这是去年六月底转型做VC前写的文章,保持原样没有改,以前认识的手Q产品和同组的开发绝大多数都离职或跳槽或创业了,坚守着的产品们在折腾泛社交,安卓开发到现在还有五六十号人,而我觉得还比较有意思的兴趣部落竟然是群组那边搞的。。。
亲身经历过毕竟有太多情感因素,只道物是人非,你爱或者不爱,手Q还在那里。
71miao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北京妞,曾就职腾讯手Q,爱观察爱思考,也能卖萌耍宝。工作之余混迹各种创圈,也曾在离职后独自到美国、墨西哥和欧洲旅行与当地创业者交流。微信公众号:startupnotes(71miao的创业观察记)。
现任旦恩创投TMT投资经理,关注互联网创业项目(消费升级,O2O,移动电商,文化艺术类等),bp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