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解读--关于科创板注册制

编者按:从近期权威部门的表态来看,科创板在2019年上半年见到成效应是大概率事件,业内普遍认为,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后,很可能将更接近于纳斯达克的制度安排,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严格制定惩罚机制,如果在注册制正式实行后尚未解决过去的顽疾,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注册制=不用审核?

科创板是要落实注册制的,但是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注册制的解读好像就是无门槛、无壁垒的,我觉得这是个误区。

那么到底什么是注册制?什么是核准制呢?摘一段网上搜索出来的定义给大家:

事实上,注册制绝对不是不审核,只是强调发行人要详尽披露信息,但是审核机关不对披露的信息本身做好坏的实质判断。以美国上市为例,美国证监会接到发行人申请后,会就其提交的材料提出反馈意见,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则需进行有针对性的答复,一般意见反馈和答复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直至证监会不再有其他问题才会准予注册。

常规上,美国证监会的审核问题基本均在100个以上,而且除了涉及公司历史、财务信息的披露,照样会关心公司的未来,跟核准制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证监会要求拟上市公司把各种问题,各种可能遇到的情景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向投资者披露清晰完整,但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决公司的上市。

误区解读--关于科创板注册制_第1张图片

注册制=没有壁垒?

说起注册制,大家会以为是个企业就能上市。事实完全不是如此,觉得注册制至少有双重上市门槛:

第一重门槛:交易所制定的基本门槛

以纳斯达克为例,三个层级,各自有不同的申请标准,也即上市门槛。从中美比较来看,核准制下的上市门槛对于企业盈利指标更为重视,注册制则在财务指标方面宽松很多。

第二重门槛:中介机构自行设定的门槛

这个门槛会显著高于交易所制定的基本门槛。原因是在注册制条件下,中介机构承担更为重要的保荐责任,同时承销商的承销任务更为艰巨,所以,不管是站在防范风险的角度,还是营业获利的角度,中介机构都会人为把保荐门槛提高,从而使第二重门槛远高于第一重门槛。这方面,大家可以简单参考国内券商在中小创市场上市保荐的经验。

1、发行上市条件上的变革

除行业和商业模式外,科创板必然会有如下两个方向的门槛:

A、 较高的财务指标要求,营业收入、利润、现金流都合格的科技型公司;

B、 财务指标要求降低,但是要求发行市值达到一定规模。

2、发行数量以及配售权的变革

核准制条件下,股票发行量是严格管制的,多一股不行,少一股也不行(这样说有点冤枉了中国证监会,其实有一个时期,为了控制企业资金超募,新股票的发行量其实是可变的。目前再融资的审批股票发行量也是可变的)。

但是在注册制条件下,发行数量、配售对象能否灵活使用等发行机制,相信都会有给发行人比较大的自主权。

误区解读--关于科创板注册制_第2张图片

3、发行节奏的变革

长久以来,股票发行节奏一直是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一旦遇上市场低迷,就会指令性的让新股发行“暂停”,所以国内A股能够快速上市运气成分很大,与水平无关,有些企业为了上市真的要经历“八年抗战”之苦。

注册制下,发行节奏主要交还给市场主体,大家既可以选择在市场火爆时快速发行,为了战略考虑,也可以在市场低迷时通过调整发行价格的方式完成发行并快速上市,发行节奏主要服从公司战略而非仅是适应市场起落。

作为增量改革措施,科创板的基础交易制度建设预计会体现跟国际逐步接轨的特色,预测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比较显性的变化:

虽然目前还未正式公布科创板的上市制度,但业内普遍认为,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后,很可能将更接近于纳斯达克的制度安排。

而参考美国纳斯达克注册制的特点,科技公司上市时并不要求一定达到多少盈利水平或盈利年限,看似门槛不高,但存活压力更大,优胜劣汰、出清速度高。

当然,在注册制之下中小投资者如果要参与投资,无疑也会面临更大难度。因为企业上市的门槛看似低了,但后续企业一旦不能良性经营,则被淘汰的速度也会加快,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科创板企业的风险远比以往更高。

因而在此次科创板的制度设立时,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使得投资者能对标的公司做出更好的价值判断。与注册制发行相对应的,在投资者诉讼、退市制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更严格的规定。特别是以往被A股市场诟病多年的“造假上市犯罪成本太低”等问题,如果在注册制正式实行后不能解决,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来源:走进科创板   编辑:Iron rabbit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区解读--关于科创板注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