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之鲁肃

                      文/雪影寒松

        鲁肃,字子敬,是三国时期著名战略家、外交家,是继周瑜之后,吴国第二位大都督。由于罗贯中的影响,很多人对鲁肃的形象停留在《三国演义》那个有些迂腐的老臣。真实的鲁肃性格并非如此。

            乐善好施,侨札之谊

      关于鲁肃的性格,《三国志》有记载:

        家富于财,性好施于。

        说鲁肃是个富二代,家产很多,并且乐善好施。当时天下大乱,鲁肃的心思不在置办家业上,而是广散家财,大力救济那些穷困之人,结交士人。整天以击剑骑马射猎,讲武习兵为乐。家中父老都对他很失望,觉得是家道衰微,才生出这么一个狂徒!

        周瑜做居巢县长的时候,带领数百人去拜见鲁肃,并请求鲁肃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手指其中一仓送给周瑜。此举让周瑜觉得他是个奇人,从此周瑜和他结为好友。好到什么程度?《三国志》有记载:

  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周鲁二人,建立了春秋时子产和季札那样的深厚友情。

            治军严明,手不释卷

      《三国志·裴松之注·吴书》记载:

肃为人方严,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关于鲁肃治军严明,不仅裴松之补充记载,陈寿《三国志》原文也有提及。

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

      《三国志·裴松之注·吴书》给予高度评价:

  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归吴

        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任命他为东城县长。鲁肃觉得袁术这人不靠谱,不能与袁术共事,就带着老少及精壮青年一百多人,投奔周瑜…刘子扬想要忽悠鲁肃去投奔郑宝,鲁肃答应了…正打算北上,恰好这时周瑜把鲁肃的母亲接到吴县,并且成功把鲁肃拉拢到孙权集团中来。

            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鲁肃被孙权接见,孙权和他同席对饮,询问治国良策。鲁肃在席间发表了一段著名论断,体现他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思维,堪称东吴版本的“隆中对”。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首先在战略高度,高屋建瓴地做出预判,也为整个战略定下基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其次给出方法论,对孙权来说,目前最好的战略是: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形势就是这样,不用怀疑。为什么?因为北方并不太平。因为北方不太平,曹操首尾难顾,一时无法南下。所以对孙权集团来说,最好的战略是: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这里为什么提到黄祖和刘表,这两人很重要么?这两人不重要,他们占据的地盘对东吴来说很重要。黄祖占据江夏,刘表占据荆州,江夏沟通了荆州和孙权目前的势力范围江东,荆州的重要性更不必说。荆州到底有多重要?

夫荆楚与国相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荆州这地方之所以重要,总结来说,一是地理位置绝佳,城池坚固;二是土地肥沃,百姓富足。鲁肃认为,占据战略要地荆州,北上可伐曹魏,西进可攻益州,是成就东吴霸业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是一体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占据荆州,时间上有先后而已。

              鲁肃与周瑜的区别

        鲁肃“塌上策”战略构想非常务实,非常具有远见,三国的历史走向最终证明鲁肃战略构想的正确性。鲁肃战略构想核心是占据荆州,鼎足江东,以图天下。荆州一定要握在自己人或者自己信得过的人手中。所以后来刘备借荆州,举吴国上下,只有鲁肃表示同意。鲁肃的想法是:

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恰,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鲁肃的逻辑是,曹操实力太强,借荆州给刘备,曹操就多了一个敌人,给曹操树敌就是给自己树友,这是上策啊。

        吴国第一任大都督周瑜对此事却有不同设想。周瑜曾上书道: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浓缩、归纳周公瑾的战略意图,即软禁刘备,派良将分开关、张二人,各置一方,则天下可定。关于借荆州这件大事,周瑜认为荆州绝对不能借。荆州如果借给刘备,吴国边界上聚集刘关张三人,后果无异于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从这可以看出,东吴前两任大都督周瑜和鲁肃虽然同属“鹰派”,在是否应该投降曹操这一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英雄所见略同,但在对待是否应该出借荆州这件事情上,二人存在很大区别。鲁肃战略构想核心是鼎足江东,荆州即使不在东吴手里也可以接受,只要能控制荆州就行。周瑜则认为荆州是战略要地,是对抗曹操的重要战略基地,绝对不能出借。周瑜提出“二分天下”的前提就是占据荆州。相对而言,周瑜战略构想更为宏远,或者说更为激进,鲁肃则相对保守,所以说区别在于:

  鲁肃谋国,周瑜谋天下。

          赤壁前夕,风雨如晦

        荆州牧刘表死后,各路豪杰觊觎荆州已久,荆州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刘备投奔刘表,刘表两个儿子不和,刘表集团内部并非像表面一样风平浪静。鲁肃对此看得很清楚,并且为了以防不测,针对此事预备了两套截然不同的对外方案,对孙权说道,如果刘备和刘表儿子们能同心协力,共同对抗曹操,我们就应该采取和平政策,和他们订立友好盟约;如果他们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外谋取,以成就大业。

        于是鲁肃献计请求出使荆州,目的是去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丧致哀,同时劝说刘备,让他笼络刘表集团,共同对抗曹操。孙权同意。鲁肃到达夏口,听说曹操已领兵进入荆州,为了抢占先机,日夜兼程赶路。终于还是晚了一步,等他到达南郡时,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仓皇逃跑,想要向南渡过长江。鲁肃在长坂与刘备相会,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存亡之际,率先提出孙刘联盟的战略构想——孙刘联盟最初提出者并不是诸葛亮。鲁肃向刘备率先提出孙刘结成联盟,诸葛亮当时也在场,于是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以连横之略进一步说服孙权的戏码。

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

        关于赤壁之战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暂且按下不表。

            继位都督,威恩大行

        周瑜病危,心中始终放不下家国大事,如何防范边境上的刘备,始终是周瑜牵挂心头的大事,于是上奏说:

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

        周瑜心目中的良将,孙权集团第二位大都督人选,就是鲁肃。周瑜说鲁肃的机智谋略足以担当重任,请让鲁肃接替我,我即使死了,心中也没有牵挂了。于是鲁肃接替周瑜,成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所部起初驻扎江陵,后来下移驻扎陆口,威望越来越高,部队增加到一万多人。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东吴历任大都督,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之所以位高权重是因为历任大都督都是镇守长江流域与刘备、曹操势力范围接壤的重要军事关口,比如江陵,陆口等,相当于是镇守东吴的门户。门户一失,则东吴危矣。足见其重要程度。

          单刀赴会,英雄气概

        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的故事情节,并不像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是关羽,而且还有鲁肃。

        故事是这样的:孙权想要攻取益州(蜀地),刘备使诈骗过孙权,孙权错失良机,刘备西进益州攻打刘璋,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和鲁肃在边境上发生数次摩擦,鲁肃总是以友好态度安抚关羽。刘备平定益州,孙权觉得刘备是个老赖,也不指望他归还整个荆州,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属下的三个郡。刘备耍赖不肯答应,孙权决定使用武力。鲁肃率军与关羽军形成对峙。双方剑拔弩张,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此时鲁肃邀请关羽单独见面谈判,要求双方将士停留在百步之外,仅主帅单刀赴会。鲁肃义正辞严,责备道:

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刘备脸皮太厚,谈判无果。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荆州一分为二,刘备以湘水(湘江)为界,湘水以东的土地归孙权,湘水以西归刘备。

                鲁子敬明于事势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不仅孙权亲自参加他的葬礼,连邻国诸葛亮也为他举行哀悼仪式。一个人能赢得他国的尊敬,并不容易。孙权称帝,登临祭坛时,特别怀念鲁肃,回顾公卿大臣说道,当年鲁子敬曾经说过我终会有称帝的一天,真可谓是了解天下形势。

        再来回顾一下孙权对鲁肃的评价: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孤普请诸将…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公瑾,时任以众,逆而讨之。此二快也…

        孙权对鲁肃一生盖棺论定:

  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

        孙权认为鲁肃计谋策略,远远超过战国时的张仪、苏秦。

        吴国第二位大都督,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和外交家,终于落下人生帷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名将之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