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信用卡人的自我修养

中国信用卡31年的发展历史中,本人踏入信用卡江湖比较晚,而且是在信用卡发展的相对低潮期。当时经过从2002年发卡行开始规模化发行信用卡,各家银行纷纷投入资源跑马圈地,发卡模式简单粗暴,各家银行产品严重趋同,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又缺少吸引眼球的亮点。这一时期,除招商银行一骑绝尘实现盈利外,其他发卡行距离盈利仍遥遥无期。

当年刚刚走出校园的我如愿进入一家心仪的银行工作,身边的小伙伴了解到我的毕业去向后,开始多投来艳羡的目光。可继续追问下去,在银行具体做什么工作,当我回答做信用卡时,收到的往往是同情的一瞥,少数铁杆兄弟会安慰一句“以后有信用卡任务了找哥们儿帮你。”

那个阶段,信用卡不光在外人眼中是个摆摊设点、扫楼推销、四处打游击、见人就填表的扰民工作,即使在银行内部,由于信用卡业务规模小,对行里的利润贡献有限(甚至还侵蚀利润),信用卡部门自然也人轻势微。大家的普遍共识是“我们曾经辉煌过”,但那时确已步入夕阳。

真正让我和身边的信用卡人重燃希望的,是信用卡与消费信贷相结合产生出的信用卡分期付款产品。凭借远高于消费贷款的利率水平,分期付款业务迅速拉升了信用卡的整体收入水平,从那时起,在统计信用卡营收时,除了发卡回佣、收单收入外,分期付款手续费的占比日益提升,后期甚至能独占信用卡收入的半壁江山。在分期付款手续费收入的持续带动下,信用卡整体营收水平快速增长,信用卡业务收入甚至超过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收入。

从那以后,身边再有信用卡已经是夕阳产业,信用卡终将被支付宝、微信支付取代,以后出门只带手机不需要带信用卡,信用卡已死等等言论出现,我便会本能地睥睨之。因为信用卡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其实刚刚进入青壮年期,未来的信用卡也许不再是一张卡片,但信用卡作为一种先透支消费后还款的支付逻辑,将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的信用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发卡、收单业务,随着消费金融、移动支付等业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金融等技术的引入,信用卡从产品设计到精准营销,从风险控制到定价模型都已经超脱了传统的信用卡业务。这是一个让信用卡人兴奋的时代,市场如此广阔,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无论是消费金融还是移动支付,每天都有初创公司要么挖掘了新的消费场景或者嵌入方式,要么开发出了新技术或者新应用。昨天的信息还没有完全消化,今天又有源源不断的行业资讯袭来,大家都在往这个行业里扎,这个行业已经不再仅仅属于银行,这个行业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最活跃、精英跨界转入最多、突破市场管制最成功的行业。

当然,作为一名在银行从事信用卡业务的从业者,看到几家已经公布中报的股份制银行信用卡发卡和营收数据均如此靓丽,心中还是忍不住一丝窃喜。商业银行从事信用卡业务有天然优势,虽然大象笨重,但运动得当也能翩翩起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信用卡人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