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哲学简史——早期自然哲学1

哲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高深遥远且无用的东西,对少部分人来说是精进思维的方式,对极少部分人而言是愿为之奉献终身的女神。

关于哲学是什么,常规答案是根据philosophy拆分为爱智慧,而哲学史就是哲学的问题史。此处无意探讨过多定义和内涵,开这个系列(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并不是因为我于此方面造诣高深,而是想自我梳理一下课堂内容,以求期末分数好看一点。系列观点参考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

哲学的起源,源自对日常的好奇,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在古代文明中,主要有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民族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其中中国哲学重“名言隽语、比喻例证”,介于说理与说教之间,强调个人修养实践;印度重说教,强调宣明宗教教义;希腊重思辨,最爱推理论证。“希腊哲学家不像印度哲学家那样属于僧侣阶层,也不像中国哲学家那样属于官宦阶层;希腊哲学著作与宗教典籍和历史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界限。”(赵敦华)不知是在哪一刻,经验观察诱发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观念,即世界的变化是可认知的,存在秩序和原因,由此引向了对于自然(nature),即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的思考。

什么是本原?这个问题贯彻了希腊哲学发展的始终。


一、伊奥尼亚派

对于早期自然哲学的研究需要注意两个地方:米利都和爱菲斯。这两地的哲学家虽然实际上并无联系,但哲学史上一般把他们统称为伊奥尼亚派。

米利都的泰利斯(Thales)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的第一人。他精通几何、天文、气象等科学知识并用以实践,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他最早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令他青史留名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着名不副实的幼稚与可笑,但其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背后体现出的思维的转向。试问,在两千五百年前,是什么让人开启了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今天的世界,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哪里去)人人皆可用,但是古希腊时期,第一个问出世界本原为何的人无疑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这表明人的思考不再停留于怎么活下去,怎么吃饱穿暖,怎么繁衍后代上。此外,泰利斯还运用经验证据和理性推理说明他的观点——

他得到这个想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由此产生万物的东西即是本原)。这是引起他的想法的一个事实。另一个事实是: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在泰利斯之后,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提出了无定说。

对本原的解释总是源于经验世界的某一物质或元素。中国有五行说,希腊也有四根“火、气、水、土”。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水本原说的局限,毕竟水不能解释的性质太多了,他认为“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接着提出了“无定”(apeiron/indefinite)作为世界的本原。

“无定”是一种中性状态,类似于《周易》中“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的混沌状态,在这一阶段,万事万物相容相合,没有规定,没有性质,没有对立,也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阿那克西曼德于是又提出分离生成观——“无定”分化,事物表现出特定的性质,生成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又会消亡,归复“无定”,生成与消亡构成了世界的运动,而“无定”的分化与归复是相互补偿的,部分分化会导致损失,于是会发生另外的归复进行补偿,循环往复,也算一种“因果观”的表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树上结了一个苹果,那么必然有别的苹果分解消失,回归到“无定”之中。而“无定”没有定形,没有定性,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综合了泰利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同样没有特定的形状,并且是无限的,同时又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具有能够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的性质。就是说,他认为气能够转化生成万事万物。

气的形状是这样的:当它处于最平稳状态时,不为眼光所见,但却呈现于热、冷、潮湿和运动中。

它通过浓聚和稀散表现出区别:当它发散而稀疏时,便生成火。另外,风是浓聚的气;通过凝结,气变成云;再凝结则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结形成大地;当气浓缩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由此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阿那克西美尼运用转化生成观解释世界的运动变化,冷和热是动力,稀疏和浓聚是两种相对的状态。


综上三位是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其实简单质朴,但背后蕴含着对世界的深深的思考与探寻。当我们在高楼林立的街道中匆匆而过时,多少人会真的抬头问一句天为什么是蓝的(或者灰的),时间为什么只会向前,一辈子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古希腊哲学是只有那些精通科学知识的人才能从事的高级学问,每一次哲学的进步都是人类思维的突破,唯有思维是突破引领我们创造出越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有点像问航天科技的发展有什么用(政府每年投入这么多钱,放着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看似更急需用钱的民生问题不管?但其实航天科研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无法替代的指导与催化作用,比如太空蔬菜与农业)但是我们很少质疑航天科研的发展,毕竟这是一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总是有优先权的。哲学没必要硬跟科学捆绑,如今确实是个对哲学而言略显尴尬的时代(市场经济,哲学从业人员过分“哲学化”缺失其他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思维训练),但学点哲学,看问题的视角往往能更深一层,也更有逻辑,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哲学学科(尤其国学)在知识付费体系中占比愈重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总裁高管意识到了哲学的作用,想要从其中求智慧。于是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开始提到的常规答案——哲学就是爱智慧。

本次先到这里,下次介绍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没错,就是那位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神人。


【沙发】

我以为我今天刷一下就能把早期自然哲学写完,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这么点内容我写了一晚上……基础知识严重不牢固,罪过。总之一起梳理欧洲哲学史吧~欢迎留言探讨,不过十有八九我答不上来,毕竟我没怎么看原著。

但愿我期末考好点。流泪。当初选课的我太勇敢。

感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洲哲学简史——早期自然哲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