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背后。

现在通过内部测试、外部测试、市场数据的反馈来决定做什么的方式很省力,以至于很少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这样也许能赢得几次的市场,却很难让用户强化对品牌的印象。李叫兽的案例能够给到很多思考:

2007年麦肯锡做过一个调查,发达国家的人大多不能接受整合型产品,结论是iPhone会在发达国家失败。

克莱斯勒公司之前要改善吉普车的销量,在美国调查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车,得到的答案都是“更豪华”、“发动机更好的”、“最好能更省油”之类的。

一个强调“便捷“的水果品牌,在某次投放广告中,发现电梯内的分众媒体的转化占比最高。

通过认知心理学可以知道,人其实无法直接了解自己的欲望,在“回答问题”的理智模式下,人会回答看起来最合理的答案,而不是真实的原因。

克莱斯勒换了方法,针对性的询问吉普车能够让你想起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去户外的开阔地”、“西部牛仔的自由”等,经分析后背后的原因是消费者对吉普车有类似跟“马”一样的感觉,最终将吉普车的车灯更换成圆形,让车更像马,最终销量显著提升。

电梯内的分众媒体拉近了顾客的“心理距离”,让人更容易接受获利、便宜等信息,而不像远距离的大面积广告让人产生对额外的价值、功能更敏感。

宏观固然重要,可以省去很多思考时间;但是并不代表可以不思考,事后的微观思考是重要且不可抛弃的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