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学然后知不足,那就奋起学习吧!——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序言有感

      收到《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这本书,看到封面人物是我们熟悉的伙伴叶斐妃老师以及她的孩子们,照片中的斐妃就像是一位大姐姐与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我看到她的笑是如此灿烂、真挚,孩子们的笑更是发自内心,我感受到一种快乐洋溢在她们身上,这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还发现封面上除了“中国班主任研究”几个大字之外,还多了“聚焦班主任发展”这几个字,确实,只有班主任获得了发展,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看到此书,也让我想到了第一次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一辑)的情景。2018年的1月幸运地成为中国班主任研究学院第一期的学员,正式走上了专业阅读之路,在此之前,很惭愧,从来没有真正读过一本完整的专业书籍。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中,发现自己这样一名从教十六七年的老班主任,一直以来只想着将班级带稳,将学生成绩教好,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即可。事实上,中国数百万中小学班主任中很多老师也如我这样做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对于班级的管理模式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真正去思考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否有效,是否是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有意义,教师是否真正关注到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的汗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晰地明白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未来,我们的孩子也要面向未来,那么我们教师更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孩子的无限可能。所以,唯有专业阅读,不断学习,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当我通过阅读认识到这些的时候,我感到了不安、焦虑,开始如饥似渴地去阅读专业书籍,努力做到“做、听、说、读、写”相结合。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着带着思考深入研读,尝试着站在不同的阅读视角去感受,结合实践深读、联系文献广读,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有深度。通过一次次的阅读,我知道面对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教育对象,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如果班主任不进行特色的班级特色活动,那么学生的成长将流于形式,止于工作的无效重复中。因此,班主任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实践中,要有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的意识。

    《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一辑)的序言中我认识到作者编辑这本书的目的“这本书要传递的是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开发的是中国班主任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相关主题,要建设的是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要创生的是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班主任研究领域的知识创生,一直没有停过;中国班主任的创造性实践,一直在继续。自《中国班主任研究》于2017年出版以来,“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的每一次会议,都在增强着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往,都在促成着相关研究主题的深化,也都在增强着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尊严。同时也积聚了大批有志有情的中小学班主任,促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对话,也不断将中小学班主任的创造呈现出来,积淀下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聚焦班主任发展主题,是理论、实践、历史、比较研究的多维度汇聚。作者们经历了论坛的考验,经历了学术的论辩,更经历了学术的不断自我超越。呈现在本书中的研究成果,是严肃的,是真诚的,也是开放的。

《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理性的力量:班主任发展理论的清思

成长的力量:班主任发展实践的创生

学术的力量:班主任发展的历史生态

    《中国班主任》(第二辑)的出版,将会充实中国班主任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传播与转化,并迎接着新的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那就奋起学习吧!在且读且思,且做且悟的阅读之路上,做一个有情有志的班主任!

23.学然后知不足,那就奋起学习吧!——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序言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3.学然后知不足,那就奋起学习吧!——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二辑)序言有感)